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重走红二方面军长征路之十一

发布日期:2016-05-25 14:05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田竞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地处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
    红军两次进入石阡。第一次是1934年10月,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进入石阡,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到达印江县木黄,实现了与红三军(红二军团)会师的战略目标;第二次是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根据中央指示,从湖南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突围后,兵分三路向贵州境内进行战略转移,决定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创建根据地。1月8日,红二、六军团进入贵州省玉屏县,在此歼灭了阻挡前进的敌军蒋在珍部一个营,9日占领江口县,12日进占石阡,并在此休整十余天,其间召开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一九会议”(石阡会议)。奉命担任阻敌以掩护大部队先行长征的红十八师此时也从湘西冲出重围,赶到江口与主力会合。至此,红二、六军团基本完成了向石、镇、黄转移的计划。
    红二、六军团入石阡城后,总指挥部及军团司令部、政治部等直属机关分别驻天主堂南楼等处,军政领导人住北楼。如今,石阡县城的天主堂已辟为“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
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内的《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简介》。
    石阡天主堂始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原属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区,1932年改属德国圣心教区。教堂规模较大,由经堂、南楼、北楼等主要建筑组成,有中西合壁、砖木结构楼房10余幢,总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485平方米。红军进抵石阡时,天主堂德国传教士逃往邻县思南(今普耳),其居住的天主堂南楼成了红二、六军团机关的临时驻地,天主堂北楼则为红二、六军团军政领导人驻地。
    现存旧址主要有三处: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及司令部旧址(南楼);石阡会议旧址(南北楼之间的经堂);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人住址(北楼)。
    1977年,石阡县文化馆在此开辟了“红军文物陈列室”;1991年,石阡县人民政府将旧址开辟为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陈列馆;2011年,改陈提升为“红军长征在石迁陈列馆”。
    我们进入旧址,依次参观。
    陈列的《红二、六军团长征到石阡路线图》,显示红二、六军团1936年1月8日兵分两路进入石阡县。
           在旧址北楼里,红二、六军团党政领导人的当年住室(天主堂北楼)已经过整修。
     红二、六军团党政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夏曦、甘泗淇等,当年在旧址南北楼之间的经堂里召开了重要会议(史称一•一九会议或石阡会议)。
              旧址内模拟了会议现场(只有6人),站立者是贺龙、任弼时。会议决定撤离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转移到乌江以西、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活动,在贵州黔西、大方、毕节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在此时,宣传员们写下了不少标语,还画了一些漫画。红军撤离石阡北上抗日后,德国传教士叫人把标语、漫画铲掉。但人们故意用厚纸把标语、漫画蒙上,然后再刷涂白灰,巧妙地把红军标语、漫画遮掩并保存下来。这些标语的主要内容有: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收回华北失地!打倒帝国主义!活捉羊(洋)人!活捉薛岳!没收天主教的财产分给贫民!中华苏维埃万岁!而漫画画的是德国神甫、传教士的狼狈像,旁边写有“我们打倒帝国主义”字样。
     接下来,我们到达石阡县甘溪乡,这里的半山坡上有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甘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为萧克的题字。
     《甘溪红军烈士纪念碑序》全文:1934年9月,红六军团在军政委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军团政委王震、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下,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从江西出发,经湘、桂进入贵州瓮安猴场,准备西渡乌江。此时,红六军团接到中央纪委命令:“桂敌现向南开动,红三军已占领印江,红六军团应迅速向印江前进,无论如何不得再向西移动”红六军团决定改变行动路线,掉头过石阡,经江口到印江。然而,桂军并未南移,敌人还早料到红六军团要与红三军会合,于是调动湘、黔、桂兵力24个团形成三面合围之势,企图将红六军团歼灭于石阡地区。甘溪遭遇战,红六军团虽然损失较重,但牵制了湘、黔、桂敌军主力,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达到了与红三军胜利会师的预期目的,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进行长征,完成了作为长征先遣队的光荣使命。同时,它还在石阡传播下了革命种子。
    甘溪是一条小街,离石阡县城约40里,两面崇山峻岭,中间的坝子形成一条走廊,一条清澈的小河依山流过,甘溪因小河而得名。
    1934年10月1日,红六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要求向江口一带前进,继续执行向湘西、湘西北发展的任务。3日,中革军委再次电令:桂敌向南开动。据谍报称,二军团已占印江。六军团应照中革军委1日电令,速向江口前进。无论如何你们不得再向西转移。
    (实际上,此时桂敌不但未南移,敌人还准确判断红六军团不会西渡乌江,而会走近路经余庆、石阡到印江去同红三军会合,因而急速向石阡地区调动部队:以湘桂两军主力进至镇远与石阡间的大地方一带拦截,另以桂军第二十四师、湘军补充第一总队和黔军一部,由南向北压迫红六军团,企图将红军聚歼于石阡地区。)
    4日,红六军团占领了瓮安猴场(现草塘),拟西渡乌江时,两次接到中革军委向东往江口方向前进的电令,其中一则为:军委绝未令你们渡乌江向西行动……应即向江口前进,绝对不可再向西北转移。
    5日,红六军团即掉头东进。当时红六军团有两个师(第十七、十八师)共6个团(第四十九至第五十四团),外加一个红军学校。
    7日,红六军团行军序列为:前卫由军团参谋长李达率十七师第四十九、五十团、五十一团;中间是军团部、通讯连、侦察连、红军学校及十八师五十三团;后卫是十八师直属部及五十二团。全军团顺序东进,准备到石阡西南的甘溪一带休息,然后利用夜暗越过石阡、镇远大道。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前卫部队3个团于上午进入甘溪,不久,侦察员在街上擒获了敌侦探,才得知已遭遇桂敌主力(桂系廖磊第七军的部队),与敌交火后,在石阡境内的湘敌、黔敌以及当地民团闻讯陆续投入战场,蜂拥而来的敌军很快占领了甘溪周围的山头和高地,且火力占据优势,居高临下向甘溪的红军发起猛烈进攻,并侧击向甘溪方向运动中的红六军团主力纵队。
    红六军团被迫仓促应战,被截为三段,首尾不能相顾,只能各自突围。军团参谋长李达率领先头部队的四十九、五十一团之一部首先从甘溪战斗突围后,与军团主力失去了联系,遂决定“先找到贺龙同志率领的部队,然后迅速回头支援红六军团主力。”部队由石阡、江口县境的崇山峻岭间通过,并沿梵净山麓西北前进,10月15日,在黔东苏区的沿河县水田坝(又称铅厂坝)附近与红三军一部会合。李达见到了贺龙、关向应,即把红六军团在甘溪战斗中的情况作了汇报。贺龙得知红六军团的艰难处境后,万分焦急,当即研究了接应的办法,并决定亲自率红三军主力南下接应红六军团。16日,贺龙、关向应率领红三军主力南下,从沿河水田坝出发,星夜兼程,以9天急行军,绕梵净山东侧,经印江、松桃、江口,抵梵净山南麓,在梵净山山脚的木根坡与红六军团担任掩护任务、一度与军团主力失去联络的第五十团会合。随后,两支部队又沿梵净山西侧急进,继续往印江木黄等地寻找红六军团主力。
    而此时,红六军团主力(十八师、军直机关和十七师一部)正转战于石阡、镇远、余庆、施秉一带,与敌周旋。10月10日,红六军团主力到达施秉时,已减员上千人,且伤员极多。这里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物资奇缺,指战员们吃不上饭。部队因为在悬崖峭壁上行动,被迫“焚烧行李,减少辎重”。许多人没有鞋,赤脚在荆棘丛生的密林中疾走,不少人因饥饿和伤病而牺牲。15日,军团主力在龙塘又遭敌截击,经与敌拼杀后,于10月17日旋回甘溪,但将近黄昏时又被敌人发现,敌军兵分两路夹击,红军则利用夜色掩护顽强抵抗。当晚10时左右,军团主力在马桑坪一猎户的引领下走一条人迹罕至的小道,在天亮前冲出了绝境,通过了敌镇远、石阡之封锁线,向江口、印江方向快速前进。18日,红六军团向中革军委发电报告突出敌包围的消息。
    (解放后,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萧克将军一直在寻找当年带路的猎户刘光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找到刘光荣的儿子刘明亮,这时刘光荣已去世20多年了。萧克将军给刘明亮家寄来《红六军团征战记》等革命书籍,并寄来他和甘溪战役幸存者及其后代们的合影,还写信来询问刘明亮家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寄钱帮助他的3个孙子上学。萧克的外孙在写给刘光荣的曾孙刘成的信中说:“你的曾祖父与我的外祖父既然有这么一段情谊,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至此,红六军团主力脱离了大于我数十倍之三省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0月19日到达石阡、江口边界的板山桥,与尾追之敌激战后进入江口县城;20日凌晨,进驻德旺;21日,经甘沟、阴家槽越过苗王坡,到达印江缠溪;23日,经永义官寨、慕龙,宿落坳一带;24日上午11时,红六军团主力经新业落坳抵达木黄三甲,与经新业芙蓉坝、锅厂到达木黄三甲的红三军主力胜利会师,先期与红三军会合的六军团参谋长李达所率部队亦归建。
    此时(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而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队正在石阡的崇山峻岭里奋战,以巨大的牺牲做出遥相策应。
    甘溪战役是红六军团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战斗,全军团损失大半。红六军团进石阡时近万人,木黄会师时及以后,陆陆续续归队的不足4000人。时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的萧克曾无限感慨地说:“甘溪战斗,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精神为之振奋。”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