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节前又见老阿姨(02月06日)
- 基金会携手中青网传承晋绥红色文化(02月06日)
- 晋绥儿女的情怀(02月05日)
- 腊八节的思念(01月24日)
- “大寒”——林炎志大哥在京的一天(01月21日)
- 新年新风新气象(01月12日)
- 晋绥抗日老前辈牛文夫人晓民为烈士陵园捐树(01月05日)
- 新年贺词(12月29日)
- 贺晓明大姐向一二〇师学校赠送3D《中国地图》(12月28日)
- 岁末迎来晋南的客人(12月26日)
红四方面军的漫漫长征路(之十九)
发布日期:2016-06-02 14:13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胡遵远、李雨迪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与红25军一样、主要诞生在我们安徽省金寨县。1935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结束长征。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揭开了红四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序幕。
八万雄师劲旅、浩浩荡荡西移,破坚阵、摧强敌,挺进川西北,最终在雪山脚下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但是,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夺权、导至红军一度分裂,红四方面军由此走上了一条漫漫的长征路。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辗转长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洒满西北疆域……英雄的红四方面军最终用生命和鲜血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反动的武装、错误的路线,夺取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因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更加艰难曲折、更加悲壮震撼、更加可歌可泣,并且鲜为人知、充满传奇和神奇。特别是后来的西路军奉命渡河西征之后,与马家骑兵展开了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凯歌。
第十九章 红军及红军长征的几件轶闻趣事
一、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
1930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会议和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将活动于闽西和赣南以及湘鄂西、湘鄂赣、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分别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团;还准备在这四个军团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红军,然后再把它们编为四个方面军。同年6月,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红五军、红八军在湖北大冶合编为第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随后,湘鄂赣边部分地方红军组成红十六军,也编入第三军团。7月,由湘鄂边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编的红四军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鄂豫皖的红军当时则未编成第四军团。
1930年8月下旬,一、三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师后,在两个军团的前委联席会上,以彭德怀为书记的三军团前委则提议成立第一方面军和总前委,三军团编进一方面军建制。这就是说,三军团不再扩编为第三方面军。彭德怀说:“从战略方针来看,我赞成三军团编为第一方面军的建制,统一指挥,这是革命的需要。”一、三军团前委联席会议通过三军团前委的这一提议,并一致同意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委和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这样,第三方面军就没有成立。
1931年1月,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河南商城城南的长竹园会师后,合编为红四军。同年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第二军团和第六军团在贵州印江的木黄会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1936年7月初,二、六军团及其总指挥部和第三十二军(原为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在长征途中奉命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1933年秋,中央军委也曾有过把新成立的七、八、九、十这四个军团合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由于这四个军团一部分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分跟第一方面军参加长征,所以合编计划未能实现。

二、“长征”一词的由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突围转移时,并未使用“长征”一词,当时的说法是“转移”、“突围”、“西征”。那么,是什么时候使用 “长征”这一名词的呢?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王明于1934年11月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第一次使用的。但王明所使用的“长征”概念,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1935年6月10日,《前进报》第1期刊载博古的署名文章《前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把红军的行动称为“长途远征”,开始有了“长征”概念的内涵。6月12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在给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报告中指出,“西征军(指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屡克名城,迭摧强敌”,这是目前所见文献材料第一次将中央红军的行动称为“长征”。因为这份报告结尾署名 “向前代草”,所以最早提出“长征”以及“万里长征”概念的是徐向前。到7月10日,《红星报》在第25期社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川陕甘新苏区》中开始使用“万里长征”一词。此后,随着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距离的不断延长,“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对萧锋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说红军长征共经过了11个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是目前最早使用“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从此,“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为人们所熟知了王建强、许秀文:《“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但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1935年红军进入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以后,红军总司令朱德在5月22日于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最早使用的。这个布告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袁征:《关于“长征”一词的提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王大钊:《“长征”一词在冕宁第一次提出的考证》,同前刊。]也有的学者认为,“长征”一词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在1935年2月23日于贵州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最早使用的,该文件说:“我工农红军从江西转移作战地区,长征到川贵边地域……”[赵福贵:《“长征”称谓的由来》,《党史文汇》2005年第3期。]
从上面的考证可以看出,王明虽然最早使用了“长征”一词,但他指的是红七、红六军团的突围转移,并不是指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真正用“ 长征”一词称呼红一方面军的战略大转移,始于红军总政治部1935年2月23日于贵州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和朱德1935年5月22日于冕宁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以后,才开始使用的。

三、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
1,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苍溪红军渡和阆中。
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点相似,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是从渡过一条河流开始的。
长江的支流嘉陵江在苍溪县城外东南2公里的地方拐了一个大弯,左岸就是著名的红军渡。右岸是当年杜甫送客放船的地方,现名杜里坝。1984年10月,83岁高龄的徐向前元帅手不颤抖、笔力千钧,挥毫书写了“红军渡”三个大字。
嘉陵江畔,1935年3月28日起,近10万头戴斗笠的大军跨过嘉陵江,开始了长达18个月、漫漫万里的征程。
与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时不同,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进行了精心准备。他们刚刚取得了粉碎四川军阀六路围攻的胜利。为了渡江,红军专门成立了直属水兵连。在距苍溪县城20公里的嘉陵江支流东河岸边王渡场附近赶造了75只木船,这些渡船身小、形式巧、体量轻、航速快、每只可容一班人的“毛蚌壳”(也叫“五板子”)船,为红军胜利强渡嘉陵江提供了物资保证。同时,红军充分利用王渡河滩与嘉陵江红军渡江主渡口相似的地形地貌,在东河上划船、泅水等渡江作战训练,有军事专家称这是红军的第一支水军诞生地。这个水兵连里的一些班长、排长后来成长为东海舰队、北海舰队、南海舰队的司令员。
国民党为了阻止我军西渡,以53个团的兵力布防于约600里长的嘉陵江西岸一线。
张思德同志水性好,潜泳过江侦察敌情,摸到敌人的工事里,端掉了敌哨兵。张思德同志后来在延安烧炭时不幸牺牲,毛泽东为了纪念他,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
28日晚9时许,担任渡江主攻部队的第30军(后来担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是红30军政委)在塔山湾主渡口,秘密将红军造船厂建造的75只“五板子”船轻轻推入江中,强渡抢滩,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守。敌人不断向江上开炮,嘉陵江腾起一个个冲天巨浪,渡船上一名船工被炸死,一个红军女战士立即抓起船篙,继续撑船。快到岸边时,女战士不幸中弹,肠子流出来,但她没有吱声,用手将肠子推进肚里,勒紧腰带,继续撑船。船到对岸,她仍然挺着身躯,目送战友们冲锋,最后倒在激流中…… 她叫石磨玉,家住苍溪县石家坝,牺牲时年仅19岁。“红军渡”碑上的女战士雕像就取自她的原型。当时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红军女子独立团,她们既是战斗队,又是后勤队、运输队、医疗队。她们大部分都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了,有的是在西路红军的战斗中被马家军奸杀了……
与此同时,右翼第31军,左翼第9军,也在鸳溪口和涧溪口直插嘉陵江西岸。
4月2日拂晓,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击溃了守在剑门关的3000敌人……
红军渡江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阆中直逼南部,一路由徐向前亲自率领直逼剑阁、广元、昭化、剑门关,红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一天就向纵深挺进七十里。自3月28日至4月21日24天时间里,红四方面军自苍溪塔子山下胜利强渡嘉陵江,连克阆中、南部、昭化、剑阁、梓橦、青川、平武、彰明、北川等9座城镇,歼敌12个团、1万多人,占领了嘉陵江至涪江之间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区域。
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军史上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江大河作战。它的胜利,使红四方面军士气空前高涨,国民党军阀心惊胆战,实现了“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目标,为中央红军入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此,威震敌胆的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挥师西进,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万里长征。红军渡因此成为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

阆中市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中游,它东枕巴山,北靠秦岭,西倚剑门。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人口87万。
阆中历史悠久,炎帝时属戎州,高莘氏时归蜀国,商代为巴方,周初为巴子国地,战国末期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灭巴国,置阆中县,迄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历代王朝都视阆中为四川和西南重镇,曾在这里设置县、郡、州、路、军、道、府重要行政军事机构。明末清初,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20年之久。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的红9军、红30军、红4军、红33军之一部,在徐向前、王树声、李先念、许世友、王维舟等同志率领下,在阆中转战了三个年头,共发动较大规模的战斗、战役30多次,谱写出一曲曲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壮丽诗篇。红军领导阆中人民,推翻了地方反动政权,建立了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28个区、145个乡、693个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壕、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动员了2.2万多名阆中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其中有8000余人被共和国追认为革命烈士,诞生了9位开国将军、80余位省、部(军)级以上干部。阆中红色标志物极为丰富,据了解全市重要革命遗址(遗迹)168处,红军石刻标语100多处,红色歌曲、歌谣60余首。其中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红色文献有7件。
阆中名胜多。自古就享有“阆苑仙境”、“阆州天下稀”之誉。神工造化的“锦屏春晓”、“嘉陵秋水”、“玉台积翠”、“伞盖凌云”、“云台仙风”等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拥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石佛塔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大佛寺、观音寺、四川贡院、陕西会馆等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6处;有国家珍贵馆藏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28件,三级文物2000余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城区的百余条古老街巷,数百栋连片的明清民居,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国内少见的古建筑群。
阆中人文荟萃。据《路史》记载,华胥氏在阆水之滨孕育了人祖伏羲。秦末,诞生了辅佐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的賨人领袖范目。西汉时,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学家落下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观测天体的浑天仪,编制了《太初历》,把正月定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的第一天,从此有了现在的“春节”,落下闳被尊称为“中国春节老人”。三国蜀汉名称张飞镇守阆中7年,屯田戍边,战功赫赫,最后死于斯,葬于此;唐代著名天文学家袁天罡、风水学家李淳风,来阆中定居,观天象、测风水,终其一生,留下了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和天宫院等遗迹;诗圣杜甫曾寓居阆中半年,著诗60余首,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地方之一;元稹、卢纶、吴道子、李商隐、黄庭坚、司马光、文同、苏轼、陆游、杨慎、张子洞、张善子、丰子恺、萧军等文人墨客,相继莅阆观光,留下了珍贵墨宝和不朽诗篇。

阆中红军纪念馆
阆中红军纪念馆 坐落在阆中城南嘉陵江边的黄花山上。该馆始建于1991年,建成于1996年,占地5994平方米。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阆中红军纪念馆”馆名,2000年布展开放。2008年因汶川地震波及受损严重,2009年被国家列为重灾重建重点项目,进行维修加固,扩建占地为72700多平方米,分为“五区一园”。该馆于1997年被阆中市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四川省旅游局列为红色旅游线路,2009年被列为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 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于1935年3月初发动了西渡嘉陵江战役,住阆中境内的红9军、红30军、红三十三部之一部离开根据地,分别从阆中的涧溪口、沙溪场、南津关、塔子山、河溪关、茄子渡等6个渡口渡过嘉陵江,追歼逃敌,并在所控地区建立了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4月15日,红军方面军总政治部、红33军军部及宣传部、后勤机关从华光楼——南津关渡口撤离阆中城,4月17日凌晨,最后一批红军和部分游击队员、苏维埃干部离开阆中城区,沿嘉陵江上行至沙溪场渡口过江,朝剑阁、梓潼、北川方向西进,踏上了新的征途。据此,阆中成为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建于2009年的阆中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面积1万平方米,广场上有《红军魂》、《红军强渡嘉陵江》等大型雕塑。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暨徐向前驻地旧址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暨徐向前驻地旧址 位于阆中古城南街67号。1935年3月31日,红军解放阆中县城后,将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此处。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副主任傅钟、曾传六,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过,并在此研究部署了强渡嘉陵江战役等二阶段的进军方向及作战要点。该旧址为串珠式三进院落,占地200多平方米。是清代后期甘肃天水迁徙到阆中的秦氏先祖故居,故名秦家大院。该旧址保存完好。2003年9月26日被阆中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7月向国务院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红四方面军西征出发地:四姑镇。该镇位于大悟县东南部,东面与红安县接壤,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81个村民小组,5885户,总人口2.7万人, 国土面积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万亩, 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175万元。
四姑又名“四姑墩”,因春秋时期禹王城的四个姑娘在四姑墩寨顶(现四姑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占山为王而得名。四姑墩寨顶遗址于一九八一年被大悟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大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的韩相寺主峰海拔432米,位于仙居山脉最南端,山谷悠悠、重峦叠嶂,曾经是何耀榜、罗厚福、钱运华(又名钱侉子)、董玉森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革命洞”、曾昭碧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迹。大吴家还是我国早期优秀理论家、宣传家、革命活动家、《解放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杨松的故里。1932年10月11日黄昏,红四方面军在四姑墩集中红十、十一、十二、七十三等四个师和少共国际团共2万人,分左右两路纵队向西转移,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进入陕南。
四姑镇地处丘陵,矿产资源丰富,有石灰石、水泥石、粘土资源等,现已开采的有大理石和石英石。大理石中以汉白玉、虎皮、墨绿为主。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镇域经济就是招商经济的理念,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先后引进建成了会山碎石厂、三鑫石材有限公司、北山雅伦刺绣厂、宏泰电器厂、宏鑫砖厂、海龙养殖场、大悟兴隆林业科技有限公司、 兴隆超市。目前,韩相寺林场、石骨冲水库集红色旅游、历史景观、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项目已经达成意向性投资协议,招商势头十分强劲。
该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建了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四姑镇福利院,修通了刘四公路,铺设了从石骨冲水库到四姑街道的自来水管道,全镇14个村通水泥(沥青)路,电话装机容量达2000多部,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