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初创篇(四---2)

发布日期:2019-04-10 16:55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为百团大战火线慰问演出
    1940年秋,我八路军集中兵力,向占据华北地区交通沿线要点的日寇以及在根据地“扫荡”的鬼子,展开出其不意的百团大战,发起猛烈进攻和反扫荡。七月剧团奉晋西区党委指示,到三分区临县、离石前线去参加火线慰问演出与宣传。大家只用了三天的准备时间,就一切停当。随即全团演职人员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地由蔚汾河岸的石岭子村出发,首先向临、离一带进军。队伍最前头,走着生活干事荆英,他背着20晌盒子枪,紧跟着是“哼哈二将”万一、张波打前卫,他们每人背一支六五步枪:大队人马拉开一定距离,走在中间;指导员与总务干事作后卫并负责收容。剧团领导同志随同一、二、三分队行军,并做思想工作。年过半百的老炊事员堃江,背包上夹着一把菜刀,还插着一把长把炒菜勺,他说这叫“将军不下马,丢什么也不能丢这个。”他跟在队伍后面,走得很精神。不论男女老少、领导干部和团员大家都自己背着自己的衣物行李,像八路军战士一样打成背包。近看是一支文艺队伍,远看和八路军战斗部队不差分毫。
1940年晋西北地区反扫荡时,决死四纵队部队在战斗行军途中。
    经两天半行军,到达临县城。第二日即在西门外老爷庙的台上演出《三岔口》及《张风娇》等剧,还专门编排演出了《百团大战舞》,三分队的艺人们也演出了《新雁门关》(反映抗日斗争)及传统剧《芦花》等。老爷庙广场,能容纳万把人,我抗日军队、干部和农民群众都来观看演出。广场四周,是剧团美术工作者用缴获日军的红绿颜色油印墨汁和油光纸作的漫画和写的美术字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
    “军民团结一条心,坚持抗战到底!”
    “预祝百团大战胜利!”等口号。
墙上的宣传抗日的宣传画
    他们还在县城大街墙壁上,用水白粉刷写一些标语,并画上八路军消灭日军、群众抬担架、送粮支援前线等宣传画。引起当地群众争先恐后地,拥挤着观看。
    在临县城一连演出了四天,群众还不让走。他们送来了白面、粉条、猪肉、萝卜、白菜等物品,热情慰劳剧社。在兴县用黑豆充饥支撑了几个月的这群文艺工作者,首次享受了这种特殊的待遇。接着剧团又到碛口镇、三交镇等地演出,慰问参加和支援百团大战的军民和伤病员,并演讲宣传这次大战日军的意义和胜利喜讯。所到之处,都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也鼓舞激发了军民群众的抗日斗志。
    演出任务繁重,当地又正在流行伤寒病,感染生病的同志愈来愈多,其中,冯松病情最重,发高烧昏迷不醒。地处战争前线,缺医少药,连一片治疗伤寒病的药也没有,全靠体力支持。同志们都很关心,便由李守宇护送,在沿途各村动员担架,返回兴县去。途中,冯松迷迷糊糊睡在担架上四五天,一直发着高烧,什么东西也吃不进去,嘴唇干裂流血。李守宇无微不至的照顾他,走一阵向他嘴里喂一点水,就靠这点点滴滴的同志情泉,维持着他的生命。就这样像送鸡毛信一样,途经各村依次转送,终将病人冯松抬到兴县北坡区党委卫生所。卫生所长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罗桓州(解放后曾任上海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他说“先不要送罗峪口医院,那里现在伤员太多,我去请示一下张部长。”他回来后对李守宇说“你走吧!就留在卫生所治疗,我们负责。”当时大家都吃黑豆,因区党委书记林枫和宣传部长张稼夫都患有慢性肺病,优待他们,配给一些小米吃。而两位首长又将小米稀饭分给冯松吃。冯松在卫生所仅有的两孔窑洞里修养了几个月,逐渐恢复了健康。如果没有区党委领导的关怀和罗医生的医治与照顾,冯松定死无疑。这件事体现了革命队伍内上下级和同志间深厚的阶级感情与亲密关系。
    演出任务完成后,剧团返回兴县休整了半个月。1940年深秋,又奉命奔赴八分区的文山交城一带,去慰问参加百团大战的指战员及支前群众。由叶石团长带队。因为是到最前线,一律轻装,就未带三分队。沿途经过康宁、故县、方山、马坊、中西川、西葫芦等地。这些地区本来就贫苦,加上日寇的频繁扫荡,烧杀劫掠,敌我军队的拉锯战斗,瘟疫病的传播,群众已大多数逃散,人烟稀少,十分凄凉。剧社沿途宿营,征粮非常困难,只能靠每个人起身时背的粮袋里的一点粮食充饥。夜间只好睡在被敌人烧过的破房塌窑里。粮吃完了,便在敌人劫掠后的村子里找到什么吃什么。就这样半饥半饱的走了七、八天,才到达交城东坡底。
    八分区地委和专署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跋涉而来的剧团演职人员,并马上派人送来100多斤白面表示慰劳。竟被70多人一顿就吃光了。能吃二斤面者不乏其人,郭沫林就是其中的一个。
    接着,剧团立即在逯家崖的旧戏台,为决死二纵队、—师、工卫旅等部队作尉问演出。第一天演出了叶石新编的《摩擦鉴》,剧情是揭露阎锡山与日寇暗里勾结,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同时还演出了《查路条》。第二天上演《张凤娇》一剧,刚演了一半,就有了敌情。日寇己出动,正多路分兵而来合击我八分区党政军首脑机关,来势凶猛。在我派出警戒部队密切监视敌军行动的紧急情况下,剧团仍沉着气坚持把戏演完,卸了装,才火速转移。
    剧团没有武装,只有几支六五步枪,没有部队掩护,不能在当地打游击。演出地——逯家崖一带,乃是交城县城与方山县城敌人据点的夹击地,南北距离几十里都有鬼子驻扎。这次日寇多路分兵合击,就更难突围。只有钻树林,绕道和敌人周旋。故而要敏捷、神速,这对剧团的每个同志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日下午,战斗开始了。剧团中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最大的已年过半百,最小的只有11岁,一般都是16岁至20多岁的年青人。这支队伍与众不同,要挑汽灯,带着道具,肩扛板胡、二胡、提琴、三弦、鼓板等乐器,身背背包和生、熟两条米粮袋,驮着戏箱,翻山越岭,突破敌人封锁线,急速前进。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