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战地红花七月开》——初创篇(五--4)

发布日期:2019-08-02 15:58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战地红花七月开》编
战胜困难 丰衣足食
    一个多月集体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一群崭新的窑洞,解决了校舍和住宿问题,也锻炼了学员们的意志。然而学习和吃、穿、取暖等问题亦是很艰苦的。物品太缺乏,桌椅板凳都靠自制。延安缺砖,可不缺土 ,有的是黄土,土质细而坚硬。利用这个自然条件,将土圪垯制作成小方桌、小方凳,为了露天上课携带方便,还能削成黄土垫板,像砖头那么大,听课时往膝上一放,垫着作笔记。黄土块用途很广,有时连解大便用的手纸也不得不用一小块黄土来代替。
    学习没有纸张怎么办?学校就组织学员去后沟割马莲草送造纸厂换点纸。割马莲草又没有镰刀,使用手拔,马莲草锐利,经常把人的手扎破,破了就抓些黄土塞在伤口上止血。后沟里山陡沟深,杂草丛生,常有野兽出没。有一天,三队的女学员们由前线剧社来的“大个子”带领去后山割马莲草,同时拣些酸枣马芮芮充饥。回来的路上,大家正列队背着莲草在半山坡上,忽然,嗖!的一声,从沟底窜上来一只大灰狼。他张牙舞爪,撕牙咧嘴地站在大家面前,同学们没有思想准备,又多是赤手空掌的女孩子,她们连喊带叫,撒腿就跑。唯有“大个子”是农民出身,个子高,年龄也比同学们大些,他镇定自若,一边高吼一声“不要跑”,一边脱下他的翻羊皮袄,朝着灰狼一抖再抖。灰狼一惊朝山上奔去,站立山头不敢再下来冒犯。女孩子们即由“大个子”压阵,大摇大摆地走出山谷。
    肖元礼副政委每次讲话都有一句口头语:“我们部队艺术学校的的确确是困难的。”首先是吃饭问题,经常是小米饭煮萝卜,有时连萝卜也没有,就用点发黄色的辣椒面和点盐再拌在小米饭里,又干又呛,就连这种饭也不一定能吃得饱。尤其是三队的“小鬼们”,正在生长发育的时期,吃得多,他们在吃汤面疙瘩时,常闹出些笑话。凡是吃午饭时,总是由忠厚、老实的姚守和掌勺,他站在大木桶前一勺一勺地舀,不慌不忙,有时“小鬼们”嚷嚷嫌稀,他一声不吭,抿嘴一笑,又低头舀起来。男孩子们调皮,把搪瓷底下敲个小孔,一边吃一边漏,干的吃了,稀的漏掉了。要改善生活只有“四四”儿童节时,凡15岁以下的小同学每人发两个馒头;“三八”妇女节时,每个女同学也发两个馒头。而15岁以下的女孩子就可以吃到两次馒头。他(她)们还带着馒头,穿过延安飞机场,途径抗大校门口,高高兴兴到八路军大礼堂去参加节目庆祝活动。
    为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部艺”一边学习一边搞生产。粮食要到几十里以外去背,取暖的木炭要到南山里伐木搭窑烧。这些重活一般是由男同学来承担,女同学则有纺线、织毛衣和袜子的任务。
    管事务的同志背来一捆一捆的羊毛交给她们,都是从羊身上剪下来的原毛,没有经过一点加工。原毛里夹杂着羊粪蛋、土疙瘩、杂草等物。要把这些又脏又臭的羊毛,编织成毛衣、袜子,姑娘们可是独具匠心,一个个心灵手巧。织毛衣需要先把羊毛捻成线,她们就用木头圪垯,从中间打一孔,穿一根铁丝,弯一个钩,就制成捻线的工具。织毛衣的针也是找白竹筷子自己削成的。她们自然形成了一条流水线,捻线的捻线,织毛衣的织毛衣,还编织了蜂窝眼、元宝针、三楞角、四楞角等多种花样。织毛袜子是不要捻线的,女孩子们拿着羊毛,一边清除脏物,一边把羊毛拉开,直接织成袜子形状,它有点像毡子一样,既厚又无缝隙,暖和、结实。白天要上课,大家一般都在晚上和休息时间编织,有月亮时借助月亮光照明,没有月亮时就瞎摸着织。在这些日子里,许多女同志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本领,可以在黑夜织毛衣,而且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不亚于机织品。
 
    资料来源:《战地红花七月开》  成都出版社出版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