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 基金会七年资助2918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09月07日)
- 岢岚县举行“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09月02日)
- 临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9日)
- 保德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 石楼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服务文化采风团走进太行老区邢台
发布日期:2016-05-26 12:11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贾启勇

左起林琳、前南峪景区郭高升主任、刘昱新、陈平、陈步峰、郭成志、贾启勇、前南峪郭天林书记、杨树馆长、刘聚梅、邢小兰、王东生
2016年5月5日,我随服务文化采风团走进绿色太行山,感悟乡情民俗,品味红色文化,走访知名企业,拜见劳动模范。短短一天时间,让我赚得盆满钵溢,受益颇丰。
服务文化采风团团长、服务文化新科学创始人陈步峰,著名红色文化专家陈平(曾编导百余部红色经典电视片),服务文化采风团秘书长、知名企业文化专家、北京碧虚文化公司总经理邢小兰,秘书林琳、石家庄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刘聚梅、儒企集团办公室主任刘昱新、著名书法家王东生等“腕”级重量人物悉数到场,让朋友欢畅淋漓,使太行更富生机。

服务文化采风团走进邢台老区为富民工程助力添彩 左3为基地负责人李妍,左6为县科技局长张建强
上午9点,我们如期走进邢台市邢州梅花枣仁中医药健康产业园。令我没想到的是领军人物竟然是一位小女子。起初我尚存疑心,只以为,女流之辈何能撑起如此伟业?其实是我错了。之后的交流交谈中,这位叫做李妍的女子,着实不简单。她的创意、她的理念、她的胸怀、她的志向、她的目标让我为之一震。我是不轻意恭维人的,听了李妍的讲述,我也说了三句话:定位准确,前景可观,效益颇丰,话语出口,引来一片掌声。

贾启勇总裁(右三)为酸枣仁基地支招
采风团成员听取了基地负责人关于项目背景、运作流程、发展前景的介绍,观看品尝了酸枣叶茶、酸枣、酸枣核、酸枣仁四大产品系列,到现场观看了酸枣树嫁接改良的示范园区,虽然酸枣树大都散在生存条件艰难的干旱缺水的山坡上,但前景看好正在产生规模效应。

酸枣基地现场勘查
邢小兰转达了来自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秘书长王捷先生的建议:
1.目前邢台的酸枣林林种与数量已经初具规模,如何有效的规模化作业要认真探讨和运作。
2.如何把邢台酸枣的药性科学化,使之被相关学术界认可是下阶段重要工作。
3.如何打造邢台酸枣的地理标志性是企业与科学家要尽快关注的。
4.开发酸枣制药后的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是这个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企业发展研究的方向。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愿大力支持邢台酸枣企业的发展,愿为企业与科学家的交流铺路搭桥,并代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欢迎邢台酸枣企业参加今年8月即将在西安举行的中国中医药大会。
陈步峰点赞:感谢酸枣仁基地将几百个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开发物华天宝的自然资源,建立起十万亩酸枣仁基地,把废弃的酸枣树变成中医养生、精准扶贫、观光旅游的宝贝,趟出了一条“靠山吃山”、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新路子,其创业创新精神可敬可叹。
就酸枣仁基地如何做大做强,陈步峰团长建议:聘请多方面的专家、整合更多的资源,优势互补互动多赢,关注支持参与十万亩酸枣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建设的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把中医养生与观光旅游、精准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提升综合效益,与国家政策进行有效对接,尽快解决资金瓶颈;加强产品的研发认证工作,提升品牌的权威性;加大宣传力度,为投资者观光者提供一个愿意投资的理由。

服务文化采风团成员在抗大旧址感悟抗大精神 右6为抗大纪念馆长杨树
一顿极具山乡特色的午餐之后,采风团告别为“邢州梅花枣仁”的研发而日夜奔波的团队,驱车赶往抗大纪念馆。随行人员介绍说,抗大纪念馆坐落在邢台县西部比邻山西的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即国防大学前身。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该馆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该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建造,总投资约250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抗大专题陈列馆。
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河北邢台,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战斗的峥嵘岁月。抗大纪念馆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置身抗大纪念馆内,观赏着件件珍贵的文物,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营养会潜移默化地洗涤着人们的灵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会自然而然地浸染着人们的心灵。这里已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的“国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

抗大讲解员现场解说
在洒脱干练机敏睿智的纪念馆馆长杨树以及讲解员陪同下,采风团成员逐一参观聆听了抗大的创办过程和走过的峥嵘岁月。展馆内的大量文物图片真实再现了抗大学员当年学习与战斗的场景和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

杨树馆长带领我们参观抗大校首长旧居等遗址
沿山间小路拾阶而上,是绿树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长旧居等遗址。其脚下楼房林立的村民新居,彰显了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馆长杨树介绍说,这里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还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是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宏伟壮丽的抗大陈列馆与花果飘香的前南峪生态经济沟试验区交相辉映,使得这块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加亮丽迷人。
党和政府对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进行了妥善保管和维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资32万元,修建了抗大纪念碑。纪念碑肃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长工的亲笔题词。抗大陈列馆设在纪念碑对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前设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广场,供参观者瞻仰和举行集体活动。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曾锻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走进这静寂的小山村,追寻英烈的足迹,依然可以感受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
匆匆的脚步,细细的品味。虽说抗大历史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它那不朽的精神,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却永远激励着子孙后代。气壮山河的抗大校歌永远荡漾在人们心底。

王东生向抗大陈列馆赠送墨宝“革命熔炉”
陈步峰向抗大纪念馆赠送服务文化书刊《中国新闻聚焦》《快乐服务的心灵智慧》
参观结束后,陈步峰教授将自己的服务文化专著赠送给纪念馆,书法家王东生将自己的墨宝“革命熔炉”也现场赠送给纪念馆。采风团成员在纪念馆前即兴发表感言,感悟抗大精神,发表“抗大宣言”:我们要永远弘扬抗大精神,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高举“为人民服务的大旗”,为文化强国中国梦助力添彩献策献宝。

著名编导策划人邢小兰 专业扑捉现场镜头
资深专家邢小兰及时进行了专业的拍摄录制、并做成小视频即时在中国服务文化联谊会群(500人)、中国服务文化采风团等微信群里播放分享。陈步峰与红色文化专家陈平就发挥红色和老区优势,整合更多资源,加大抗大精神的挖掘研究与传播、把抗大纪念馆打造成国内外驰名的文化品牌向杨树馆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采风团一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抗大纪念馆,来到了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前南峪。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了。
这里山水灵秀,气候宜人。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94.6,林木覆盖率达百分之90.7。在这里你可以亲口品尝异国他乡的果实,更能亲身体会在绿色海洋里回归自然的无限乐趣。
漫步在绿树掩映、鲜花绿草包裹的林荫小道上,板栗树千姿百态(由武皇命名的板栗王据说单产100公斤),苹果树、酸枣树满山遍野。还有那迷人的红果树、樱桃树,橡子树以及叫上名、叫不上名的奇花野草,构成一幅幅和谐、优美的动人画卷。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睡梦里,忘却了尘世间的忧愁、烦恼,熨平了一颗颗或激动或浮躁的心灵。
而正当采风团成员尽兴欣赏“江南”美景时,不知谁喊了一声:老书记来了!只见一位面黑体瘦的老人向我们慢步走来,并一一握手。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前南峪村第一书记郭成志。老书记郭成志1993年至今,连续当选为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6年,被农业部等单位评为城乡一体化暨新农村建设功勋人物和中国十大农村带头人,是50年永放光辉红旗不倒的老典型。
1977年7月,37岁的郭成志当选为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一意带领乡亲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奔波。他开山育林,种植果树,引水上山,给村民带来了绿色希望。改革开放后,他开工厂、办公司发展经济。如今的前南峪,不仅早已走上致富之路,而且已经成为文明、绿色、生态,富甲一方的小康村。使全村8300亩荒山形成了用材林戴帽、干鲜果缠腰、小梯田抱山脚的立体开发格局,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花果飘香的花果山。
前南峪是河北省唯一保留的集体所有制村庄,是集体致富、转型升级、和谐发展的典范,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十分突出,治山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山区推广,是“太行山道路”(宋健题字)的发祥地,荣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五百佳”和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被生态学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当问及老书记为何能50年如一日奋斗不止,憨厚朴实的郭成志说了一句话:我活着的意义就是为党增光,为民造福。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之鼓掌叫好!这时,陈步峰教授走上前去,与老书记握手攀谈。陈教授高度评价了老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气节;真心实意为家乡父老操心的情怀;不畏艰难带领村民致富的气派,并叮嘱在场所有同志,一定要把老书记的事迹宣传出去,一定要把老党员的精神弘扬、传承下去。

陈步峰点赞郭成志创造了经济文化旅游观光绿色生态综合发展的典范经验 左起陈步峰、郭成志、王东生、陈平、贾启勇
陈步峰点赞,前南峪创造了:“弘扬抗大精神、走绿色生态观光旅游集体致富转型升级”的典范经验,淌出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交相辉映的新路,其文化贡献度比之华西村、南街村更具典范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动员更多的部门人士关注宣传前南峪现象。
采风活动结束了,但我的心却很难平静下来。专家学者的支招,红色基地的熏染,企业家的风采,劳动者的典范……深深印在我心里,浮现在眼前。如果有机会,我定会重访前南峪,再走抗大路,还寻酸枣缘……
令大家感到遗憾的是,三大板块普遍存有“躲在深闺人未识、酒香更怕巷子深”情况,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顾客期盼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要提升知名度美誉度,打造成中外驰名的文化品牌,任重道远,需要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支持。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