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忆育才校园岁月

发布日期:2016-05-25 11:21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55届毕业生 李军(李
    东北育才学校成立六十周年了!我们这些在战火中出生,马背上成长的孩子,十分怀念在育才的日日夜夜。育才就是我们的家,老师、阿姨就像我们的父母,是他(她)们培养我们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树立起继承前辈革命事业的决心和信念。每当夜深人静,回想起那一段生活过的日子,思绪万千,热泪盈眶,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儿时篇
    1、入学
    一九五○年,我的父母抗美援朝去朝鲜。我们姐弟三人隋父母从西北酒泉径兰州、西安、北京来到东北沈阳,把我和大弟(李开建)送到育才学校,小弟(李开祥)送到东北局幼儿园,然后去了朝鲜。
    冬天的下午,天气寒冷而晴朗,妈妈领着我和大弟到了育才学校,学校的操场非常大,右边是一个三层略带红褐色的教学楼,很漂亮、高大。左边是一个三层白色的生活楼,中间有一个突出部分是大礼堂为二层楼高。学校老师把我们带进一个小办公室,妈妈和老师在办手续,我和大弟好奇的看着院子里的假山、秋千、廊木、滑梯,篮球场……,院子里有好多小朋友,分别在老师带领下做着各种活动。真是一个欢乐的海洋,他们快活极了,我们看着他们玩,很想过去一起玩,但不敢,心里很高兴很兴奋。妈妈办好手续之后,吩咐我和弟弟要在这里好好学习,好好听老师的话,又和老师讲了几句话,头也不回地就上车走了。我和弟弟傻傻地站在那里,我哭了,老师安慰着我,拥抱着我。就这样,我成了育才学校二年级丙班的一名学生,班主任是周宗复老师,弟弟(李开建)成了一年级的一名学生,班主任是刘秀媛老师。
    2、考试
    记得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夏天,期末考试铃声快响了,我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周宗复老师站在门口,都等待着考试。实然间我想不起来“骄傲”这二个字怎么写了,听写怎么办?我立即跑到门口,周老师在我的手心上认真地写着,经她一指点,我明白了,咚咚咚地跑回坐位,铃响了,考试卷中果真有听写“骄傲”两个字,我会心的笑了。
    3、“38”线
    小学期间正是抗美援朝轰轰烈烈的时期,“38线”是大家敏感的话题。我们丙班有三十个同学,大多是男、女生同桌,男生就在桌子中央用粉笔划上一条白线——称之“38线”,谁也不准过线。女生刘俊写作业时,一不小心胳膀头过了一点线,男生尚克就突然一推,这时刘俊的字写坏了不说,作业本上又长长地划了一条线,俩人就推搡起来,刘俊大哭,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尚克,不一会儿,他们又和好了。黄学义也经常推搡郑玉敏,好在郑玉敏也不理他。我坚决不过线,同桌比较太平。
    4、画画
    我和孟俊杰有一年参加了美术小组,马丽老师带我们画了许多静物画,苹果、梨、香蕉、桌子、椅子等,还带我们在校园里画风景画,经老师指点,我们的画技都有了提高。有一天,我们去马丽老师办公室,老师突然说:你俩给我当人模特,怎样?我们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在老师布置下,我们端正端正地坐着,不一会儿,老师给我和孟俊杰各画了一张头像素描。不知马丽老师的素描册是否还在?我们多么希望能看到当年一无所知的小姑娘的画像呀!
    5、小林
    大约在四年级时,我们班转来一个体魄健壮的女孩子,她叫小林,因为是新来的,老师叫我们多关心她,跟她一起玩,一起做作业,她不太会写汉字,懂得俄文,会写弯弯曲曲的字,我们很羡慕她。我们告诉她汉字时,她告诉我们一个俄文字母,记得有一次,她问我们汉字“我”怎么写?我们就问她俄文“我”怎么写?她写了一个“я”,说这是俄文里最后一个字母。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俄文里最后一字母才是“我”。直到上了高中读了俄语课才明白俄文33个字母,排在最后一个的是“я”(我)。不久,她又转学去了北京。(后来,才知道她是林彪的女儿。)
    6、“六一”儿童节
    在育才学校最快乐,最高兴的是过“六一” 儿童节了。记得有一年儿童节,为了和苏联小朋友联欢,我们在老师指导下排了一个小水兵舞蹈,学校给我们做了全新的小水兵衣服。苏联小朋友表演了“金鱼和渔夫的故事”,一个男孩子演渔夫,一个女孩子演老太婆,老太婆一次次叫渔夫去找金鱼要东西……。由于贪得无厌,最后老太婆什么也没有得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7、打兰球
    有一个星期天下午,阳光明媚。大部分同学都被父母接回家了,我和大弟、郑玉敏、贺大华等几个人没有家可回,就在学校防空洞的假山上玩,远远地看见兰球场上有几上人在打兰球,热火朝天,玩的很开心,依我们判断,肯定不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因为体育老师我们都认识)出于好奇,我们就跑过去看,突然兰球向我们滚过来,我大弟李开建就跑过去捡球,只见有一个人穿着皮鞋、着中山装,投兰球还出手很准,六、七个人打着半兰,我们站在旁边看热闹。休息时,那个人主动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回家?上几年级?学习怎么样?吃的好不好?我们一一做了回答。原来他是东北局书记——高岗。
    8、地理课
    五、六年级开始上地理课了。我对地理课十分喜欢,为什么这里有铜、铁、抚顺有煤?为什么那里有苹果、梨,广东、广西盛产香蕉?为什么四川自贡出井盐?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我都不知道。上地理课听着孙洪勃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不少地理知识,也懂得了不少道理。尤其是每学到一个省,老师都教我们画省地图,我知道了山河大川的走向,知道了铁路,公路的方向,知道了矿产分布和农副产品的产地。真想长大后当个“徐霞客”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记得有一次上地理课时,孙老师着准备好的铜、铁、煤、云母、水稻、棉花、甘蔗模型画以及铁路,岳麓山、五台山、模型画让我们找准位置,贴上模型画,我一时着急将“五台山”贴上去了,弄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在老师指点下,我立马下改正过来了,同时很想去“五台山”看看。小学地理课真是学活了。
    9、开国大典
    语文课,有一篇文章是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文章。孙兰英老师高高的个子齐耳短发,戴着得体的眼镜讲解这篇文章的情景,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时,孙老师就在天安门广场上,她聆听了毛主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宏伟,庄严的声音。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十时正,毛泽东等领导人走上了天安门城楼,全场欢声雷动,毛主席大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即广场人群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两眼充满了眼泪,无限的民族自豪感涌上心头,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侵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听着、听着好象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孙老师绘声绘色,娓娓到来,故意托着长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至今响在我的耳边。直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接见首都人民群众代表时,我在天安门广场上,听到从广播中传来毛主席:人民万岁!的声音时,我又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孙兰英老师讲解开国大典的情景。
    10、图书馆付馆长
    小学五、六年级,我一直担任学校图书馆的付馆长,馆长则由一位年青漂亮,留着二条大辫子的女老师担任(样子记忆犹新,但记不清她的名字了)。图书馆设在教学主楼一楼顶头右侧向南的二间教室,一间大的为阅览室,另一间小的为办公室和藏书库。对面向北的一大间为音乐教室,金乃珍老师在那里教我们音乐课。
    图书馆下午开放时,我准时坐在老师桌子旁边,等待着来借书的各年级的同学。当时大家很喜欢前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马特洛索夫,夏佰阳,高尔基的我的童年,普希金诗集,乌拉尔山童话集,还有安徒生、格林童话集等等。图书馆有许许多多的书,惜此机会,我在图书馆看了大量的书籍,也得到了老师谆谆的教导受益非浅。
    11、“换”床
    当年我们的寝室在教学楼左边的三楼,每个寝室都有老师(阿姨)负责生活方面的事宜,每周换洗衣服,床单,被套和洗澡,晚上查铺,早上督促我们起床,吃早饭等等。盛夏,有一个星期六,有家的同学都被父母接走了,只剩下我们无家回的几个孩子,自然各个寝室都剩下不少床位。睡觉前,阿姨给我们念了好几个童话故事,我们几个女孩子玩起了过家家,不一会我们都甜甜地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老师笑咪咪的来到我们寝室,大家有礼貌的向老师问好,还让老师给扎小辫,老师说:你们昨天晚上都干什么去了?好几个同学都说:我们很听话,睡觉了!我当时想:是什么也没做,睡觉了!只见老师轻轻走到刘俊床边问:你去哪里了?刘俊红着脸,睡意蒙蒙地,抱着被子,大笑起来。我们都蒙了!原来,半夜,刘俊上厕所回来,走到旁边寝室睡在男孩子的床上,老师查铺时发现了,把她送回我们女生寝室。半夜发生的事,我们熟熟地睡着浑然不知。刘俊:你现在在哪里?你过的还好吗?我们都很想你。
    12、一张难忘的照片
    这是一张五十年前的唯一的一张丙班女孩的照片。
    春天,有一个下午,不知谁叫我们到楼下去照相,为什么照相?不清楚!我们匆匆忙忙跑到楼下,在大楼门口,看见一个叔叔捧着照相机,噢!原来是钟豫江的爸爸,我们一窝蜂似的拥上去,叔叔长,叔叔短的问候起来(当时,我们好多同学的父母都在朝鲜,一、二年都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所以顿时热闹起来,周宗复老师来了,孙兰英老师来了,欢乐之中照下了这张终身难忘的、唯一的一张照片。
    13、志愿军速成中学
    志愿军能和朝鲜战争联系在一起,怎么能和速成中学联系在一起呢?我有这样一段经历。
    放寒假了!我们都盼望着爸爸、妈妈,来接我们回家,同学们都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下几个没家回的孩子。看来,我们只好在学校过寒假了,但心里还是想爸爸、妈妈,想回家,在大门口盼呀!盼呀,希望有人来接我们回家。吃完中午饭,我们在寝室里玩,突然,老师带来一个叔叔,说是接我们回家,我们三人高兴极了。老师帮我们简单的收拾了东西,带上了寒假作业,就跟着叔叔、坐了火车,又坐了汽车,终于来到辽宁省开原县一所小学校,见到了我们的妈妈。
    开原县这所小学校就是:志愿军速成中学。
    当时,在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正艰苦地与美国鬼子奋战着,但党中央和志愿军总部仍不忘对自己的干部进行文化教育和培养。这批赴朝鲜的干部大多是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骨干力重,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辽宁省开原县成立了志愿军速成中学,帮助这些干部提高文化水平。这里大约有二百人在学习,其中有三个女的。
    速成中学所占小学呈口字形,北边和东边联在一起是排教室,西边和南边是办公室和宿舍。妈妈,和另外两个阿姨住在南边的一间很小的房里,只有南、北两个炕,阿姨睡在南炕,妈妈和我们三个睡在北炕,炕烧的很热,屋里很暖和。冬天,雪下的很大,很冷,天不亮,吹起床号之后,妈妈和阿姨去出操了,只听操场上,口令声、脚步声、齐刷刷地,没人说话,大约一个小时后,妈妈把饭打回来了。我们和妈妈吃过早饭,妈妈上课去了,我洗好碗,就和弟弟做寒假作业。或在炕上玩抓“卡啦哈”(一种用猪或羊骨做的玩具)的游戏,偶尔在门口玩抛沙包。
    速成中学的“学生”们,上午上课,下午有二个小时的自习,还有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这些叔叔们有年纪大一 些的,也有年纪小一些的,他们打蓝球,打羽毛球,摔跤、掰手腕。说说笑笑很是开心。突然间,有了我们三个孩子,尤其是二个弟弟在人群中疯跑,好象整个小操场又活跃了许多。这时候,我天天缠着小刘阿姨给我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故事,原来小刘阿姨叫刘玉(秀)珍,她出身贫苦,十几岁就参军,成为解放军的白衣战士,接着就随部队到了朝鲜,她在朝鲜战场上勇敢的救护伤员,一次战斗中救护六个受了伤的战士,并着冲向前线,战斗结束后,立了二等功,被评为志愿军英雄(“志愿军英雄传”、“星火燎原“书中都有她的英雄事迹——这是高中以后才知道的)。
    党组织为了培养她,特地让她到速成中学来学文化,我听着她的故事,心里真很感动,她比我大不了多少,可她已经成为我心中的英雄了,我真羡慕她,心想将来也成为她那样的白衣战士,上前线,打美国鬼子。
    在这所“学校“,我们渡过了十几天,叔叔又把戏我们姐弟三人送回沈阳育才学校,迎接新学年的开始。
    14、三个孩子的妈妈同出于一个县城
    一九六二年暑假,我休假在家。正在自己的房间看书,家里突然来了客人,妈妈对我喊着:开春,看谁来了!我赶快来到客厅,看见了与妈妈年龄相仿的一个阿姨,还有一个穿绿军装、戴学员红肩牌的很帅气的男孩。我稍微一楞,妈妈赶快介绍说:“这是薛龙强。”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小时候,在学校爱踢足球的薛龙强竟是一个标准军人的形象,那个阿姨就是他的妈妈,我与阿姨第一次见面。我爸爸此刻十分高兴,立即下厨去做了好几个拿手的、好吃的南方菜。我和薛龙强在客厅听妈妈和阿姨讲述她们的长征经历:原来,阿姨和我妈妈在一九三三年同时从四川省通江县加入红军,后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延安。她们由于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直到50年代末,她们在沈阳市联营公司购物时才相识。
    小学同学任曼莉的妈妈也是四川省通江县的人,知道此事时,已到了2002年了。2002年国庆节,育才丙班的同学在承德避暑山庄聚会时,我们才互相寻问了妈妈的大概情况,我妈妈和任曼莉妈妈都是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城,也是在一九三三年加入红军,但相互不认识。这样三个小学同班同学的红军妈妈出于同一县城,这种缘份真是难得啊!
    小学乙班陈力(陈庆辛)的妈妈也是四川省通江县人,小学毕业后,我和陈力在一起读初中,之后,她随父母调往吉林省四平市,我们一直保持联系至今是好朋友。一九六七年,我大学毕业去东海舰队报到,在上海见到了陈力和她妈妈,才得知阿姨也是一九三三年在四川省通江县加入红军的。抗美援朝战争使我们与育才学校结缘,而育才学校又让我们这些孩子与红军妈妈结缘。
    15、寻找周宗复老师
    一九五五年从育才学校毕业后,初中、高中,一九六六年大学毕业,光阴似箭。
    我分配到东海舰队工作,经常来往于宁波——杭州——上海之间。不知那里的消息,说周宗复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杭州大学工作,我的心动了!事情竟是这样的巧合,七十年代,我单位的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正巧在杭州大学学习,在他放暑假回部队时,我们闲聊,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学什么专业?”
    “俄语!”
    “讲课的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
    “女老师!”
    “老师讲得好吗?”
    “很好!”
    “她叫什么名字?”
    “周宗复!”
    我顿时大叫起来,把他着实吓了一跳。我的天哪!“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缘!有缘啊!我立即叫他带信给周宗复老师,并附上一张我穿海军军装的照片。不久,周宗复老师也给我寄来一封信并附有她的一张照片。因工作关系,一直没有见面。八十年代初,我离开东海舰队,调到湖北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工作。八十年代末,我有机会出差到了西安,见到小学同学薛尤强和何莲夫妻俩,何莲是我们自55年小学毕业后的第一次见面,自然免不了谈到小学周宗复老师,我告诉他们,周宗复老师在杭州大学俄语系。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家都忙于工作,学习,孩子,直到九十年代末,薛龙强快退休了,决定专程去杭州找周宗复老师。工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周宗复老师,并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我。周老师表示想和大家见见面,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在北京的钟豫江同学。
    成长篇
    一九五五年,育才学校毕业。
    父母陆续从朝鲜回到国内,因在朝鲜前线父亲多次遭受到炮弹的近距离轰炸(父曾多次戏言:命大!没有死在朝鲜。),偏头痛十分严重,加上原来在长征和陕北多次受伤,另外原因则是文化水平不高和年龄偏大,回国后即先后离职休养。父母不愿我们再去住校,于是,我和大弟(李开建)就近入学念初中、高中,小弟(李开祥)仍在育才学校。
    从此,父母亲结束了紧张的战斗生活,过上了经济较富裕,政治较宽松,无忧无虑的稳定生活,尤其是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安祥地活到耄耋之年。
    一九六一年,高中毕业,保送入军校学习。
    一九六六年,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毕业。
    一九六七年,东海舰队技术勤务三团工作。
    一九八零年,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教研室至今。
    一九九零年,父母亲先后在四川省达县军分区去世。
    根据父母遗愿,将壹万元人民币赠给通江县涪阳中学,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已有十几个同学受益。
    二零零四年,被聘为海军工程大学教学督导组专家。
    二零零六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为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继承革命前辈的事业和信念,我们姐弟三人为通江县涪阳中学损赠壹万元人民币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
    二零零八年,续聘为海军工程大学教学督导组专家。
    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公是我大学同窗,人品好,能力强,有二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全家五口人中,有三个教授,一个博士,四个本科生,四个共产党员。
    光阴荏苒,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继承前辈事业,一身戒装四十余载,为海军现代化建设奉献了一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
    时间流逝,我已不再年轻,但育才学校的生活点滴仍然记忆犹新,它们已浸润在我的生活里,成为永久的回忆。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回忆往事,我顺利的成长与育才学校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她给了我坚实的、良好的第一步。写出儿时的趣事,并汇报了自己的成长,作为母校六十岁生日的献礼!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