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红色旅游宣传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发力

发布日期:2016-07-03 14:37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王树茂
    当前社会背景发生巨大变化,对红色旅游宣传工作提出诸多挑战。面对“十三五”时期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红色旅游宣传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发力。
    新媒体是现阶段红色旅游宣传重要的突破点。为什么说新媒体是红色旅游宣传重要的突破点呢?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需求旺了。近日,中国社科院等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客户端为民众在手机终端获取新闻信息的首选渠道。
    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从报纸、广播到电视,从BBS、电子邮件、门户网站到微博、微信,每一种新的媒介出现都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相应的信息受众。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即时传播、在场传播、多媒体传播更加普遍,改变了定时、定媒体、定口径的传播模式,使得信息传播不能再按照传统模式按部就班、层级传递。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红色旅游宣传如果还抱着原有的工作思路,采用原有的宣传模式和手段,肯定是要落伍的。
    第二,机会来了。信息革命为红色旅游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或者说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当前,红色旅游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据今年1-5月份纳入全国红色旅游信息报送系统的百个经典景区的数据统计,共有59个景区游客接待人次出现下降趋势,从区域分布上看,湖南10个,河北、江苏各7个,江西、广东、四川各6个;其中5A景区有6个,4A级旅游景区有30个。分析原因,除红色旅游供给侧改革滞后、旅游服务跟不上以外,宣传力度弱是其主因。现阶段。解决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弱的问题要靠信息化进一步的驱动,因为信息化发展会产生倒逼效应,信息化会成为化解各种矛盾的金钥匙,也会成为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驱动力。为什么?因为机会来了,需求强烈了,所以这个时候新媒体所带来的影响就容易被很多单位、很多人所接受。
    第三,条件有了。红色旅游现在完全有希望在“互联网+”时代实现创新发展,一般国家不具备这样好的条件。中国网民将近7亿,我们随便做一个APP应用,很快就能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应用。除此之外,将来的信息也许会通过网络宣传这样的手段,大大提升广大民众的红色旅游认知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塑造红色旅游主流价值观,意味着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舆论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符合传播规律、受众偏好的话语方式,有效植入新媒体环境中,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以碎片化的信息实现对受众的包裹和浸润。在新媒体宣传红色旅游,要善于对主流价值观进行“再编码”,必须以民众愿意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包括符合民众对信息包装、传播形式的审美要求,探索和完善新的主流价值观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随新媒体而来的宣传红色旅游,一方面给主流价值观建设带来了挑战和干扰,另一方面如若把握和运用得当,便是红色旅游宣传借助新媒体实现质量和效果提升的重要机遇。
    第四,大势成了。通过信息化,通过“互联网+”,加速红色旅游宣传的大的形势、趋势,基本上已经形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胜利80周年,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与中央党史研究室、人民日报共同主办的“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评选活动已于6月21日启动。此次评选共设置了60个候选项(均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人民日报客户端是此次评选活动的官方投票渠道。6月21日至7月5日,公众可用手机登录,下载人民日报客户端参与投票。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将根据网友投票数和专家评议结果,综合评选出20个“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并将集中在人民日报展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是红色旅游宣传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对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评选活动吸引了广大网民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28日中午12时,网民投票数已超1.8亿,其中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景区已近4000万票。实践证明,红色旅游+互联网能够进一步释放宣传效果、教育功能、社会影响、促进消费、产业关联等综合效益。
    此外,红色旅游宣传还要注意在形式、话语方式上“接地气”“暖人心”。接地气才能有底气,一方面,红色旅游宣传要始终站在游客立场上,以游客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充分展示和诠释“红色故事”。另一方面,话语方式“接地气”要讲究“分众化”。宣传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多样化的群体呼唤多样化的宣传话语方式。红色旅游宣传要敢于直面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和诉求,善于把握不同对象的思想动态、行为特点、利益所在和信息接收习惯,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渠道、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既加强面的广泛覆盖、线的分类渗透,又注意把工作做到每个点上,“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分众化的话语方式回应多样化的群众诉求。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