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晋绥 » 晋绥民俗 » 生活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百戏杂艺”峨口挠阁

发布日期:2016-06-28 14:00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日前,峨口挠阁展览馆在代县峨口镇文化健身广场建成,以图文实物的形式展示峨口挠阁的发展历程以及历年来出席大型展演活动所获取的成就。在展馆现场,一位挠阁农民激动地说:“过去是爷爷和父亲挠我,现在是我挠孙子和外甥女,峨口挠阁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峨口挠阁是流传在代县雁门关内外的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2006年12月被列入山西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以峨口地域为中心,表演的内容古老而传统,表演的形式特殊而别致,表演的道具原始而淳朴。挠阁由乐队和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使用鼓、唢呐、笙等八种乐器演奏,而表演队伍一般由数十架左右的挠阁组成,每架演员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有3人表演。五六岁的小演员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古装戏剧人物,用宽布带绑缚固定在特制铁架上,再由体魄健壮、音乐感强的成年男子挠在肩上表演。伴随着原始奔放的乐曲,壮汉们迈动粗狂沉稳的舞步,带动肩上的小演员欢快起舞。在挠阁表演中,舞者与观赏者无不被亢奋热闹的情绪所感染,期盼与天神的意旨浑然一体,可谓天、地、人、神和谐共处的古老艺术典范。
    峨口挠阁,从生成到发展,从繁荣到濒临灭绝,再从拯救、保护、弘扬中得以新生,经历了六个历史时期:一是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的生发期;二是汉代至南北朝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期;三是隋唐至民国的表演、服饰、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四是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五是“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六是实施“非遗”工程后的弘扬发展期。
    近年来,代县和峨口镇两级党委和政府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峨口挠阁非遗项目,逐年增加投入,抓住一切机遇将这一古老的艺术推向国家或是国际级展演活动层面。2013年3月17日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舞蹈世界》非遗舞蹈展演获最佳表演团队奖。在展演现场,专家学者赞其为“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东方的芭蕾”。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