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做红色文物守护者(07月17日)
- 那里的孩子都知道贺龙……(06月22日)
- 红色土地 英雄史诗(06月03日)
- 吕梁山——晋西大地不屈的脊梁(05月18日)
- 抗日女战士 百岁老前辈(05月09日)
- 一所学校承载着抗日名将的遗愿(04月16日)
- 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情怀(04月10日)
- 贺晓明一行参观兴县关向应图书馆(04月09日)
- 吕梁学院向晋绥革命后代专题汇报学校立德树人工作(04月08日)
- 英魂归来 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吹响“集结号”(04月08日)
晋绥遗墨
发布日期:2018-12-05 21:2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虎虎
石岭则村原120师政治部招待所旧址
山西兴县蔚汾河边,与120师司令部所在地蔡家崖村隔河相望的石岭则村,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村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0师政治部就驻扎在石岭则村,政治部和当地老百姓在一起居住,长达七年之久。
沧桑老窑洞故事多
石岭则村西斜坡路段的山坳口有一座古老的观音庙,庙宇周边排列着两排废弃土窑洞,破败坍塌,道路阻隔,早已人迹罕至。但这两排土窑洞,正是抗战时期120师政治部招待所。
2017年10月20日,贺大姐一行在八路军120师招待所遗址前。
对这个抗战时期的“招待所”,村里年长老者记忆犹新。老人们告诉我们,这些窑洞都是120师那些战士们自己挖掘营建的。
由于国民党和日军的封锁,晋绥根据地是进入延安的唯一通道。从陕甘宁边区过往的部队指战员、地方干部,甚至党的高级干部等络绎不绝,很多都在这个“招待所”安排住宿,然后继续奔赴延安或者奔向前线。当时的情景确实是车水马龙,灯火相照,昼夜不灭。
废弃的土窑洞
战争年代的艰难让现在的人无法想象,招待所的过客生活水平还不如当地的老百姓。虽然晋绥军民节衣缩食的保证供应,但还是有以吃煮黑豆充饥的情况,遇到供给不足,就是饿肚子。
贺大姐和大家一起穿行山间小道。
去年兴县几位热心红色文化的同志,在土窑洞发现了当年的字迹。消息传到了北京,贺晓明大姐十分牵挂,想去看个究竟。2017年10月19日,贺大姐在段晓飞、李迎选陪同下,又一次回到吕梁。
贺大姐和大家一起穿行山间小道。
第二天,贺大姐一行在县委梁志锋书记陪同下,踏着雨后泥泞,跋涉沟沟坎坎,穿行山间小道,来到了120师政治部招待所遗址。
仔细观看。左起:梁志锋、贺大姐、王波。
在破旧的土窑洞里,在原民政局王波副局长指引下,拨开洞口的干草,在土窑的墙上看到了一些墨迹很浅的字迹,还有断续的诗句,已模糊不清。有一个繁体的“饿”字映入眼帘。
贺大姐弓着腰久久凝视这个“饿”字眼睛湿润了......
这个饿字从运笔上看,是直书直拐,但着力上看,从落笔到收笔力度逐渐衰弱......
一个饿字,让人们回到八十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前线浴血奋战,后方补给不足。饥饿严重地威胁到将士们的生存,但保卫黄河、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信念毫不动摇。将士们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就是我们八路军将士,打鬼子,忍饥寒,革命理想高于天!
桂花小调的简谱
尽管饥饿难忍,但是革命志士不乏乐观。招待所残墙断壁上又发现了一首名叫桂花小调的简谱,还有一幅戏装美女的素描画。
戏装美女素描画
模糊不清的断续诗句
贺晓明大姐回到北京后,心里一直牵挂着窑洞里八路军120师的抗战遗存--“饿”字。这是前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八路军将士坚强一致的一个缩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专家组在去窑洞的途中
鉴于目前该遗址荒废已久,余姚已经部分坍塌,所发现的八路军120师的遗墨随时可能消失。贺大姐要求基金会和兴县县委、县政府一定要想办法尽早进行抢救性保护。
工作中
她的想法得到了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的支持,他们派中国敦煌研究院专业技师,从北京、兰州和成都分别赶赴兴县,在当地的大力支持下,用科学的方式揭取壁面,进行了保护性处理,以保证遗存实物的完整。
全神贯注
小心翼翼
经过三天的认真紧张工作,专业人员成功地揭取了图文符号的附着土墙皮,经初期简单处理,送到北京,做后期修复还原。
这些遗存将成为能把历史告诉未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文/图:虎虎
本站编辑:林子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