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 基金会七年资助2918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09月07日)
- 岢岚县举行“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09月02日)
- 临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9日)
- 保德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 石楼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第20集团军挖掘红色资源培塑新一代官兵纪事
发布日期:2015-11-25 22:52 来源:光明网 作者: 记者陈劲松 通讯员
1945年11月10日,新四军第一纵队暨前锋部队成立。作为现有军级单位中仅有的一脉相传的新四军种子部队,陆军第20集团军战功卓著、历史辉煌,在70多年的革命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铁心向党、勇当先锋、顾全大局、热爱人民、尊重人才”的“前锋精神”。近年来,该集团军以开展“弘扬前锋精神,争做前锋标兵”活动为牵引,培塑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涌现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韩庆波,全军军事三项比武第一名、“兵王”吉克克的,全军狙击手山岳丛林地比武冠军、“枪王”杨磊等先进典型。
今年3月上旬,某旅政治部干事陈述等一行4人分别踏上去往福建蓝田县、浙江嘉兴市的火车,开始寻根之旅。
“开启寻根之旅,旨在找回即将失去的记忆。”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多年以来,由于受部队整编、转隶、换防等因素影响,史料文物流失比较严重,这次寻根之旅就是为了续写旅史。
知史方能明己,学史方能远行。集团军党委从抓好弘扬传统的基础工程做起,要求每个单位做到“六有”:一个内容丰富齐全配套的好史馆、一本反映单位历史的好书、一部体现历史传统的好短片、一台展示光辉历史的好晚会、一首代表传统风貌的好歌曲、一个独具精神特色的好品牌。
去年,集团军演出队开始编排舞蹈节目《我送亲人过大江》。由于历史资料、故事情节缺乏,负责编排这个节目的演出队战士姜鑫感觉很“头疼”,他说:“总觉得缺一些东西,要是能见到大辫子姑娘就好了。”
大辫子姑娘就是颜红英。1949年4月21日,颜红英冒着猛烈炮火护送该集团军59师175团部分官兵渡江,随军战地记者邹建东拍摄下了这个感人瞬间。干休所的一位老领导说,颜红英老人可能还健在。得知这个消息,演出队立刻派人去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颜红英老人。此时,颜红英老人已卧病在床,连说话都很困难。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拍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如今,据此编排的舞蹈节目《我送亲人过大江》一经演出,立马引起轰动,受到军内外观众好评。
挖掘资源、抢救史料,既是意义深刻的历史积累,也是泽被后人的有益壮举。集团军领导介绍,开展“寻根之旅”以来,行程达6000余公里,搜集史料10万多字、文物100多件,为63个连级、12个排级、77个班级功臣荣誉单位丰富了史料,建立了连史馆和排、班史册。
3月9日,某团组织部队野外驻训。出发时,细心的官兵发现,团旗、营旗、连旗改变以往的样式,在旗帜左上方显要位置打上了“前锋”字样。
“执行任务到哪里,就把前锋旗帜打到哪里,就把前锋精神的种子撒到哪里。”集团军政委薛君说,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是部队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集团军部队共同打出“前锋”旗帜,能从根子上突出“做前锋传人、当前锋标兵”的归属认可。
某旅“杨根思连”每天晚点名,坚持喊“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不相信”口号,呼老连长名字全连答“到”;支部班子每次调整,都组织交接“三件宝”——传“杨根思连”连旗、交荣誉室钥匙、讲“三不相信”连魂。今年,集团军推广该连的做法,并在集团军部队叫响“前锋精神”口号。
好的文化需要好的表达形式。集团军注重用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培塑官兵,他们通过开办前锋大讲堂、编排军史晚会、举行前锋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内容丰富的“前锋文化”品牌,倡导革命军人的“风花雪月”,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浩然正气、打赢底气、虎虎生气。(光明日报记者 陈劲松 通讯员 杨西河)
今年3月上旬,某旅政治部干事陈述等一行4人分别踏上去往福建蓝田县、浙江嘉兴市的火车,开始寻根之旅。
“开启寻根之旅,旨在找回即将失去的记忆。”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多年以来,由于受部队整编、转隶、换防等因素影响,史料文物流失比较严重,这次寻根之旅就是为了续写旅史。
知史方能明己,学史方能远行。集团军党委从抓好弘扬传统的基础工程做起,要求每个单位做到“六有”:一个内容丰富齐全配套的好史馆、一本反映单位历史的好书、一部体现历史传统的好短片、一台展示光辉历史的好晚会、一首代表传统风貌的好歌曲、一个独具精神特色的好品牌。
去年,集团军演出队开始编排舞蹈节目《我送亲人过大江》。由于历史资料、故事情节缺乏,负责编排这个节目的演出队战士姜鑫感觉很“头疼”,他说:“总觉得缺一些东西,要是能见到大辫子姑娘就好了。”
大辫子姑娘就是颜红英。1949年4月21日,颜红英冒着猛烈炮火护送该集团军59师175团部分官兵渡江,随军战地记者邹建东拍摄下了这个感人瞬间。干休所的一位老领导说,颜红英老人可能还健在。得知这个消息,演出队立刻派人去找。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颜红英老人。此时,颜红英老人已卧病在床,连说话都很困难。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拍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如今,据此编排的舞蹈节目《我送亲人过大江》一经演出,立马引起轰动,受到军内外观众好评。
挖掘资源、抢救史料,既是意义深刻的历史积累,也是泽被后人的有益壮举。集团军领导介绍,开展“寻根之旅”以来,行程达6000余公里,搜集史料10万多字、文物100多件,为63个连级、12个排级、77个班级功臣荣誉单位丰富了史料,建立了连史馆和排、班史册。
3月9日,某团组织部队野外驻训。出发时,细心的官兵发现,团旗、营旗、连旗改变以往的样式,在旗帜左上方显要位置打上了“前锋”字样。
“执行任务到哪里,就把前锋旗帜打到哪里,就把前锋精神的种子撒到哪里。”集团军政委薛君说,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是部队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集团军部队共同打出“前锋”旗帜,能从根子上突出“做前锋传人、当前锋标兵”的归属认可。
某旅“杨根思连”每天晚点名,坚持喊“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三不相信”口号,呼老连长名字全连答“到”;支部班子每次调整,都组织交接“三件宝”——传“杨根思连”连旗、交荣誉室钥匙、讲“三不相信”连魂。今年,集团军推广该连的做法,并在集团军部队叫响“前锋精神”口号。
好的文化需要好的表达形式。集团军注重用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培塑官兵,他们通过开办前锋大讲堂、编排军史晚会、举行前锋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内容丰富的“前锋文化”品牌,倡导革命军人的“风花雪月”,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浩然正气、打赢底气、虎虎生气。(光明日报记者 陈劲松 通讯员 杨西河)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