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做红色文物守护者(07月17日)
- 那里的孩子都知道贺龙……(06月22日)
- 红色土地 英雄史诗(06月03日)
- 吕梁山——晋西大地不屈的脊梁(05月18日)
- 抗日女战士 百岁老前辈(05月09日)
- 一所学校承载着抗日名将的遗愿(04月16日)
- 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情怀(04月10日)
- 贺晓明一行参观兴县关向应图书馆(04月09日)
- 吕梁学院向晋绥革命后代专题汇报学校立德树人工作(04月08日)
- 英魂归来 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吹响“集结号”(04月08日)
有这么一批《晋绥日报》的传承人
发布日期:2019-07-10 09:33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基金会
雨后的京城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今天上午,基金会来了几位老区的青年朋友,办公室里充满了生气。他们是吕梁学院中文系新闻专业大二学生,在学院“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志刚老师带领下,利用暑假来京专程采访《晋绥日报》健在的老前辈及后代。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副理事长马小鸣、项目主管段翔热情的欢迎他们,并代表林书记、贺大姐对吕梁学院数年如一日在《晋绥日报》抢救、保护、研究、使用上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并致以深深谢意!《中国青年网》记者刘逸鹏受邀参加座谈。
座谈发言。会议桌上摆着全套《晋绥日报》影印本。
和老区的学生们在一起,像家人久别重逢,格外亲切!大家真情流露,畅所欲言。段晓飞回忆起去年基金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吕梁学院等单位合作,组织“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全国数十家大学文科院校参加的盛况。也说起了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坚持为老区做公益,在吕梁山寻找、收迁八路军烈士遗骸,帮烈士寻找亲属的故事。特别谈到已连续三年在老区捐资助学,受助的695名大学生现分布在全国140所大学校园里,都和基金会保持着联系。在和学生们的交谈中,得知他们昨天采访了103岁的原《晋绥日报》记者毛大风叔叔和94岁孙鲤阿姨,高兴地把基金会制作的“《永恒的岁月》[晋绥日报]新闻老战士访谈录”视频转给他们看。
马小鸣也高兴地谈到了晋绥情怀,鼓励学生们搞好专业研究,传承红色文化。
常志刚老师介绍研究中心工作
常志刚老师介绍了“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对《晋绥日报》深入研究,带领学生们多次到兴县《晋绥日报》旧址参观考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做了大量抢救挖掘工作。现已把2171期《晋绥日报》编成索引条目5万多条,部分已录入数字版。
说到基金会的公益事业
今天来的4位同学都对《晋绥日报》的研究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他们去年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在人民大学举办的“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学术研讨会”。他们都说到林书记在大会上作的主旨发言“论执政党的成熟”,印象特别深刻。籍慧明同学说到,林书记还没有说完,他按规定举了“发言时间到”的牌子,很想给林书记道歉,大家听完都笑了。发言中讲到了他们每天盯着看《晋绥日报》影印版(油印版),开始文字整理校对感觉很枯燥,但随着研究工作接触到战争年代的历史,被新闻战士们在炮火硝烟中采访写出来的文章所感动,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新闻人的责任。
左起:韩磊、籍慧明、常志刚、段晓飞、马小鸣、王艳红、段翔、王晶杰。
今天来基金会,大家受到了红色文化熏陶,感受颇深!一次简短的交流座谈,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晋绥情怀!
临行前,段晓飞秘书长给每位大学生送了《红色晋绥》简报和央视《晋绥遗魂》U盘,并送给研究中心10套《晋绥风云人物》和《晋绥抗日烽火--战地通讯选编》。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