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

发布日期:2016-08-11 10:58    来源:中红网    作者: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开头语】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以此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长征,是英勇伟大的!长征,是神圣无比的!长征,是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无论怎样宣传,怎样纪念,都不为过!这里,我想说的一点是,在我们大张旗鼓、浓墨重彩地宣传、纪念参加长征队伍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留在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艰苦奋战、殊死搏斗的红军队伍。比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这支队伍,1933年1月在湖北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正式组建,1933年10月在我们安徽金寨重建,1934年11月在安徽岳西再建。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坚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骨干力量,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二十八军英勇顽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使得党在鄂豫皖地区点燃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红军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大别山上始终高高飘扬,使得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和整体红军的战略行动得到有力的配合!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年轻、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能打胜仗的红军队伍,以致后来成为我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支撑。
    红二十八军,虽未长征,却不亚于长征!
    有鉴于此,笔者在广泛搜集、整理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于金寨的一支长征队伍)、红二十五军(直接诞生于金寨的一支长征一支长征队伍)的长征历史和感人故事的同时,又搜集、整理了几篇有关红二十八军的光荣历史和感人故事。现予以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纪念。
    第九篇 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的红色故事
    一、国民党要“学习刘名榜,坚持二十年”
    看了这个标题,如果您以为这是一句“革命口号”,那就错了。这是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大别山“反共总司令”汪宪的一句狂妄叫嚣:“学习刘名榜,坚持二十年。”于是可能又有人以为,这个国民党匪徒说到的“学习榜样”,会是他的一个什么同类,这又错了。其实,这位刘名榜,是从红军时期就在大别山坚持斗争,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都未离开过这里的一位著名的(中心)县委书记、游击队长。
    (一)
    刘名榜,1902生,河南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很早就任光山县的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离开了鄂豫皖根据地,国民党调集数十万大军“进剿”根据地,蒋介石严令其总指挥梁冠英要将鄂豫皖的红军“完全扑灭,永绝后患,彻底肃清,以竞全功”。国民党部队及地主民团、还乡团在鄂豫皖边界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搜山倒林、移民并村、强化保甲制,实行“五家连坐”等办法,叫嚣“车尽塘中水,挖尽共产根”。鄂豫皖苏区进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1935年7月,刘名榜被任命为中共经扶县(今新县)县委书记。他领导新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行反“清剿”斗争,为红军筹集给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共鄂东北道委书记王福明因病被俘,被光山县反动民团团总黄善安活埋。黄善安杀人如麻,对红军伤病员剖腹挖心、无恶不作。一天傍晚,刘名榜得知黄善安独自在外过夜,立即率便衣队包围了他的住处,处决了黄善安,打击了敌人的猖狂气焰。为深入发动群众,刘名榜采取“敌上山,我下山”的斗争方法,将便衣队化整为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并调查保、甲长的活动,摸清敌人动向,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不久,他率领便衣队又消灭了夏家寨反动民团。为红二十八军筹积了大批给养,输送大批青年参加了红军。后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到达鄂东北,表扬他对敌斗争的方法。不久,他就担任了中共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书记,领导鄂豫边区的革命斗争。三年游击战争中,刘名榜领导鄂豫边区的广大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证了大别山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持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同年9月,刘名榜率中心县委机关和便衣队到达七里坪待命整编。同时,他正确执行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致函国民党经扶县长胡光禄:“值此日寇犯我河山,民族危亡之际,若同室操戈,豆箕相煎,实乃中华民族千古罪人。要以民族利益为重,放弃前怨。”胡光禄在民族利益前面也回信刘名榜,对我前往改编的便衣队已通知沿途各保迎送贵军,安排食宿。1938年1月,新四军成立,3月,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地方党组织领导人郑位三、田东、何耀榜、刘名榜、罗厚福等人组成了四支队后方留守处,刘名榜任留守处副主任。留守处的任务是:为四支队提供兵员、物力、财力和收容伤病员。刘名榜到达郭家河、白马山、卡房一带开展工作,恢复了党的组织,重建了中共经扶县委。为支援四支队前方作战,恢复群众生产,刘名榜与国民党县政府协商,在卡房古店成立了联合办事处,动员群众回乡生产,重建家园。之后,在整个八年抗战时期,刘名榜一直没有离开过鄂豫皖根据地,使我党在这里始终保持着一支武装力量。特别是到了解放战争初期,他和他的游击队,再次处于一个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
    (二)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拉开了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序幕。对这支革命武装也极为关心。1947年8月29日,在八里畈乡宋畈我野指驻地,邓小平亲自接见了野战军民运部长稂明德同志,对他说:“你已经知道了,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要在这里安家落户,下决心不走了。经扶那个地方有个游击队,现在还没有接上头。游击队的负责人叫刘名榜,他有多少人,多少枪都不知道。现在你去找,你去经扶,公开身份是县长,实际是县委书记兼县长。到新集后,赶快出安民布告,建立民主县政府,开展地方工作。”稂明德接受任务以后,于9月3日上午带警卫团的一个排,半个通讯班和野政文工团近百人到了新集。下午,即往泗店、郭家河一带寻找中心县委书记刘名榜同志。
    其实,早在刘邓大军到大别山之前,党中央、毛主席即派郑植惠前来大别山,向中心县委传达了“我军主力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即要挥兵南下,大别山一定要坚持”的指示,这一指示对我中心县委及其新集人民来说,犹如“大旱而遇甘霖”。人们翘首以待,坚持着、盼望着大军早日到来。8月间,人们纷纷传说解放军过黄河的消息,国民党报纸也登载了“刘伯承败走淮南,企图窥视武汉”之类的新闻。许多迹象表明:我们的主力打回来了!中心县委立即发出通知:积极准备迎接大军。所以,当刘邓大军与刘名榜的县委和游击队会合以后,不难想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三)
    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在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任一个县的领导达20年之久,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于是,在50年代中期,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严寄洲,以刘名榜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拍成电影《五更寒》。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五更寒》电影正式上映,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称他是“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
    二、共产党“一定要找到刘名榜”
    1947年8月27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主力通过陇海路、涉越黄泛区、激战汝河、强渡淮河,终于抵达大别山区。在大军南下前,邓小平了解到,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主力突围时,曾留下一部分武装坚持大别山斗争。在这些武装中,以刘名榜领导的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现鄂豫皖边界的大别山区)和游击队的影响最大。
    来到大别山后,邓小平曾说:“经扶这一带有个中心县委和游击队,负责人叫刘名榜,他有多少人,多少枪,我们都不太清楚。现在,我们要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困难很多,而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所以,必须尽快找到他们。”
    去年11月28日,本报特派采访组来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原经扶县),当地从事党史研究20多年的晏慎钧老人与一些亲历者向我们讲述了刘邓大军寻找“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的故事。
    (一)刘名榜是“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
    刘名榜是经扶县郭家柯乡莲花村人,1902年出生,192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鄂豫暴动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长期坚持大别山斗争,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大别山的儿子”。
    中原突围前,刘名榜奉命担任中共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书记。当时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曾风趣地对刘名榜说:“刘名榜,你要是‘革命到底’了,我回来给你树纪念碑!”
    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刘名榜带领中心县委和游击队一直在经扶、罗山、黄安、麻城等地坚持斗争。在敌人的残酷的“围剿”中,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一连数月被敌人围困在深山密林中。敌人还把刘名榜的母亲和妻子带到山上喊话,要挟刘名榜屈服,而刘名榜却鼓励同志们:“无论斗争多残酷,生活多艰辛,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让大别山革命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下!”在他的率领下,游击队多次主动出击敌人,惩办了一批极为反动的保长、叛徒,打击乡保武装,在大别山造成很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刘名榜曾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等职务,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他为原型,将他在大别山战斗的事迹拍成电影《五更寒》。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刘名榜,称他是“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红旗”。
    (二)邓小平指示“一定要找到刘名榜”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来到大别山,由于人地两生,情况不熟,困难甚多。因此,邓小平指示进入大别山的各个纵队的首长,一定要想办法分别与活动在各地的游击队取得联系。他还专门指示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打下经扶县城后,要派人设法寻找在经扶一带坚持斗争的由刘名榜领导的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和游击队。
    8月28日,第六纵队解放了经扶县城新集。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第六纵队一到经扶县,便立即派人四处寻找刘名榜。
    8月29日,邓小平亲自接见了民运部长穰明德。邓小平对穰明德说:“你已经知道了,我们要把经扶县作为第一个立足点,要在这里安家落户,下决心不走了。经扶那个地方有个游击队,现在还没有接上头。游击队的负责人叫刘名榜,他有多少人、多少枪都不知道。现在要你去找,你去经扶,公开身份是县长,实际是县委书记兼县长。到新集后,赶快出安民布告,建立民主县政府,开展地方工作。”
    穰明德接受任务以后,第二天上午就带了警卫团的一个排、半个通讯班和野政文工团近百人到了新集。此时,刘名榜也得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的消息,也正在设法寻找主力部队。
    刘名榜曾两次派经光山县委书记、游击队长邱进敏等人下山寻找、迎接刘邓大军。9月1日,邱进敏等人在经扶县陡山河刚店村找到了刘邓大军,第六纵队政委杜义德、司令员王近山在新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随后,邱进敏等人返回了游击队驻地。刘名榜得知先头部队的消息后,立即带着游击队员连夜下山与刘邓大军接头。不料,在陈店王岗遭遇敌保安团,虽经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迫退回。其后又听说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湖北黄安的火莲畈。
    9月2日傍晚,刘名榜及所率的游击队员,在火莲畈附近的黄石冲,和六纵十七旅旅长李德生胜利会合。
    李德生对刘名榜坚持大别山的英勇事迹早有所闻,见面之后,更是喜不自禁,再加上他们都是出生在新县的革命战友,虽是首次相遇,却一见如故。至此,罗礼经光中心县委以及所属的99名游击队员,终于与刘邓大军胜利会师了。
    (三)邓小平在光山县亲自接见刘名榜
    9月10日,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光山县南向店附近的西杨岗接见了刘名榜、邱进敏等99名游击队战士。邓小平接见刘名榜的地方就是他祖父家。
    刘伯承看着大家面黄肌瘦的脸色,亲切地说:“你们能坚持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啊!快去洗洗澡、理理发,再好好休息两天,一切都给你们安排好了。”
    邓小平亲切地握着刘名榜的手说:“老刘啊,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不容易啊!”刘名榜把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情况向刘邓作了汇报。
    “对,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邓小平既高兴又严肃地说:“坚持游击战争要靠群众的支持,靠枪杆子。现在,我们要重建根据地,同样要靠群众的支持,靠枪杆子。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发动群众,支持主力部队,重建大别山根据地!”随后,邓小平还特意让人杀了一头猪来招待游击队员。
    吃完饭后,野战军司令部要游击队为部队保存一批重要物资。这批物资是:100多匹骡马、10多匹骡子驮的银元、5匹骡子驮的烟土,还有一大批中州票、冀南票及一门大炮、弹药等。当时,随大军南下的彭晓林任经扶县政府财政科长,记下了这批物资的具体数目。随后,穰明德被正式批准任经扶县委书记,刘名榜任县长。
    从光山县南向店回来后,刘名榜和邱进敏他们花了七八天时间,才把这批物资埋藏好。9月底,敌人对大别山实行重点“围剿”时,到处查找这批物资。尽管敌人用尽各种方法,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线索。解放军主力转回后,经扶县委、县政府将这批物资完璧归赵。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