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军转老兵南京警察《我的长征记》出版

发布日期:2016-06-01 16:48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练红宁
        宁蓉长征达人张文峰、李崎、王秉尧、夏桂林、练红宁与我的长征队旗一起。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
 会宁与小崔合影
山高人为峰
图为5月20日《我的长征记》在京首发,夏桂林为读者签名。夏桂林提供
      图为5月20日《我的长征记》在京首发,夏桂林与部分队员和我的长征旗合影。夏桂林提供
       图为5月20日在《我的长征记》首发时,夏桂林获得百岁女红军王定国的墨宝《长征万岁》。夏桂林提供
夏桂林《我的长征记》
与小崔在夹金山上
在草地行进
在红军堂前接受央视新闻频道记者采访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沿着地球的红飘带,品读中华民族的史诗,是许多中外人士的梦寐以求。2006年,经批准,江西修水籍军转干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夏桂林老师从5000多人中脱颖而出,作为惟一的江西人、人民警察和江苏惟一代表成为28名队员之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CCTV“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 徒步走完万里长征路。如今,十年磨一剑,他捧出了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约30万字的力作《我的长征记》回顾那难忘的日子,以个人亲历揭秘CCTV“我的长征”历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来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余音袅袅,是人们了解长征历程和沿线发展变化的一本励志书,向长征文化添上了一份厚礼。百岁老红军、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中央电视台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分别题字鼓励。听闻夏桂林向长征沿线博物馆赠送书籍,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群工部主任、当年曾为长征队伍讲解的钟敏说,《我的长征记》不仅续写了长征历史,更是传承了长征文化,丰富了长征内涵,感谢夏老师做了一件传播正能量的好事。
    永生难忘的人生洗礼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夏桂林, 1950年代生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发生地江西修水,1990 年代初毕业于江西师大历史系, 在部队曾4 次荣立三等功,现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政治部宣传干部、中国公安文联会员。夏桂林介绍,那次重走长征路是永生难忘。2006年5月1日从福建长汀出发到2007年1月5日到达会宁,历时 251 天,徒步走过 9 个省,行程 6100 公里。时年50岁的夏桂林,仍像拼命三郎,当过兵的人,做警察的素养,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更加另类、更敢冲锋。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当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体验活动,征召28名志愿队员参加《我的长征》大型活动,爬雪山、过草地,全程徒步重走长征路。夏桂林看到这条消息十分兴奋,辗转反侧,经批准后认真地报了名。他在报名表后写满两页纸陈述与红军的渊源,显示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原来,他的老家是江西修水县,是红军发祥地、秋收起义发生地,正是当年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才使革命星火燎原走向胜利,给夏桂林孩提时代播下了红色的种子,加上军旅人生的磨砺,转业回乡做过记者、参加考古、警察等工作,对红军和长征的更加关注。小时候清明节,他和同学们一起给红军烈士扫墓,聆听红军的故事,红军的光辉思想和历史丰碑在头脑中不断扎根,形成了坚定的信仰和理想信念。长征路经过高原地带,对身体要求严格,一般人未必能上去,虽已半百,但是老兵和警察的底子厚、体格好、军事知识多、红色基因多,当着面试官一个侧空翻,顺利闯过体能考核、心理测试等,以优异成绩打动评委,终于从5000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年龄最大的队员之一,也是人民警察和江苏省的惟一选手,还是惟一的江西人。
    长征中,精益求精的夏桂林如同小学生,每到宿营地就做着“功课”,收集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史料,关注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经济建设包括本职上的生态保护工作。每到一地,他奔邮局盖邮戳购邮品,把自己用过的物品、收集到的资料邮回家,他用过的拐杖、药瓶都成了宝贝。
    他用学校图书馆借来《红军长征史研究》进行学习比对;同时走到哪里就把长征日记记到哪里,随机的记录、历史的感悟、人生的思考和对队友的分析与反思全部“藏”在其中。8个月下来,他写了9本日记,拍下万余张照片,收集文史资料达百斤。到达三军会师地甘肃省会宁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给夏桂林颁发了一本荣誉证书和一枚纪念章,成了他非常看重的“珍贵文物”。
    前方在长征,后方是牵挂。每到星期天,全家就对着电视,常常发短信鼓励,有时看不到他就发短信寻问。当年 10 月,妻子郭五莲从电视上看到丈夫出发前的一头黑发全白了,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老夏,快回来吧,不要再走了。”“只要我还活着,就要走下去。”夏桂林的回答很坚定。夏桂林出发8个月后,全家人在北京相聚,相拥而泣。在“我的长征”队友分享会上,夏桂林说:“崔老师,我既爱你又恨你,爱之深恨之切。恨你是因为你的忧郁症好了,却给了我;爱你是因为这么多人当中,你要了我,生命只有一次,我的长征也只有一次……”回到南京后,夏桂林刮去胡须,染黑头发,第二天就上班了,似乎什么也没有经历,但这刻骨铭心的人生,想忘记都难。
    251个日夜的新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51天的体验征程,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回来时的夏桂林胡子拉茬、白发苍苍,让人不敢相认了。
    “不停地走,不能坐车,不能掉队。”我的长征队员,人人肩负数十斤重的背包,天天脚上起泡,夏桂林用注射器抽出液体继续忍痛赶路。宿营地是随机的,甚至在乡政府办公室、简陋的小学、草地上过宿,睡袋备了4种。
    长征体验不苦不行。从沿海平原高强度进入4000多米高寒缺氧高山高原,坚强的汉子夏桂林还是遭遇了牙疼、头痛等高原反应,吃不下睡不着,为了能吃饭,他竟然拔掉了一颗牙,肿着腮帮子与队员们一起长征。
    爬雪山前,大家遭遇蚂蟥侵袭。蚂蟥叮在腿上,怎么都拽不下来,只能用烟头烫,不少队员腿上留下黑疤。夏桂林因为经验丰富,用厚土布裹住双腿才逃过一劫。
    过草地前,节目组给每人发了 50 元钱采购食品,作为 7 天的“补给”。为了节约,他买了一大袋青稞面,还是没够,只能挖野菜充饥,用自带干柴引火。
    长征路,让大家收获坚强,也让这位倔强警察不住地流泪,有对前辈的感怀,有心中的委屈,也有对社会的思虑。
    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一处处战斗遗迹、一座座红军墓址、一个个健在红军,铁汉子夏桂林泪水涟涟,祭英烈敬英魂。遵义有一处烈士陵园,许多红军连名字都没留下,抚摸着墓碑夏桂林泪如涌泉;在望着如今平静的湘江,想到80多年前数万红军的壮烈牺牲,催人泪下。在贵州省台江县,夏桂林重返烈士陵园,坐在红军坟前豪啕大哭……一位女中学生看到哭成泪人的他,静静地陪坐在他身边。夏桂林摘下徽章送给小女孩:“我是一个警察,也是一个长征队员,以后可能再也来不了这儿了,你以后能不能代我常来看看他们,献一支花或者只鞠一个躬……”让夏桂林落泪的还有老区的贫瘠和穷困,他多么希望长征路成为红色旅游的天堂,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品读红色文化、万水千山,给老区带来人气和富裕,如今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号召,让夏桂林感到欣慰。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夏桂林说,我的长征队伍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就象当年的红军一样。在中央红军长征总出发地江西于都长征第一渡,当地百姓吹起唢呐《十送红军》欢送红军出发;在广西侗寨,穿着补丁短衫的大嫂硬是把挎着的一篮黄瓜塞给了烈日下的行军队员;在赤水河一带夜行军时,一辆卡车慢速跟着队伍,杜守春师傅打开车灯为队员照路;藏族小伙扎哈带领队员爬完5座雪山走出茫茫草地,一路上还为队员唱着美丽动听的藏族民歌……
    长征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群众的支持。夏桂桂有些心痛地说:“走在路上我才意识到,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的财富,现在金钱社会,我们永远都不能忘本啊,要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里来的!”夏桂林说,重走长征路让他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虽不能影响很多人,起码可以影响身边的人。于是他决定把这段经历写成一本书,让后代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路多艰难,一定能走到胜利的那一天。
    研究传播弘扬长征成己任
    长征归来,夏桂林把传播红军精神和长征文化为己任,他为学校师生多次作报告介绍长征的感受和经历。他参加原江苏教育台的《家春秋》专题节目介绍长征经历,让许多观众流下眼泪。同行的长征队员来到南京,他都会邀请他们参观南京,感受南京文化。
    长征磨砺人,也能看清人。由于队员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代,有着不同背景和目的,在体验的征程中出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让夏桂林看到了一些人人性黑暗与长征和红色文化格格不入的一面。有的队员电视镜头前一套,背后一套,节目外每天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夏桂林难受;有的人对他虔诚祭拜红军墓动了感情冷嘲热讽。率真、耿直、追求完美和纯粹的人的夏桂林,象战士一样去品读长征,看到那些格调不符的事情也痛心。
    临近结束时,夏桂林差点愤而退出。都说“看山不走路,走路不看景”,安全是头等大事。2006年底,长征队员从甘肃省通渭县向会宁逼近行经陡峭的山路,好心的夏桂林五次提醒队员注意拍摄安全,后发生一个队员差点失衡,反倒骂起粗话,怪到夏桂林多嘴,甚至恶语伤人、现场动粗,让他无法忍受,决定退出。“这是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最黑暗的一天,它使我蒙羞。”晚上10时仍在行军过程中的崔永元表态不同意,并将队伍停下,责成当事人向他道歉,崔本人也给了老夏一个热烈的熊抱,让夏桂林再次泪如涌泉,谅解了那孩子辈的队员,打消了退出的念头。离2007年还有10秒的时候,队员数着‘9、8、7、6……1’欢腾起来,突然间,队友们把夏桂林抬起,奋力抛向空中……让他心中疙瘩解开了。
    他不仅写长征,而且与新长征人们一起为长征加油,夏桂林这里成了大家熟悉的南京长征交流驿站。今年4月29日,他得知是长征队员洪云的父亲、伍修权女婿洪炉来到南京,主动拜访并聆听洪炉讲述重走长征路的经历。洪炉从1974年夏开始,四走长征路完成中央红军长征全线。他作了大量实地写生和人物速写、寻访、1976年长征胜利40周年之际,以《今日长征路》为题,在解放军报上整版刊登。之后,洪炉每十年都会到遵义去一次,参加纪念活动。
    2010年6月10日晚,得知四川成都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曾经独自重走长征路的都江堰快报记者李崎造访南京,他把南京的部分长征达人召集到一起,与李会长进行书籍交流。李会长带来的《一个人的长征》、《寻找中国红》(一个人的长征续集)等书籍,让大家爱不释手。和老伴周凡历经8年,33次长途出行,连续5年重走长征路,行程20余万公里,曾在甘熙故居举办了“重走长征路”图片展,出版《向前向前向前》,古稀之年长征战胜癌症的新四军老战士王秉尧来了;提前退休,全程徒步重走长征路、写下260余篇长征随笔的扬子电视台老台长、军转老兵张文峰拿着《2006我走长征》一书来了;当时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四长”成功现又完成边关行和二走长征路共“六长”的新长征人也拿来《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当时正在外地的当年人民警察重走长征路队伍中江苏惟一代表、南京帅哥警察艾熙然和南京老红军的女儿、11次重走长征路的上海老师邓玉平只能通过电话支持,前来捧场的南京楹联家协会主席袁裕陵当场为李崎题写嵌名联一副:“李杜才情来今来古,崎岖道路亦苦亦甜”,表达南京楹联人对长征的一片心意。
    夏桂林说,出版了这本书,是希望更多的去追寻长征,去品读长征,从长征历史吸吮人生的营养,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走出精彩。(图片均由夏桂林提供)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