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楼—那是一片红色热土(07月13日)
- 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06月16日)
- 共同的关爱 共同的情怀(06月02日)
- 校园关爱 晋绥情怀(05月26日)
- 不辜负老区人民的厚爱(05月17日)
- 桃李芬芳 晋绥情怀(05月11日)
- 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05月05日)
- 永远的牵挂 共同的情怀(04月06日)
- 关向应图书馆建馆8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西兴县举行(04月06日)
- 在延安精神的旗帜下(03月29日)
贺大姐说——它承载着历史
发布日期:2019-05-16 01:32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基金会
一块来自老区土窑的壁画泥坯,辗转到京,曾受到很多人的呵护,它一直在静静等待,等着远道而来的工匠……5月15日上午,贺晓明大姐专程到京东宾馆看望来自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李晓洋及夫人程文琦。并在文物修复现场观看了李晓洋老师的修复演示,感叹文物工匠的精湛技术和专业水准,感谢年轻文物修复专家为红色文化所做的奉献!

贺晓明大姐(中)观看李晓洋老师的修复演示。

贺大姐谈到红色文物保护工作。左起:夏鑫、段晓飞、贺大姐、李晓洋、程文琦、易海燕。
军事博物馆设计美术室主任夏鑫、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秘书易海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随贺大姐一同看望李晓洋夫妇,并商讨红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5月14日,在基金会检查壁画泥坯的保存情况。左起:李晓洋、段晓飞、杜秀文。
兴县石岭子村是当年120师政治部所在地,在昔日的兵站(招待所)即将坍塌的土窑洞中,发现了八路军留下的字迹。2017年10月,贺大姐闻讯亲自来到这个土山坡。土窑壁上一个清晰的“饿”字,让大姐和所有人感慨万千……窑洞已无法保护,但八路军的墨迹必须留下来。

2017年10月20日,贺大姐一行在兴县常务副县长张新春(右2)陪同下,来到石岭子村120师招待所土窑洞前。
在贺大姐精心安排下,基金会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及兴县县委、县政府将敦煌的文物修复专家请到兴县,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土窑洞的粗沙层和白灰层中,揭取了壁画泥坯,后兴县领导亲自送到北京。

看到窑壁上八路军留下的字迹,令人激动不已!左起:梁志锋书记、贺大姐、王波主任。

2018年11月,受邀专家专程到兴县石岭子村抢救保护红色文物。李晓洋(中)正在向沙土层注射粘合剂。

兴县石岭子村当年120师政治部招待所,土窑壁上清晰可见的“饿”字。
贺大姐说,一个字承载着一段历史。当年晋绥根据地不仅拱卫着延安,而且后勤物资全力保障延安。在八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晋绥军民宁可饿着肚子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也要把粮食和物资全部送到延安。这种坚定的意志,忠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正是习总书记前年来兴县时说到的:吕梁军民用献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我们今天付出这么大代价,抢救、保存、修复、还原革命文物,正是为了铭记,为了弘扬,为了传承。看到它,能让我们更清醒,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2018年11月8日,刘县长代表兴县县委、县政府,将专家提取的壁画泥坯专程送到基金会,以期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修复。左起:田小明、杜秀文、马小鸣、段翔、段晓飞、刘平则、刘世庆、杨红梅。
李晓洋是一位从敦煌走出来的80后文物修复专家,他表示一定会像修复敦煌石窟的壁画一样,把八路军的遗物修复好。夏鑫主任是一位颇有经验的军史展览专家,也特别表示很愿意为晋绥红色文化的传承做些实际工作,并欢迎李晓洋老师到军事博物馆参观指导。
段晓飞也代表基金会向李晓洋夫妇赠送了《红色晋绥》简报和《晋绥遗魂》U盘。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