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年“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走进临汾(08月30日)
- 黑茶山下的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墓(07月26日)
- 在黄河碛口感受革命老区文化振兴(07月22日)
- 第八届中国食品餐饮旅游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山西杂粮面食文化节开幕(07月21日)
- 石楼—那是一片红色热土(07月13日)
- 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06月16日)
- 共同的关爱 共同的情怀(06月02日)
- 校园关爱 晋绥情怀(05月26日)
- 不辜负老区人民的厚爱(05月17日)
- 桃李芬芳 晋绥情怀(05月11日)
一张《晋绥日报》采编人员的合影
发布日期:2016-03-28 17:46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基金会
这张《晋绥日报》采编人员的集体照,是原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甘惜分去世后,其子甘北林提供给基金会的。甘北林说,这张集体照拍摄年份不知道,照片上的老前辈他也不认识。
3月27日,基金会理事杜秀文带着这张老照片,与基金会的一名志愿者、晋绥老前辈邢友荣之女邢小霜一起,专程来到原《晋绥日报》总编辑杨效农之子杨启明大哥家,请他帮助辨认老照片上的《晋绥日报》的老前辈们。

看着这张老照片,钩起了杨启明大哥许多回忆。左起:杜秀文、《晋绥日报》总编辑杨效农之子杨启明、晋绥抗日老战士贾光后之女、杨启明夫人贾晓昭。
杨启明大哥辩认出了这张照片中的7位老前辈---他的父亲杨效农和他的母亲田允中以及张友、高丽生、陈蝉鸣、江涛、海涛等叔叔阿姨。

前排左起:纪希晨、常芝青、陈蝉鸣、李束为、江涛、海涛(江涛夫人?);二排左起:力群、胡正、XXX、西戎、XXX、苏光、XXX、XXX、高丽生、XXX、甘惜分、杨效农;后排左起:XXX、张友、黄照、鲁石、XXX、杨效农夫人田允中、毛大风、XXX
杨启明大哥出生于1935年,1945年从延安保小随母亲田允中回到晋绥,在兴县高家村《晋绥日报》驻地居住,并进入兴县第一完小继续读书。后因国民党大举进犯解放区,加上晋绥根据地遭遇大旱、粮食歉收,根据地遭遇了抗战胜利后最大的困境。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决定实行停办小学校、精兵简政等措施渡过难关。由此杨启明辍学在家,在贺龙中学开学后,杨启明才离开高家村去了位于方山县大武镇的贺龙中学住读。
幸福的回忆--怀念高家村。左起:杜秀文、杨启明、贾晓昭。
他还记得当年高家村的中心处有老槐树、有报社图书馆、有食堂......
他还记得自己家的邻居是李少言叔叔,李少言叔叔的儿子厚咪,是高家村最调皮的孩子。因此,厚咪曾遭受了不少皮肉之苦.....
他还记得,郝德青、常芝青等报社领导住过的院子和窑洞。

左起:杜秀文、杨启明、贾晓昭

左起:杜秀文、贾晓昭、晋绥老前辈邢友荣之女、基金会的志愿者邢小霜。
杨效农简历
杨效农,山西临县人。193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铁道管理学院。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西北《抗战日报》编辑、主编,《晋绥日报》主编、总编辑。建国后,历任成都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新闻处副处长、川西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巴黎分社首席记者、新华社参考资料编辑部副主任。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撰有《评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出现及其前途》等新闻评论。(百度百科) 本站编辑 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