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定襄民间节日习俗
发布日期:2016-06-29 14:42 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晋绥基金会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本地俗称“过年”和“过大年”。“年”字的本来含义是万物成熟,现在已引申为主要表示时间了,也指辞旧迎新,庆贺岁首。
自古民谣说,老百姓一般讲的过年,从头一年腊八节就算开始了。春节前为准备阶段,春节后为庆贺阶段,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二月二龙抬头”(1)本地有民谣说: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的说法。期间节中套节日,节日不断,但不管日子拖多长,最隆重和重要的还是春节。
历史上的许多典籍都记载有春节庆贺的活动。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正是年终岁首,终始交替,充满生气和希望的民俗风情。
按照普遍传统,从农历初一零点开始,便算是正式进入了春节。每到那一时刻,正在看央视春节晚会的人们会跑出院子响大炮或鞭炮以示祝贺。
本地明间庆贺春节的第一项内容称为“接神”。据说,诸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业绩。然后在大年初一的凌晨重返人间再享香火。所以灶王神前的对联常常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定襄县志》记载:“元旦,夙兴烧旺火,柏柴,放花炮。”旺火垒在当院(2),要由家长来亲自点燃。意为能够在新的一年中旺盛、红火、发财。旺火点燃后家庭主妇收拾家务,整理祭祀天地诸神及列祖列宗的供品。“接神”其实主要是安排祭祀,主要对象有天地位、皂君位、土地位、门神等神灵和自己的曾祖、祖父、父辈的灵位,这是春节民俗中最隆重的活动。祭祀的供品也很有讲究,整个祭祀过程是先摆好供品点上红烛;然后上香,要由街门往里住逐一上;然后是烧纸,也是由外向里;最后是放炮。现在由于各地经济都相对发达,放炮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耗资也不少,每家请神的时间迟早略有不同。响完炮便代表这一程序结束,每到那时,从凌晨四点后到天亮,炮声不断,空中焰火此起彼伏,煞有意思,这也是小孩盼过年的一项因素。在接神时有许多禁忌,如不准大声说话和说不吉利的话,天亮前不准开箱开柜,干每件事都需与神灵打招呼等。例如有小孩上厕所,便说“爷爷家(3)我要尿尿,”这当然是笑话了。接神当中,会有“响器”(4)来吹奏。赶上正在祭祀,会给他们不少喜钱,若已经祭祀完了,给的喜钱要少一些。所以,本地稍微会吹奏一点的人便有好多赶这个地方到外村赚钱,收入颇丰。每家都把“响器”能来自家当作一种荣兴,是不计较花钱的。
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在太阳出山之前,一般比较丰盛,本地不兴过除夕,所以“年饭”一般指早饭或午饭,大都要煮水饺吃,有些人家还要喝根“长寿面”(5)。饭后,便主要是拜年了,这是春节活动的又一项主要内容。
乡下人称拜年为“磕头”,在旧时是真正下跪的。磕头时面对灶王爷,边磕边喊着长辈的称呼,如“**爷爷,**伯伯”等。长辈要给磕头钱(压岁钱)或糖果,核桃之类。现在不兴磕头了,但拜年还是有的,去长辈家坐一坐,问个好。孩子们身穿新衣,总是惦记着赚了多少压岁钱,这也是他们盼过年的又一个原因。
在旧时,拜完年后,还要去“拜云”,所谓的“云“也就是在一张大大的家谱,到大年这一天在指定位置添上旧的一年出世的男孩的名字,取添丁进口之意。没有增加人口的人家也往往去拜祭,那上面可有自己的祖先,有些家庭大年初一还去上坟拜祖。
从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天早上饭个上一回香。初一晚上又要重新垒起旺火来,准备在大年初二接财神。
初二早晨可以起得稍迟一点,点着旺火后主要是接财神,俗称“明财神”,也要认真拜祭,与大年初一相仿。吃过早饭后,人们大都会去走亲戚,带着好多礼物,这时小孩们可以得到许多压岁钱了。在初二至初四这几天,各村之间的路上各种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都是去走亲戚的。
2、送穷节
农历正月初五,称送穷节,意思是将贫穷痛苦远远地赶走。本地俗称“破五”,破即破烂,破五,就是初五这一天要清除破烂,旧说春节后院中不动扫帚,直到初五,才拆除旺火架子,清扫院落,也清扫室内。本地还讲究初五不洗锅,每顿都不能吃尽。所以有“懒老婆盼正月”一说,当然绝非仅此而已。这一天,有些地方还习惯到五道庙烧香,正月的“破五”也算一个小节日,照样要上香烧纸,而且这一天一般不出村。
3、石止节
农历正月初十日,为石止节。人们称这一天为老鼠娶媳妇的日子。石止节,民间忌动石器,不般石头,旧俗除夕日在石碾、石磨、石锥臼等物上贴对联后,石止节以前忌使用。过了石止节,便不再禁用了。
正月初十,人们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鱼,即用手在案板上撮面条。晚上民间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烧香、烧纸,以此对老鼠恭贺,但也有一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防惊扰了老鼠娶亲,一年为害。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扒在“磨眼窟窿”里,听老鼠们敲锣打鼓娶媳妇的声音,看老鼠娶媳妇的热烈场面。这样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当然不会干,也就只好睡了。
4、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一般称为元宵节。它是中华民族年节中最大的集体性娱乐节日, 外国人看作是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最早根源于中华先民对火的崇拜。正月十五闹元宵,扭秧歌,耍社火,万民同乐,其原因又与古代庆丰收有关。《定襄县志》记载:“元宵节乡村稍有灯火,城市灯山火海,秧歌、社火、跑船、舞龙等游艺喧闹街巷,亲友过从游观焉,十五日出门游白病皆除。”
如今的元宵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观灯仍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城市的灯展大为多彩状观。农村过灯节,家家门口悬挂灯笼。妇女们习惯用面绣制成灯盏,蒸熟后加油点燃,置放在土地,门神等处,盼望得着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日黑夜偷灯,俗称“端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
正月十五闹红火,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秧歌社火队伍,形式多为龙灯、狮子、高跷、挠阁、旱船、大头娃娃、扑地秧歌、凤秧歌等。如今还流行民间歌舞班,小戏班和腰鼓队,威风锣鼓队等。
元宵节时,县城等地习惯放烟火。而无论城镇,还是乡村,街街巷巷都要搭牌楼,垒旺火。晚上放炮、观灯,白天祭瘟神,以往还要放电影以示庆贺。人们拿着蒸的面食(6)轮流在旺火上烤,待烤够9个旺火才能吃,传说吃了后可以久久顺旺。俗语说“吃了烤馍馍,一年神来帮。”元宵节一共庆贺三天,每天都有彩灯,旺火,都有放炮或进行起它娱乐。青年人更是不愿早早回家,要等旺火快熄灭才回,传说正月十四为庆贺“天下太平”;十五庆贺“人口平安”;十六是“五谷丰登”。
元宵节饮食,旧时多吃糕,取意步步高升。如今多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始于南方,因其为元宵节时应时食品,后被称为元宵。
5、添仓节
添仓节,是民间祭祀仓神,预祝粮食丰收,填满仓库的时节。本地民间有两个添仓节,正月二十称“小添仓节”,正月二十五称老“添仓节”。
《定襄县志》记载:正月二十日,于庭院用灰作圆形如窖,中以麦少许实之,名小添仓。二十五日,灰形如前,中实以各,名老添仓,现在,添仓节打灰窖的习俗仍在民间流传。是日,用簸箕盛草木灰或炭灰,拿一棍棒均匀敲打,在院上,撒出三环套或者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两囤。小添仓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侧放着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等秋粮。然后用砖或者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去取意粮食饱满仓。
添仓节,有的地放习惯蒸荞面窝窝,取其形如粮囤。也有的地方用羔面蒸成花卷,俗称金裹银,是为添仓。过添仓节,民间讲究喜进忌出,囤里要添粮,翁里要添水,门口放快煤炭以镇宅。过了老添仓,民间一般不再忌针。
6、青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历史上在黄河流域被视作青龙节,民间俗称“龙抬头”。《定襄县补志》记载“二月初二日,相传龙抬头”。旧时,每到这一天要到龙王庙摆供祭祀。这一天,民间习惯吃油糕,灶王爷面前摆的枣山(7)也要在这一天分食,俗称“开山”,最上边部分要归家长享用。青龙节,民间讲究在这一天理发剃头,去掉蓬头垢面,换来光滑头。
7、寒食节
寒食节一般指清明节前一天。是为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而定的节日,这一天不准生火一律吃寒食,节名由此而来。
今天民间过寒食节,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捏寒燕”,即用白面捏成拇指大小的飞禽走兽瓜果,等蒸熟后插在酸枣树上。现在人们往往将寒食节划入清明节的范畴。
8、清明节
清明节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本地民间多在清明节祭祀祖宗,因此这一节日又称“鬼节”。这一时期又处春夏之交,常刮风。民间便说要连续刮七天风,前三天是“放鬼”,后四天是“收鬼”。清明节上坟,旧俗称是男子汉的事情还有折树条花枝的传统。有的地方还有一些游艺活动,如打秋千,放风筝等。
二、夏季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指正中午的太阳。端午最开始的含义,就是夏季到来,天气炎热。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据说,端午节吃粽子,以黍米和粘大米为原料,还以红枣,外加芦叶。也有人家配的各种豆类,麦类或国脯肉类。凡属敬神专用的粽子要寄五色线。英雄蒸酒,是晋北民间端午节日又一饮食民俗,民情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说法,旧时端午节还有辟邪的习俗,小孩子是重点保护对象。《定襄县志》记载“五月端午儿童既五色线”。现在,凡即将新婚的男子在前一天要往女方家送许多粽子,还有一定的礼钱,各家各户往往都要提前几天就包好粽子,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浓,以往小孩子竟不知过 什么节,知道是“吃粽子节”
三、秋季节日
1、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中元节,道教诞生后,把天,地,水 尊为三官,又称三元。正月十五是元官生日,称上元节,七月十五是地官生日,称中元节,十月十五是水官生日,称下元节,《定襄县志》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校籍之辰,致祭先莹。所以每到这天,家家要祭祖上坟。
七月十五,晋北民间最进的风俗是蒸面人,面羊,民情说: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相传元代,十户老百姓养活一个鞑子,受进了鞑子的欺凌。约定八月十五一齐动手,推翻元朝统治。在以往一般是各家各户自己动手捏面人、面羊、面鱼等,而现在,礼节上要送,但大都买来送,不自己蒸了。
2、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本地又名拜月节。 拜月主要以月饼为供品,现在也成了人们喜欢实用的食品和赠送亲友的礼品。月饼往往四个一 近,以前许多人家自己做,现在都是靠购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天上月圆,底下饼圆,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称为团圆节。外出的人一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出嫁的姑娘忌在娘家过中秋节。除月饼外,西瓜、毛豆、苹果、葡萄等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傍晚,等月中圆时,要在院里摆上供桌,上置月饼,西瓜,毛豆,梨果等物,便可以开始祭月拜月了。拜月时有人还会念拜月歌。如“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有吃有喝还有穿,全家团圆都平安,”等拜月活动结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祭品,同赏明月。赏月时,小孩子一面饱餐瓜果月饼,一面观望月亮,提出种种问题。爷爷,奶奶便会讲起相传的各种民间故事。
3、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民间特别注重菊花,又称为菊花节,还有重阳登高的特点,旧俗这一天又是盛情招待先生的 日子,现在,本地对这一节日已不在重视,基本上不过了。
四、冬季节日
1、冬至日,是晋北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古人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 很早以前,冬至便是重要的民俗节日。《定襄县志》记载“冬至族党亲友拜贺,略同年节,谓之新冬”。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旧时,冬至节有赠送鞋袜的习俗,就有祭祀财神的习惯。这一天民间习惯吃饺子。俗语说;冬至不吃饺子,嘴上开个口子,有时还很灵验。
2、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晋北民间称为腊八节。腊八节有吃粥的风俗,这一习俗来源于佛教。《定襄县志》记载:“腊八节,煮白粥,加枣,栗,棒杏人为磨,日腊八粥。”有讲究的人家,做腊八粥要用八种配料,八种作料,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另外,有的地方还有打冰的传说习俗。即从河里取大量冰块,打为拳头大小,除供奉诸神外,还要塞满街巷院落,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已经进入了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大量准备工作。
3、祭灶节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晋北民间祭灶节的日子,称祭灶节,要送神上天。祭灶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俗。作为定襄的进邻原平的《崞县志》(7)说:“二十三日夜,用粘糖祭灶神,谓其明日升天,诉人家之善恶之。”此风俗与定襄相同。祭灶的主要供品是汤或糖,尤其是甜粘糖,灶君喜食,吃了嘴唇会被粘住,上天后免生是非,这当然是迷信说法了。但祭灶吃麻糖(8),风俗一直保留至今。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清神上天,白天禁忌。要媳妇,聘闺女不用选择日子,俗称“赶乱水”。民谣道:“岁宴乡村嫁娶忙,宜春贴子逗春光。灯前妹妹和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另外一过腊月二十三,离春节仅剩六七天了,家家户户蒸花馍,年货写春联,打酒,烧肉,忙得不可开交。
4、除夕节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节。除者,岁时逝也,夕者,夜晚也。原意讲“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过了一刻便是新的一年开始,更显珍贵,尤需留恋。后来除夕指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本地民间习惯称为年三十。
除夕,民间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第二天的“过大年”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主要有:
(1)、清扫卫生。除夕要切底清扫室内外环境,即使平时很少顾的特角旮旯,也要物别认真打扫干净。
(2)、安置神寝。民俗认为,春节凌晨上天诸神要降临人间与民同乐。出除夕,要为诸神安排宫寝,其中一准备天地神和灶君神的宫侵最为隆重。天地神的宫侵设在院里,靠近正面上方。
(3)、安置神主。就是邀请列祖列宗及一切工故亲人灵魂,回家与生者共度佳节,存有家谱的人家,要将家谱恭恭敬敬地悬挂起来。没有家谱的人家,要设置亡人灵牌。
(4)、垒旺火,扎草把,糊灯笼。
(5)、贴对联,贴门神,也是属于除夕必须进行的工作。 除夕,每顿饭都要敬神孝祖,烧香烧纸,饭前还要鸣炮。傍晚,灯火通明,要集中放一阵炮,并烧香进纸,民俗称为”安神”犹如人间宴会前发散请柬,邀请天地诸神。俗语”安神不响炮,爷爷不知道。”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后的时刻,人们很少睡觉。《定襄县志》说”除夕都列祖父膝下,夜深不去,谓守之岁。不过民间有一种传说;有一种叫做祟的怪物,专门在年三十晚上出来祸害,吞食小孩。守岁,既是守祟,防止祟来作害。除夕夜一家人围坐,或玩牌,或闹谈,家庭主妇则要把每个人的新衣服拿出来,进行最后一次检查。目前大部分人家有了电视机,都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文艺节目。钟声敲响十二点。便迎来了最隆重的新春佳节,春节的一切庆贺活动便接着开始了。
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很底,所以对于这些节日是很看重的特别是小孩子门,每到过节,最起码可以进行一顿“改善”现在,人们对节日的看法很多了,只是有娶过来的媳妇或新媳妇的人家都特别注意,这里边有许多礼节问题。
旧时的民间节日,有的现在已基本失传,许多人还不知曾有过那样的节日,所以这里便不再做介绍,在乡间,节日伴随着近村落的庙会,构成了生活中的一些小波澜,使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一定的色彩。
(本站编辑:姚文君)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