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红四方面军的漫漫长征路(之十四)

发布日期:2016-05-26 14:05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胡遵远、李雨迪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在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导至红军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路军奉命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
    第十四章  红四方面军对长征胜利作出重大的贡献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创立于黄安七里坪,先后开辟和发展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一九三五年三月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和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一起,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
    一、强渡嘉陵江,配合了红一方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
    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主要是由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红一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英勇作战的结果,另外,也与红四方面军的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九三五年一月二十二日。中央对红四方面军当时的战略行动方针,作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指示。电示红四方面军:“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向嘉陵江以西进攻…若你们依战况发展能进入西充、南充、蓬溪地带,则与我军之配合最为有利”。红四方面军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以创造向嘉陵江及其以西地区出击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渡江准备。二月中旬,陕南战役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回师川北,准备向嘉陵江中段进击。此时,又接中央电告:因敌在沪州附近之长江沿岸重兵防堵,不易通过,中央红军已停止了原在沪州上游渡江的计划,主力转至川黔边活动。红四方面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实行了向陕甘边发展的方针,决定仍在苍溪、阆中间西渡嘉陵江,以求得在川西和甘南创造更大战机。
    红四方面军根据敌人宽大正面、纵深配合的防御特点,拟定了周密的渡江作战计划,决定集中主力,选择敌人防御薄弱部分实施重点突破。尔后乘敌动摇,在宽大正面上同时多路抢渡。三月二十八日,前线指挥部发出“急袭渡江”的命令。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八天,歼敌八个团、一个营,攻占了阆中、南部、剑阁、昭化四座县城,控制了近四百华里的沿江地区,打乱了敌川陕“会剿”红军的计划,威胁着四川军阀反对统治中心成都。这不仅为向甘南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红一方面军于五月初强渡金沙江,牵扯了蒋介石的大量兵力,客观上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二、包座战斗的胜利,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方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敌人纷纷溃退,红四方面军为贯彻向川西和甘南发展的方针,遂乘胜发起彰明中坝战役。但在这个期间,张国焘擅自放弃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从此,红四方面军开始了长征。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旬,进行了彰明中坝战役,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解放了嘉陵江、涪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为向川甘边继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牵制了川西北地区的大量敌人,配合了转战于黔滇边准备北上、向川西进军的红一方面军。但是,正当红军主力在徐向前指挥下取得彰明中坝战役胜利、大力开展新区工作的时候,张国焘却忙于指挥后方机关、部队实行“大搬家”,使红四方面军陷于失去根据地依托的不利处境。在此形势下,红军重返嘉陵江以东已不可能,北出也有极大困难。此时已得悉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为摆脱不利处境和争取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遂于五月中旬先后撒出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向岷江地区西进。
    五月下旬,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率领该军十八师和九军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由岷江地区兼程西进,策应一方面军北上。六月八日三十军攻克懋功。两个方面军前锋也已接近。六月十二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代表四方面军,在理番致电中央,详细报告了当面敌情和四方面军各部队的位置,提出了当前作战的意见请中央决定。并表示:四方面军全体同志,正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欢迎我百战百胜的中央西征军”。十三日,红一方面军第二师第四团和四方面军二十五师之七十四团在夹金山下胜利会师。
    懋功会师后,于六月二十六日,中央召开了两河口会议。张国焘主张向川康边发展。中央主张北上甘南。中央北上方针得到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拥护。以红一方面军之一军、三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之四军、三十军组成右路军,由党中央和毛泽东率领北上。八月二十六日,胡宗南发现红军北上,即令其四十九师于二十七日由漳腊营向包座疾进,企图在包座河一线堵击红军东进北上。右路军到达班佑等地后,为开辟前进道路,决定夺取上包座,歼灭当面之敌。
    上包座位于四川松潘的北部,是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也是胡宗南的重要补给线,当时驻守敌一营。此地周围是原始森林。西有包座河,南有银戈河、又有当地土司构筑之集群式碉堡,形势十分险要。右路军前敌总指挥部的作战部署是:以三十军八十五师之二十六四团攻击上包座之敌,以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另两个团位于上包座以南地区,准备歼敌援兵,以四军一部包围教吉寺之敌两个营。一方面军之一军团主力则集结于巴西和班佑待机。二十九日,二六四团向上包座之敌发起进攻,经一夜激战,将外围碉堡全部占领,守敌两个连被歼。残部固守大戒寺后的碉堡顽抗待援。三十日下午,敌四十五师三个团进抵上包座以南三十里之松林口,企图乘红军尚未完全占领包座之际与守敌会合。红军为诱敌深入,正面阻援部队即边打边退。当晚,敌两个团进至包座河以西,一个团进至大戒寺。交战中,八十八师和八十九师的红军战士,忍着饥饿和疲劳,猛烈地连续向敌突击,前赴后继、与敌肉搏,上包座遂告占领,共毙伤敌师长伍诚仁以下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缴获长短枪一千五百余支,轻机枪七十余挺以及大批粮食牛羊。
    上包座战斗,是红四方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所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越过草地时部队有很大减员,但是全体指战员为实现中央北上的方针,不顾一切困难和疲劳,英勇顽强地投入战斗,取得了全歼胡宗南主力一个师的重大战果,粉碎了敌人企图困死红军于雪山草地的恶毒计划,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门户,为实现党中央北上方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红四方面军南下的方针是错误的,但作战中打击了敌人,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
    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左路军主力到达阿坝地区。张国焘一到阿坝便与中央百般刁难,继继阻挠北上计划的实现。九月十五日和十七日,张国焘先后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和南下命令。于是四方面军各部队和五军团、九军团,分别自阿坝和包座地区,沿着原来北进道路,再经草地南返。九月下旬,部队分别集结于马塘、松冈、党坝一带。敌人为阻止红军南下,仓促沿大小金川布防。为消灭当面之敌,打开南去天仓、芦山的道路,十月七日,四方面军发出《绥崇丹懋战役计划》。十月八日战斗打响,历时十二天,总计击溃敌扬森、刘文辉等部六个旅,俘获人枪三千,占领懋功、丹巴两城及懋功属之绥靖、崇化、抚边三屯和达维、日隆关等要镇。大小金川地区多深山峡谷,到处是悬崖陡壁和湍急的河流。红军两过雪山草地之后尽管未得休正、减员很大,但仍能以疾风骤雨之势克敌致胜。这些,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绥崇丹懋战役后,懋功、丹巴等地溃退之敌。蝟集子宝兴、金汤地区防守。刘湘忙调模范师郭勋琪、教导师杨国桢部和第一师,加强天全、芦山、名山、雅安地区守备。为攻占天全、芦山,打开向成都平原的道路,四方面军乘敌立足未稳,仓促调正部署之际,即发起了天芦名雅战役。十月二十四日,红军以迅猛之势穿越积雪的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之敌发起进攻。红军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之川康边广大地区,俘获人枪五千以上。
    天芦名雅战役发起之后,刘湘为阻止红军攻势,屏障成都平原,把红军围困于川康边之穷山僻野。十一月十九日拂晓,敌以十九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由北、东、南三面向红军百丈地区突出的十余里长环形阵地反扑。红军此时虽自草地南返已连续作战六十余日,但广大指战员仍然忍着疲劳寒冷与优势之敌浴血苦战。有的战士手臂打断了,就用牙齿咬着手榴弹拉火索将炸弹打响,与冲到跟前的敌人同归于尽。敌人经过两天一夜的轮番猛烈攻击,终未能占红军一寸阵地,但是长期在固定阵地上与敌拚消耗,对处于劣势,缺乏补给的红军来说,显然十分不利。因此,红军乃于十一月下旬撤出百丈一带阵地,转进到北起九顶山,南经天品山、五家口、迄名山西北附近之莲花山一线山地、扼险防守,至此,天芦名雅战役遂被迫结束。百丈战斗历时七昼夜,歼敌一万五千余人,是南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战斗。红军指战员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是,由于张国焘整个战略方针的错误和敌人主力的全部集中,红军尽管英勇战斗,付出了极大代价,(伤亡约四、五千人)依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百丈战斗之后,四川军阀主力准备待机大举进攻。四方面军这时东进、南出均不可能,处境极为被动。尽管南下以来取得不少战术上的胜利,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南下方针的错误,不可能打开一个胜利的局面。中央关于“南下是绝路”的英明预见,到此已得到完全的证实。但是,红四方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是应该发扬的。客观上顶住了蒋介石和川军四十多万人的进攻,消灭了敌人一部分有生力量,减轻了对中央红军的压力,这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
    四、甘孜会师,接应了红二方面军
    一九三六年二月中旬,天全、芦山地区的形势日益严重。四方面军这时前有强敌、后无巩固的根据地,部队得不到补充,难以在此与敌长期周旋。于是在二月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被迫陆续撤离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经过懋功向西康东北部转移。西进中,部队不仅同沿途敌人进行战斗,并且经历了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丹巴,道孚间,横亘着海拔五千米的大雪山,山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时有冰雹、狂风、大雪降临,为了避开风暴的袭击,必须在每日十二时前通过顶峰的党岭,上山时汗流浃背,浸透军服,到了山上一经严寒侵袭,全身衣服顿成冰筒。有时大风夹着吹得人立脚不稳;有时天空虽然晴朗,但冰反射得强烈的日光刺得眼睛失明。稀簿的空气,使人呼吸困难,头晕脑胀,腰酸腿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红军指战员更是发挥了高度团结的精神,一人晕倒几个人抢去扶持,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带头帮助别人背东西和照顾年幼体弱的同志。红军这种不畏艰难的钢铁意志,永远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
    自懋功会师以来,部队北上又南下又西进,往返草地雪山,连续进行激烈战斗,遭到很大减员。为了充实连队,适应新的任务要求,各军都进行了整编,展开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在甘孜、道孚地区,进行了许多群众工作。四月二十三日,红军与德格土司建立了互不侵犯协定,红军与藏民基本上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保证了筹集物资任务的完成。以后红军北上时,留在当地的伤病员,得到了藏族人民的保护。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此期间曾不断来电,继续对四方面军表示极大关怀,期望四方面军迅速北上。三月二十六日,指示四方面军“第一步宜向川陕甘三省及陕南行动为宜”,五月二十六日,又电询问四方面军“今后具体行动方针”。中央的耐心诱导和亲切关怀,更促进了部队渴望北上的心情。张国焘被迫于六月十日电告中央,准备六月底北上。
    一九三六年四月中旬,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二、六军团横扫西北,又胜利地渡过金沙江,沿大雪山西麓及金沙江东岸分路北进。蒋介石慌忙飞往成都,急令位于康定、雅江地区的五十三师向南堵击,企图阻止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师。
    为了迎接二、六军团北上,四方面军于四月中旬以三十二军(即九军团)和四军一部由道孚出动进攻雅江,阻止五十三师南下。将康定之敌阻止在雅江以东,保障了二、六军团北上道孚侧翼的安全。这时,四方面军还在部队中广泛进行了迎接会师的政治动员和准备。全体指战员怀着对英勇善战的二、六军团的无限敬意,又一次开展了赶制慰问品的活动:捻毛线、织毛衣毛袜、缝制皮衣等。五月中旬,二、六军团胜利通过了雪山地区。奉令迎接的三十二军即向西发展,攻占理化。六月三日,三十二军在理化以南之申洼寺与六军团先头部队十六师会合。二十二日,六军团到达甘孜以南之普主隆。七月一日,二军团亦在甘孜以西绒岔坝与三十军之八十八师部队会合。二日,二、六军全部集结于甘孜,两支兄弟部队的会师胜利实现了。二、六军团进入甘孜地区,受到了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的热烈欢迎。沿途贴满了“欢迎横扫湘鄂川黔滇康的二、六团”,“欢迎善打运动战的二、六军团”等巨幅标语,当地藏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在二、六军团的驻地,四方面军部队为他们筹集了大批粮食、牛羊,腾出打扫干净的房子,准备了木柴和开水,一批批的慰问品送到战友们手中,并且召开了盛大的联欢会,充分显示了两支主力红军兄弟般的亲密团结。
    五、与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胜利结束长征
    甘孜会师后,二、六军团即奉命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这时,两个方面军面临的共同任务,就是迅速北上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创立西北抗日根据地,推动和迎接全国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争取在夏季通过草地,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多次建议早日出动。二、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由李先念率领的先遣军即行出动,二方面军也积极迸行北上的各项准备。六月二十五日,四方面军在朱总司令领导下,作出了分左、中、右三个纵队与二、六军团共同北上的决定。二十九日,四方面军颁发了二次北上的政治命令。七月初,二.四方面军先后开始向甘南挺进。四方面军部队,第三次穿行在茫茫的千里草地上。广大指战员都很渴望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实现党和军队的团结统一,走上抗日前线。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长途拔涉,终于走出草地。八月一日到达包座地区,取得了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从九月三十日起,四方面军分作三个纵队北进。红一方面军部队在十月二日攻占会宁县城。十月八日,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会宁之青江驿、界石铺与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一师胜利会师。九日,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城。十日,会宁城内万众欢腾,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师联欢大会。二十二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将台堡,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宁大会师胜利地结束了红四方面军转战一年零七个月的万里长征。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