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 序 言

发布日期:2019-03-12 09:35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战地红花七月开》—— 七月剧社历史纪实
《战地红花七月开》编委会  编著
编者按:
  “七月剧社”于1939年7月1日成立,适逢中国共产党诞生18周年纪念日成立,诞生、成长、壮大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年代,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和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之后的1952年7月,经历了整整13个年头。它自始至终高举爱国主义和革命文艺的红旗,为抗击日寇侵略和推翻腐朽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革命根据地和北上南下的战地前线;坚持不懈地演出、宣传、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我国近现代文艺事业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从今天开始,《红色晋绥网》将选载《战地红花七月开——七月剧社历史纪实》。
序  言
    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股忆往事的思想激流从我的心底奔腾而过,我想起原晋绥边区的“七月剧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然而其人其事其情其景依然历历在目。有谁能忘掉那一段血雨腥风的日月呢?视之为实践毛泽东文艺路线的光辉史迹,我以为并不为过。现在看来,剧社的活动,既有历史价值,又不无为今天现实的良好借鉴。时至今日,凡剧社献演过的村庄城镇,那里的人民——主要是老年人还在念念不忘他们的“七月剧”。“七月剧”,多么亲昵的爱称,我以为这也是剧社奉献给人民的爱的热烈反映。正是这支为人民献“爱”的队伍,广泛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为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爬山涉水,披荆斩棘,忍饥受寒,昼夜兼程;有时突围,有时隐蔽,有时分散,终于集中;他们访贫问苦,积累素材,编写剧本,频繁演出;胜利了,又去干接管城市、建设新区等等艰难繁杂的工作。就这样,为实践毛泽东文艺路线和完成党的各项任务,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生动而又壮丽的画卷,有的同志还为此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
    然而,也毋庸讳言,一段时间,剧社內部出现了一股轻视民族民间艺术的思潮,强调“提高”,忽视“普及”,机械地割裂开二者的辩证关系。经过学习《讲话》和整风运动,很快统一了认识,更自觉地沿着《讲话》的方向,齐步前进。
    血与火的斗争,灵与肉的拼搏,生死的考验,温暖的提携;历史的锁链把大伙儿紧紧捆绑在一起,似烈火,扑不灭;真伙伴,打不散;在《讲话》精神和党所指引的战线上奋勇前进不懈,这就是毛泽东文艺路线抚育成长的一个剧社,人们可以从这一剧社的活动中窺探出《讲话》的不朽精神。
叶石 
1993年5月
链  接:
叶石简历
叶  石(1913—1998)
    叶石出生于山西汾阳,1926年起先后就读于河汾中学、铬义中学(今山西省汾阳中学)、北平中国大学附中、北平师范学校及山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1936年12月参加革命,翌年赴延安,1938年入党,1940年在"鲁艺"文学系学习。历任陕甘宁边区抗战剧团主任、晋绥七月剧社社长、晋绥文化服务团团长,晋绥文联文学部副部长,中共晋绥分局宣传部科长、成都市军管会新闻处处长,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成都市副市长。领导组建省、市、广播电台及成都晚报。曾被错划右派,复出后任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省剧协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省作协分党组书记。1983年离休,任省文联第四届全委会顾问,省作协第五届全委会顾问。1998年5月3日逝世。著有大型历史剧《孙膑》、长篇历史小说《刘邦与吕后》、电影文学剧本《浣沙女》、历史传奇小说《红绣花鞋》、另有大量散文诗词、文学评论,散见与各种报刊。《孙膑》获四川省优秀作品二等奖,《刘邦与吕后》获全国长篇通俗文艺作品贡献奖,1988年度四川郭沫若文学奖,第二届四川省文学奖荣誉奖。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