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武达平

发布日期:2015-05-27 15:59    来源:《晋绥风云人物》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11年生,绥远省(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人。1928年入归绥(今呼和浩特)中山学院高级师范班学习。1932年冬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塞原社”宣传革命文化,在报刊上发表进步诗文。1935年秋考取北平基督教青年会英文专科班。结业后回绥远省立第三高小任教,负责和参与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牺牲救国同盟会、民族抗日救国会。
  1937年7月底,绥远民先队、牺盟会、妇女会、学联等联合发起建立绥远民众救亡会,并在归绥“九一八”纪念堂举行成立大会,推举武达平等5人组成理事会。救亡会以共产党员、民族队员、牺盟会员为骨干,分头带领200余名会员到街头、公园等处进行抗日宣传、演唱救亡歌曲、张贴散发传单和募捐。他与潘纪文、杨植霖等人还打入第7集团军政训处,通过关系发动并吸收一批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办起训练队,把200多名青年培养成抗日中坚。又与王一然等人创办了《绥远抗日战报》,宣传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报道抗日战况,鼓舞抗日士气。之后,他赴山西偏关担任雁北游击司令部参谋。为给游击队筹集资金,由党组织介绍到偏关县政府任财政科科长。1938年5月到山西岢岚八路军120师民运部,同年8月随李井泉所部挺进绥远,任中共大青山特委委员兼战动总会晋察绥边工委组织部部长,协助工委主任任武新宇宣传发动群众,很快咋武川组建了第一个地区性动委会,带动其它县、区、乡的动委会相继成立,并号召蒙古族同胞参加各级动委会及抗日团体。在工委领导下,各级动委会积极开展各项抗日工作,把八路军当时最困难而又急需解决的供给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动员群众捐献物资。他首先做通了武川三区动委会总务部部长刘钰(大地主家庭出身)的思想工作,使其带头捐献粮食和全副鞍具的马匹;大滩开明士绅谭成宽一次就捐出400大石小麦及马草、皮毛、衣物等;一位蒙古族老人苏尼玛献出自己心爱的一匹好马和5件皮衣。他还主动到武川三区的喇嘛庙和天主教堂分别区做庙主和神父的工作,使其接受了我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且为八路军保护伤病员、通报敌情、提供军需物资等。是年11月他任中共归陶工委书记。1939年底任绥中地委书记,领导武东、陶林两个县委和归武工委的工作。不久兼任八路军绥蒙动委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秘密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得以较大发展;各级动委会行使政权职能,既进行粮食、款项、衣物和马匹的征收工作,又积极发动民众,组织地方武装,各区先后成立了12支游击队达650多人,配合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有的编入正规军;一批蒙汉农、工、青、妇、儿等抗日救国团体也应运而生绥中地区归武和陶林县政府的成立,率先实现了由动委会到抗日民主政权的过渡。1940年6月建立绥中专员公署,他兼任专员,后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绥蒙建国学院党组书记、教育长、绥蒙政府教育厅厅长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绥远文教厅党组书记兼文联主席,绥远省政府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内蒙古政协秘书长,内蒙古科协主席,科委主任,内蒙古政协副主席等职。于1999年6月16日在呼和浩特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