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初创篇(二--5)

发布日期:2019-03-19 15:21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恢复剧团活动  首演《张凤娇》成功
    1940年1月下旬,我军反顽战役基本结束后,成立了以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同时晋西南区党委和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晋西区党委,对外番号为“统一部”。书记仍为林枫,宣传部长还是张稼夫,驻在临县庙坪村。此时,原七月剧团分散的人员已多数归来,区党委决定正式恢复七月剧团活动。任命由延安调来前方的原陕甘宁边区抗战剧团主任叶石为团长,杨林为指导员,丁之、郭沫林为正、副戏剧指导,党支书仍由丁之担任,支委有孔庆华、荆英,将原任团长赵仁调延安学习。并在临县城附近的的湫水河畔,召开了党政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热烈祝贺我反顽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剧团特为大会演出了戏剧、舞蹈、歌唱等节目。
    2月下旬,日寇发动春季扫荡,一度占领了临县。七月剧团随区党委机关离开庙坪村迁移到兴县,住在距离区党委驻地北坡仅一里的石岭子村,一二〇师司令部也设在附近的蔡家崖。剧团算是有了较安定的环境,便立即着手排练新戏,展开业务活动。为了与当地广大群众的传统欣赏习惯相适应,決定采用晋剧(山西梆子)形式排《张凤娇》一剧。此剧又名《工人张好义》,是根据墨遗萍原作,由叶石改编的。戏中情节,是反映铁路工人张好义兄妹与日军英勇机智斗争的故事。音乐曲牌、唱腔设计由郭沫林指导。每天由叶石给演员说戏、教唱,并带领大家下河湾喊嗓子。叶石本是晋中人,对山西梆子不但爱好,也懂的很多,所以即是演员们的领导,又是他们的老师。
    开始排练后,组织上将晋剧科班出身的老艺人任德胜调来剧团工作,更有利大家学习晋剧,共排练20多天。先在石楞子试演,便受到机关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第二天,区党委宣传部长张稼夫召开了晋西民间戏剧研究会的理事会议,和剧团演职员座谈,进一步研讨《张凤娇》一剧的优缺点。研讨会肯定了此剧的成功,尤其是首次运用山西梆子形式演出革命现代题材的创举。同时代提出了一些建议和修改意见。剧团同志受到很大鼓舞。他们精益求精,抓紧时间进行了修改加工。接着在兴县东关府君庙戏台上正式演出,由阎文耀扮演女角张凤娇,贾松茂演工人张好义,任德胜拉胡琴兼吹唢呐,叶石弹三弦,卫朝兴打木头,张林远、梁启明操手锣、铰子,郭沫林打板鼓兼舞台总指挥。由于战乱,群众多年未看戏,今日能看到自己喜爱的山西梆子,又演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动人故事,因此不断喝采叫好。尤其是最后一场,看到经过张好义兄妹机智斗争,日军司令长官惨败的丑态暴露时,全场轰动,高声喊好,热烈鼓掌。使演职员们又一次深受鼓舞。
    《张凤娇》的演出效果,大大坚定了七月剧团运用山西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演出现代戏的信心和决心,为以后的发展作出了良好的开端。
    不久,吕光(女)、焦仁昌、张纪年、霍健、刘云、李保元、宋英山等人也相继参加了剧团工作,阵容为之扩大。又排出现代剧《三岔口》(反映一个镇子上群众的抗日斗争)和《顽固大失败》(反映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此两剧都由赵石宾创作。丁之、孙成明等饰主角。以后每逢晋西区党委召开党政军民大会期中,几乎都有七月剧团演出。从此,七月剧团的名声便传遍兴县大川了。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