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周文

发布日期:2015-05-26 17:19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07年生,四川省荥经县人。1932年底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组织部部长,在鲁迅先生领导下,以周文、何谷天等笔名从事革命文艺创作活动,著有中、短篇小说《雪地》、《第三生命》、《山坡上》、《接风之夜》、《烟菌季》等,亦曾将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名著《毁灭》、《铁流》翻译成通俗读物,在上海广泛发行。1936年由鲁迅先生介绍,担任中共中央派驻上海之冯雪峰的秘书和交通员,曾掩护过出国治病的王稼祥同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四川省文艺界特别党支部书记。1939年12月奉调延安。1940年任《大众读物》社长。1941年春,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同年秋,调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提倡用通俗的语言行文,并向毛泽东提出反对党八股的建议。随后,周文出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秋,调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宣传部秘书长兼《晋西大众报》社长,后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他在晋绥边区一边抓报刊宣传工作,一边组织文艺工作者编写剧本,开展文艺宣传评比活动。1944年,他和王修合编了剧本《千古恨》,由晋绥“七月剧社”演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同年组织了“七·七·七”文艺奖评选活动,评出一批优秀小说、戏剧、木刻、版画等,为繁荣晋绥边区文化事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45年初,《晋西大众报》社编委员向他请示刚刚闭幕的边区第四届群英会130余名民兵英模的事迹如何反映。他当即指示,可以将英模们的典型材料编成民兵战斗故事,在报上辟出专栏予以连载;并建议由马烽、西戎两个青年作家承担编写任务。于是促成了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的问世。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秘书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兼总编。1946年夏,他把晋绥解放区刚刚出版的《吕梁英雄传》推荐给中共中央宣传部,由以周恩来、董必武为正副团长的中共谈判代表团带到重庆,在《新华日报》连载,使大后方的人民看到了8年抗战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汉奸及顽固派分子进行的殊死斗争。其后又由重庆大众书店翻印出版,深受国统区读者欢迎。1949年5月调赴北京,参与筹备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任大会联络部部长。会上,他作为西北代表团副团长,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发表了《晋绥文艺工作概况简述》的论文,并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委员。同年9月,任中央马列学院秘书长,并担任语文教师。
  1952年7月1日,在“三反”运动中,被迫害致死。1975年10月3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