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 120师老战士后代来访(12月15日)
- 共商大计——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12月12日)
- 沉痛悼念晋绥抗日老前辈支桂兰阿姨(12月12日)
- 百岁导演严寄洲与120师学校小剧社(11月27日)
麦收时节说花馍
发布日期:2016-07-04 12:20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周昱丽
又是一年麦收季。想起家乡闻喜的花馍,甚感骄傲。
据史料记载,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但也有人说,花馍的历史远比这早得多,秦汉时期就已有这方面的文字记录,被称为“秦艺六绝之一”。不过,那时的花馍主要用于祭祀,只有皇亲贵胄才允许使用。
穿越时空的隧道,如今,闻喜花馍已有十多种做法,200多个品种,2006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轰动寰宇,大放异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探寻家乡花馍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到这里的自然环境。晋南,素有山西“粮仓”之称,其农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冬小麦秋天播种,来年的夏天才能成熟,历经一年四季,生长时间长,光和作用好,再加上晋南地处黄河之滨,冬天多雪,春天多雨,非常适宜小麦生长,在这片土地上长出的小麦,颗粒大,出粉率高,营养丰富。闻喜人的餐桌上,可以没有肉,没有鱼,没有菜,但绝不能没有馒头。在闻喜,祭奠祖先,走亲访友,都以馒头作为礼品,这种习俗,在其他地方恐怕并不多见。所以,人们在制作馒头时,就想方设法精雕细刻,浓妆艳抹,这也许正是闻喜花馍产生的历史渊源。
人生在世,少不了祝愿,闻喜人便把对他人的美好祝愿,凝结在花馍的制作之中。这里至今还传承着“周礼”的遗风,所以,“过事”的礼节最为系统、最为复杂。“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花馍作为百姓民俗文化的精髓,自然要在“过事”中充当主角。于是,便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我曾多次参加过家乡亲朋的婚丧嫁娶,那仪式简直隆重到了极致。“过事”当天,亲朋们早早就把自家的花馍,摆放到主人的院子里,你家是龙凤呈祥,我家是狮子滚绣球,他家是三阳开泰,还有福满乾坤、招财进宝、双喜临门、梅花争春、五谷丰登、锦绣山河、福禄永久,等等,各家有各家的特色,各家有各家的高招,真是五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展示的过程,也是比较的过程,所以,家家都生怕落后,家家都舍得在制作花馍上下功夫,这就使得花馍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工艺越来越精美。
为弘扬花馍这一传统艺术,近年来,家乡每年都要举办花馍文化节。前年,我专程回到家乡,参加了这一盛会,真让人大饱眼福,叹为观止。长长的一条街上,两边摆满了花馍,有花鸟、禽兽、瓜果、人物、山水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次文化节上,闻喜花馍创造了4项世界纪录:最高龙王,高14米,创世界最高的面塑纪录;最长飞龙,曲线长30.05米,创世界最长的面塑纪录;最大花馍,高4.06米,直径2.012米,创世界最大的面塑纪录;最大面塑群,共塑造闻喜历史人物113尊,创世界最大面塑群纪录。至此,家乡的花馍算是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闻喜人对花馍艺术的弘扬,与其说是对古老文化的守望,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便是血脉里永远流淌着的黄河之魂和民族之魂。我深信,这种精神注定会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日月山河同在。
(本站编辑:姚文君)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