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初创篇(四---3)

发布日期:2019-04-11 15:4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李冰险境救战友
    情况十分紧张,行军路上不许说话,途中传达命令和口令也是由 前往后低声口传。急步几小时之后,就进入了黑夜。再行军恐迷失方向,只好在一个小村子里稍作体息。命令是:
    不许脱衣服睡觉,不许解背包,不许点灯……待命休息。
    女兵班住在一个破庙里,也看不清是炕还是土台子,上面铺了许多草。因急行军太累,她们靠着背包坐着就睡着了。半夜紧急集合时,因没有点灯,也不能高声呼叫,人们竟不知炕角里还有个小鬼没有叫醒。她就是年仅12岁的女孩吕光,睡得迷迷糊糊,啥也没听见,也不知什么时分,突然醒来,觉得屋里静悄悄,两手一摸,旁边除了草什么也没有,爬着再往前摸,还是什么也没有。她一阵紧张,彻底惊醒过来了,屏住气低声呼叫:
    “杨征!”没人答应,“杨岩!”还是没人答应。
    她马上意识到,糟啦!人们都走啦,队伍已经出发了。她害怕起来,嗓子觉得哽噎,手忙脚乱地摸着把背包背上,把米粮袋搭在背包上。背包上还有一个破搪瓷盆,偏偏这时也不听话,不知碰上了什么,当啷响了一声。她急忙跳下地,刚摸着往外走了几步,忽然想起,一个锡制的小煤油灯壶忘记拿了。她又返回去,在炕沿边摸到了它,紧握在手。
    那个破搪瓷岔每班只有一个,是打菜、洗脸、洗脚的通用工具。因为太大,没法打在背包里,只有从盆子的边沿钻个小孔,用绳子或铁丝拴在背包上,小煤油壶也是每班一个,是准备夜间照明的。这两件不可缺少的公用东西,谁当值日谁携带,那天恰好是小姑娘吕光值日,两个物品就得随她经风雨了。
    吕光把全部家当带齐后,赶快往外走,走到院里还是伸手不见五指。隐隐约约只能看见右上方还有房子。大门在哪里呢?何处能出得去?队伍朝那个方向走了?怎么去寻找同志们呢?
    一切的一切什么都不清楚。她既着急又害怕,也不敢呼天叫地喊人。正在心急如焚,走头无路时,忽然从右前方传来了“小鬼”的呼叫声。这声音虽然很低微,但因她年幼耳聪听得清楚。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多么亲切的声音!啊!是大同志的声音!李冰的声音。
    吕光赶紧一边悄悄答应,一边朝着人影的方向跑去。李冰也跳下圪塄,急速朝她这边走来,一边说“小鬼呀!”一边拉着她的小手就跑。吕光喜出望外,心里觉得有说不出的温暖,这简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救星。
    李冰同志是共产党员,为人忠厚、老实。他年纪稍大一些,是剧团里的老大哥之一,平时不吭不响,任劳任怨,负责总务、后勤、号房子等为大家服务的工作。这次夜行军他负责收容工作。紧急集合后,听说女兵班还有一个“小鬼”掉队时,他不顾敌人己逼近,队伍己撤离,随时都有被俘、受害的危险,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跑,直奔破庙,找到了“小鬼”吕光。
    他(她)们朝着部队跑步转移的方向跑啊跑,跑出村口没多远便进入山林。天上漆黑一片,地下坑坑洼注,山陡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山沟里。吕光毕竟还是个小女孩,没有经过夜间急行军的锻炼,跌跌撞撞。李冰一边跑还一边安慰她:“不要怕,加把劲,咱们快赶上队伍了。”突然,吕光一声惊叫,左脚在沟边一滑,左腿跟着也滑下去半截。李冰见势不妙,紧拉着吕光的右手不放,用力拖拽,才使她免遭坠入深沟粉身碎骨之祸。真险!深秋的黑夜,秋风飒飒,寒气袭人,可是他(她)们跑得满头满身大汗,山后稍停一下,就觉得浑身冰凉,直打哆嗦。跑了约莫半个多小时后才在深山里追上了队伍。吕光犹如失去母亲的孩子,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真高兴。她顾不得疲劳,顾不得脚上打了许多泡,使劲跟着队伍走,生怕再掉队。平时行军脚上打了泡,到晚上先用热水洗脚,然后揪一根头发穿入一根针眼里,再穿透水泡的两端系一个圪瘩,第二天一早把头发抽出来。水泡自然就消了,也就不疼了。这个土办法简便易行,疗效又快,谁都会用。可现在那能停步呢?那有热水洗脚?那有时间穿针引发?不要说坐下来休息片刻,就是走也得快走,是急行军。水泡旧的未愈,新的又磨起了。有时觉得脚下有一种又疼又湿的感觉,那是水泡磨破了。在队伍里年少的人比年长的人打泡要多,因为发的军鞋都是大号的,太大不能穿怎么办?就用刀将后跟砍去一截,再用麻绳绳把后跟帮缝上,从鞋帮两端各扎一个小孔,再用麻绳把鞋紧捆在脚上。又没有袜子穿,只好让小脚板在硬梆梆的大“船”里磨来磨去。磨出满脚水泡,却也磨炼了人的意志,没人叫苦、没人叫疼。真乃“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