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云水松柏续范亭》将在央视戏曲频道首播

发布日期:2015-12-28 17:24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晋绥基金会
     为了纪念孙中山、缅怀毛泽东,12月29日19:20央视戏曲频道CCTV一11首播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再现续范亭将军从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历程。续范亭是中山卫士、统战先驱、民族典型,毛泽东曾亲笔给其写十四封信,称“范亭兄”,逝世后又亲题挽联,对其做出了最好的评价──“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并遵其遗愿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引为本党的光荣”。
   
民族英雄的颂歌—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观后感 
    山西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演出的新编北路梆子现代戏《云水松柏续范亭》很精彩,该剧歌颂了先烈的革命情怀,在艺术上展现了北路梆子传统戏曲艺术的美质,演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令人激动!
  我敬佩与赞赏《云水松柏续范亭》剧作者曲润海先生,他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复杂尖锐的斗争之中被毛泽东称之为的“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具有‘云水胸怀’、‘松柏气节’的民族英雄”。剧中不仅写了续范亭深感“抗日已无奈”毅然在中山陵剖腹自杀,写了他在复杂斗争中的既顾全大局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意志,同时,还写出了续范亭人性内涵的丰富性。在写作观念上也有新意:比如作者在剧中写了一个“滹沱老人”,实际上是写了一个体现我们民族的“松柏根”“云水魂”的“见证人”,又是续范亭身边的一个历史的评述人,在戏剧美学上,是“叙述体戏剧观”的一次具有民族风韵的实践。剧中写了续范亭夫妇想起家乡一位“守身如玉”的“六姐”的一笔,粗看好像是意外“飞”来的一笔,实际上是作者在续范亭面临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同时,打开了续范亭灵魂的一扇窗户。戏到结尾处作者写了一段续范亭动员女儿续磊参军的戏,写出了续范亭自己说的:“我虽是铁血丹心尽忠勇,我也有侠骨柔肠父女情。”深入开掘出了续范亭人性的丰富内涵。
  语言、唱词写得美、文学内蕴深,整个戏充满着诗情。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团整个演出的舞台呈现也是精彩的。从演员的表演上看:如扮演续范亭的演员杨仲义、扮演许玉侬的苏瑞芳、扮演阎锡山的范俊生、扮演滹沱老人的刘俊等,努力塑造了有历史特征的人物形象,既有比较深厚的梆子的基本素养,又有表演现代戏的创造活力。
  《云水松柏续范亭》的另一可贵的特征是:演员能够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注重人物思想情感的体现,身上都有比较深厚的中国戏曲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如演续范亭的杨仲义在剖腹之前,为了展示人物的内心激情采用了戏曲的以膝盖跪步“行走”,以及骑马离开阎锡山时的驾驭“坐骑”的舞蹈,不仅是身段精彩的表演,而且揭示出了续范亭不同情境下的内在激情,并把揭示人物心灵的舞蹈动作统一到北路梆子的传统中。
  导演李学忠的二度创作也是好的。导演善于综合运用音乐、舞蹈、舞台视听艺术凸显演员的表演,揭示人物的思想、心灵。我非常赞赏导演在运用舞台的视听艺术中,把演员的表演推到舞台的“前沿”,以及善于把戏的“舞台调度”铺陈到舞台的前区、后区让演员得以在舞台上“挥洒自如”地驰骋。
  作曲与配器用北路梆子的高亢曲调的宣叙,既揭示与抒发了续范亭的灵魂与激情,又相当充分地呈现了北路梆子曲调的音乐美。
  景的设计也是精彩的。采用了典型环境的写意呈现,又开阔而显得大气,体现了北路梆子曲调的高亢与昂扬,又有利于演员边歌、边舞的特点。
       当然,《云水松柏续范亭》的编、导、演和舞台呈现也留有加工的余地。
  由于历史史实和真人真事的局限,剧作者不能自由地编写情节、故事,因此,虽然时代的政治斗争复杂尖锐,但是戏剧冲突、人物思想灵魂更深入地开掘还有余地。在续范亭的塑造上,除了我前面说到的关于六姐、关于动员女儿参军这两段戏对于揭示续范亭的人性的丰富性非常可贵,然而,也还需要“聚焦”,浓墨重彩地描写续范亭在政治冲突中、在政治信仰的选择中的内心冲突与灵魂内蕴的深刻与激荡人心的揭示,在这一方面,好像还有开掘的余地。
  在“景”的设计方面也还有可以调整的余地。主要的问题在第五场续范亭的住所,在“虚”“实”观的把握上有“破绽”:舞台美术的室内、室外有点混淆不清。由于这个场景的一扇带窗的大墙描绘得比较写实,再加上一套极其写实的桌椅,提升了这个场景的“写实性”,给观众造成了“写实美学”的审美期待,而这个被南汉宸和温宗祺来、去,后面又被阎锡山来去的这块作为“过道”的“空间”,后来变成续范亭夫妇间谈“六姐”近似“私房话”的空间,在空间的感觉上可能给观众带来了混乱。
 
附续范亭简介:

    1893年生,山西省原平县人。1910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0年加入国民党。1924年历任国民军第3军第2混成支队参谋长,第6混成旅旅长,国民联军军政学校校长,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参谋长,陆军新编第1军参谋长、中将总参议。1935年赴南京呼吁抗日,遭蒋拒绝后悲愤而作《绝命诗》,与中山陵剖腹明志,幸遇抢救脱险。1936年冬应杨虎城之邀入陕,亲历“西安事变”,且为张、杨出谋献策,赞同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7年初按中共建议,以杨虎城将军代表身份返晋,争取阎锡山抗日。
  七七事变后,阎锡山任命他为第二战区行营高级参议,以其威望号召晋察绥地区的上层人士抗日救国。9月,经周恩来推荐、阎锡山同意,出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利用这种特殊地位、影响和关系,成为国共两党联系的桥梁。曾参与阎锡山与周恩来、朱德在太和岭口的会谈;对徐永昌、杨爱源、王靖国、赵戴文、邓宝珊等冀晋绥军政上层人物作了大量统战工作;同南汉宸与赵承绶多次商讨合作抗日和维护晋西北社会秩序等问题;陪同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肖克到绥远五原与第八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商谈合作抗日问题。他与共产党密切协作,全力以赴地实现战动总会的工作纲领,在晋察绥3省近70个县普遍建立了基层组织,并实行合理负担、减租减息政策,动员扩大民众及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抗日,组织自卫队、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建立了25支游支队(后改编为山西新军暂1师),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摧毁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他倾心协助共产党和八路军组建山西新军、建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任山西保安二区司令,在岚县主持了动员新兵联席会议,制止了各驻军自行补兵的混乱局面,统一了晋西北动员新兵的工作,维护了社会秩序,补充了八路军和各友军的兵员。同年6月,由关向应、罗贵波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末,他主持召开几个区的军政民干部联席会议,作出了关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行政、民运、建设等工作决议。1939年在秋林会议上,他承受巨大压力,针逢相对、义正言辞地批驳阎锡山及其同伙的反共谰言和投降主义论调。会后再返回晋西北时绕道延安,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报告了晋西北坚持抗战的情况和阎锡山的反共阴谋。是年7月任暂编第1师师长。12月晋西事变前夕,他在参加赵承绶于兴县召开的部署进攻新军的高级军事会议上乘机离会,单身匹马星夜飞奔岚县史家庄,向晋西北区党委和120师358旅告急。随即调遣暂1师36团抢占临县、岚县和方山之间的军事要地赤尖岭,切断顽军联系,掩护八路军和新军争取时间、集结部队。并临危受任晋西北抗日拥阎讨逆总指挥,在共产党领导下,一举将顽军赶出晋西北,摧毁了阎锡山设于晋西北的所有旧政权。1940年任山西省政府第二游击区行署(1941年8月始称晋西北行署)主任、新军总指挥、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抗战初期,晋绥根据地的抗日宣传版画。左起:关向应、贺龙、续范亭。

  1941年5月,他因长期紧张艰苦的战斗和工作,积劳成疾,胃病肺病俱发,不得不接受党中央指示,怀着依依惜别之情赴延安疗养。他在身卧病榻、伏枕咯血之际,仍以顽强毅力克制着病痛,坚持学习和工作(包括对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并撰写了不少文章、诗稿。特别是《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和《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地揭露和批判了蒋阎破坏团结抗战的罪行。毛泽东在百忙之中读了“五千言书”后,致信称赞其文“振奋人心”,是“檄文式的文章”。1945年9月,他被推举为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筹委会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他向毛泽东写了关于解放全国先要夺取华北,解放华北先要夺取太原以巩固平津的战略性建议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计献策。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他随中央直属机关移居晋绥解放区临县都督村继续疗养。同年9月12日因病情恶化逝世而殁,时年54岁。中共中央致电吊唁,并据其临终遗愿追认为中共中共正式党员。遗著编为《续范亭诗集》、《续范亭文集》。


 1947年9月17日,毛主席为续范亭题写的挽联。
(1993年续范亭诞辰100周年,由晋绥老同志段云代书。)
 
本文及部分照片转载自2015-12-27日《忻州在线》、《中共青年网》、《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