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朝鲜战场上的中方首席谈判代表丁国钰

发布日期:2016-06-01 17:10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丁国钰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现场(左五为丁国钰)
    丁国钰(1916-2015),金寨县南溪镇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皖西北道委机关总支书记,红27军79师共青团团委委员,74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5团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4团政治处主任,抗日军政大学第4大队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独立第2师政委,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5师、124师政委,42军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志愿军第42军政治部主任,朝鲜停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首席代表、工委书记。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一)
    1950年7月25日,42军奉命停止在黑龙江的农业生产和整训任务,开赴吉林省通化地区集结,编入东北边防军。此时,丁国钰任42军政治部主任,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42军集结完毕后,吴瑞林、周彪、丁国钰等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将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指示和东北局、东北军区首长的指示,进行了传达和讲解,让师、团级领导对42军的任务从思想上有了明确认识。通过党委扩大会议的研究、讨论,形成军党委的决定,要求强化思想意识,加强战斗组织措施,保证后勤供应,为前线作战做好思想、军事、后勤等一切准备。军党委会议结束后,军的主要领导干部分工下各师,参加各师召开的党委会议,进行指导。丁国钰前往第124师。
    丁国钰来到124师后,立即召开师党委会议,传达军党委会议精神,贯彻军党委会议要求。丁国钰从政治上、思想上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发动,提高了干部战士政治认识和思想觉悟,让他们树立起战必胜、守必固、攻必克的战斗信念。同时,丁国钰对124师的战斗组织、后勤保障、战术运用等各项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
    在各项战前准备工作结束后,10月8日,第42军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42军。10月16日,42军先头部队124师率先从辑安跨过鸭绿江入朝,向预定作战地区开进。19日至22日,42军其余部队渡江,向预定防御作战地区开进。丁国钰随42军大部队入朝参战。
    (二)
    42军作为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参加了第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42军主要在东线战场,与朝鲜人民军一起打阻击。当时,42 军的任务是阻击南朝鲜第1军团(下辖首都师)和美第10军(下辖陆战1 师)向江界地区开进,防止其威胁西线志愿军38军、39军、40军侧翼安全并妨碍西线我军寻歼冒进的美第8集团军。受命后,42军以每夜近60公里的速度强行军,奔赴黄草岭、赴战岭,抢占战略要点设置阵地。在随后13天(10 月26 日至11 月7 日)中,42军浴血奋战,打退美军王牌陆战第1师和南韩军第一王牌首都师的无数次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保证了西线对敌的围歼任务。在战斗中,42军124师英勇顽强,主力连队几乎打光,以伤亡近1400余人的代价,毙伤俘美韩军2100余人,打出了42军的威风。其中,124 师守备黄草岭和烟台峰的两个连更以刺刀见红的精神,打退美韩联军的多次大规模进攻,后被分别授予“黄草岭英雄连”和“烟台峰英维连”的光荣称号。为了加强战士们在战时的思想教育工作,丁国钰将124师两个连的典型事例在全军范围内进行宣讲,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激发了战士们勇于奋战的决心。
    1950 年11 月7 日,“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第二次战役正式开始,42军作为主力奉调西线战场。11月25日黄昏,志愿军在西线战场打响战役反击,42军与38军联合攻击南朝鲜军第7、第8师,发起德川宁远进攻战斗,次日两军攻占德川宁远地区,歼灭南朝鲜军第7、第8师大部。随后,在继续执行战役迂回任务时,42军和美军另一王牌骑兵1 师(机械化师)遭遇,42军攻击前进受阻于新仓里,两军一直大战到12 月24 日第二次战役结束。42军虽未能通过新仓里,但美骑兵1 师也遭受了重创。战役结束后,42军未完成预定任务,士气低落。丁国钰立即将彭德怀总司令对此次战役中42军表现的客观评价传达给全军将士,让战士们认识到此次作战虽未完全胜利,但也对敌人造成了有效打击。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以6个军组成左、右两个纵队,在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作战。右纵队,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38军、39军、40军、50军并加强炮兵6个团,于高浪浦里至永平地段实施多路突破。左纵队,由42军、66军并加强炮兵1个团组成,由第42军统一指挥,于永平(不含)至马坪里地段上突破,向“三八线”攻击前进。此次战役,左纵队分别痛歼南韩军第5师、第8师及美军第2师一部,并生俘美韩军重要军事头目。
    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为制止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攻势并掩护后继兵团到达,志愿军总部决定发动第四次战役,丁国钰随42军全程参加。在26天的防御作战中,42军在供应困难、兵力不足、弹药缺乏、气候寒冷的情况下,各级指战员想尽一切方法,组织一切力量,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伤亡3541人的代价抗击了敌3个师(旅)又1个营的进攻,歼敌近9000人,打消了敌人进攻的气焰,迟滞了敌人进攻的速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51年8月至1952年8月,丁国钰随42军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在防御作战中,42军昼间抗击、夜间反击,这是“体力战和心理战的结合”。丁国钰不断在全军范围内进行“心理战术”的宣传,要求战士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疲惫敌人,让敌人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在巩固阵地战斗中,42军开展了冷枪冷炮活动,要求各部队组织优秀射手、炮手,射击“联合国军”阵地上暴露的单个目标和小群目标,积小胜为大胜。1952年5月至8月,冷枪冷炮活动给敌人沉重打击,有效地限制了“联合国军”在其阵地上的活动。
    1952年6月5日,42军接替38军由平壤至安州一带海岸防务,担负川江口至重在山一段的守备任务。在完成该项任务后,42军将防御阵地移交46军,11月4日由驻地出发回国。丁国钰作为政治部主任随42军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和伊川、西海岸防御等防御战。
    (三)
    1952年10月,丁国钰调朝鲜停战谈判朝中代表团工作,任朝中代表团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谈判代表,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志愿军首席委员,经历了朝鲜停战谈判的重要过程。1953年4月26日,被美方单方面中断了6个月18天的朝鲜停战谈判重新复会。上午11时,双方各有5名代表组成代表团出席会议。朝中方面的5名代表是南日(首席代表)、丁国钰、柴成文、李相朝、金元成;对方的5名代表是哈里逊(首席代表)、勃克、克雷治、李比、崔德新。
    谈判一开始,南日大将代表朝中方面提出一项解决战俘问题的6点方案,以打破战俘问题上的僵局。5 月7日,朝中方对6点方案作了修正,成了8条建议的新方案,主张将坚持遣返的战俘在停战以后两个月内全部遣返完毕,然后在一个月内将其余的战俘送交由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瑞典及印度组成的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看管,并由战俘所属国家向战俘进行 4个月的解释,以保证他们的遣返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这个方案使双方的立场更加接近,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扬。
    然而,美方代表却提出了一个明知对方不可能接受的方案,美方主张将一切不直接遣返的朝鲜籍战俘在停战生效时就地释放,并对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和战俘所属国家的解释工作加以种种限制。他们想利用战俘问题拖延时间。
    “争取停,准备拖,是中朝两党商定的总方针。”在看到美方谈判中的态度后,中央军委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示是,停是谈判会场的事,军队“只管打,不管谈”。
    就在美方提出“就地释放”方案的同一天,即 5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敌发起夏季反击战役。在大量火炮的支援下。向美军和李承晚军8个师的正面支撑点发起猛烈的反击。这次战役发起突然,攻势凌厉,战至26日,毙、伤、俘敌4100多人,志愿军将阵地向前推进2平方公里。
    美方害怕丢失更多的地盘,准备在接受朝中方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方案。但李承晚提出异议,节外生枝。提出韩国政府的意见,必须坚持的是把中共军队从韩国赶出去。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有和平。
    为了搬开李承晚这块挡路的顽石,中朝两国军队从5月27日起发起了第二次攻击。志愿军司令部把原以打击美军为主的计划,改为以打击李承晚军为主,适当打击美军,暂不打击英军。这次反击作战,持续到6月15日,突破敌阵地正面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给李承晚军第5师、第8师以歼灭性的打击。
    6月8日,板门店谈判终于达成并签订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一年多来唯一阻碍停战谈判达成协议的战俘遣返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至此,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全部达成协议。6 月10日以后,双方参谋人员分两组重新划分军事分界线,审定停战协定文本。正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拟定6月19日离京前往开城,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但是,6月18日午夜刚过,韩国宪兵队在联合军司令部的纵容和默许下,潜入朝鲜半岛南端关押朝鲜战俘的9号集中营以及西北光州地区的3个战俘营,释放2.7万多名反对共产主义的朝鲜战俘。为了保证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加深敌人内部矛盾,彭德怀决定再对李承晚集团进行打击,此项计划获得了毛泽东的同意。
    7月13日晚9时,志愿军司令部集中5个军的强大兵力在1000余门大炮的支援下,向25公里防御正面的敌4个师展开猛烈攻击。仅用1个小时,就全线突破了敌前沿阵地。7月19日、20日两天,前沿阵地的志愿军将士与敌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一直战斗到27日,击退敌军反扑1000余次,总共毙、伤、俘敌 7.8万余人,收复土地 178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形成了对中朝方面极为有利的态势。
    金城反击战役提醒李承晚,在长达两年之久的停战谈判过程中,中朝方面已组成了庞大力量,光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向北突破是办不到的。克拉克(注:马克·韦恩·克拉克,美国远东地区总司令)向韩国高级将领说明,美国对李承晚的耐心已接近最大限度。为了表示这个意向,美国减少了对李承晚军的供应,削减乃至停止用来扩充部队装备的交货。如果李承晚继续抵制、破坏停战谈判,那么美援就没有指望了。
    随着李承晚嚣张气焰的收敛,以及金城战役的节节胜利,敌方处境更加不利,不得不向朝中方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签订停战协定已无重大障碍。
    7月24日,丁国钰与对方谈判代表再次校正了最后的军事分界线。至此,这条分界线已经先后划过三次了。第一次校正是1951年11月27日。由于以后接触线发生了变化,双方于1953年6月17日第二次校正了军事分界线,比第一次校正的分界线,朝中两国军队向前推进了140平方公里。6月17日以后,接触线又有了变化,所以又作了第三次校正,朝中两国军队又向前推进了192.6平方公里。后两次较之第一次,朝中两国军队共向前推进了332.6平方公里。
    谈判桌上最困难的是军事分界线的划分和战俘交换问题。军事分界线的划分反映了战场上的实力平衡。1953年6月,军事分界线基本划定,走向仍沿三八线附近。在最棘手的战俘问题上,我方坚持双方战俘必须全部遣返的原则,否定了美方所主张的“一对一”交换战俘的主张。但我方作出了重大妥协,即同意将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分批直接遣返,将未予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统交给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中立国遣返委员会由瑞士、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印度代表组成,印度代表为主席和执行人。关于停战后的政治解决,双方同意在停战协议签字并生效后三个月内,双方分派代表召开高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等问题。”经过反复较量,朝鲜停战协议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于板门店签署。
    7月28日15时15分,朝鲜战争军事停战委员会在板门店举行第一次会议,代表中朝方面参加“军停会”的首席委员是朝鲜人民军李相朝中将,委员是朝鲜人民军的朴一莫少将和崔龙汉少将,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丁国钰、柴成文;联合国军的首席代表是美国陆军少将勃里安,委员为泰国陆军少将开特卡契恩、英国陆军少将白斯汀、美国空军准将恩德希尔和美国海军少将门登豪。
    在这次会议上,双方商定成立由中朝方李平一上校、王健上校、崔学崇上校和联合国军弗莱斯达夫上校、毕陶夫上校、艾德瓦兹上校组成的战俘遣返委员会,并决定,从8月5日起,开始遣返战俘。
    1954年,朝鲜停战后,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的机构已随着任务的变化进行了精简,开城志愿军代表团精简后,丁国钰、柴成文两位被留下主持工作,代表中方处理各项事宜。1954年12月,丁国钰接到命令,将开城具体工作与朝鲜同志进行了交接。从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除留一名停战委员会委员和一名少校工作人员组成的联络处外,全部撤回。
    丁国钰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在朝鲜战场谈判过程中表现出色,受到了周恩来、金日成等中朝双方领导人的亲自接见。他回国后,出任驻阿富汗大使馆大使,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的外交家,先后出任过北京市委书记,驻巴基斯坦、挪威、埃及等国大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15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