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西岭雪山 红军曾浴血奋战

发布日期:2016-08-18 14:37    来源: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作者:李崎
 


    “那年红军来横山,大雪封山少吃穿,打草鞋来送炒面,军民携手渡难关。”这是记录红军在西岭雪山下横山岗浴血奋战历史的“西岭山歌”。在邛崃、大邑、名山、芦山,红军曾在雪山与丛林中一次次与敌人英勇作战。
    最近五年来,大邑县西陵雪山阴阳界、横山岗更引起了红色文化爱好者、红军后代们的一直关注。
    大邑分会 首次寻访横山岗红军战斗旧址
    2011年11月27日,刚成立不久的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大邑分会会员,在朱瑞平分会长的带领下,组成五辆车组队向西岭镇双河场进发,首次寻访革命老区横山岗等红军战迹旧址。在双河场至横山岗沿途,由西岭知名人士张道深老师讲解,队员们更深入了解红军尖山子、邱河坝等战事概况。
    在飞水村一乱草丛生处,队员们全体下车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伫立墓前,低首向无名红军烈士墓默哀悼念。“横山埋忠骨,碧水鉴英魂”。张老师满含深情述说这块墓碑来历和其背后的悲情故事。1935年底尖山子夜战中牺牲三名红军。当地百姓将遗体抬到邱河坝牟任氏家,牟任氏家人拿出祖父祖母备用后事的棺材来装殓红军遗骸,由邱丰廷等安葬于邱朝先屋侧并为之守候多年。1964年,横山小学师生们在坟前立了一块简易木质墓碑,铭刻“红军烈士之墓”。1992年,为缅怀先烈遗志,不忘英勇牺牲的老革命红军前辈,双河中小学集体捐资,用水泥重铸起一米高的红军烈士墓碑。每逢清明时节,附近的群众和师生们都自发成群结队地来此祭奠,缅怀英烈精神。
    在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程中,队员们还拜访当地一位红军事迹见证人——飞水村居民、九十三岁的彭光英老太太。彭老太说,当年红军战士们曾借宿在她屋里,为她家挑水劈柴,保护她家不受匪患之灾。七十五年前,那时候的彭老太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每天都为红军战士们烧饭、缝补浆洗,有空还听战士们讲红军为啥子要替穷人翻身求解放等革命道理。红军北上抗日撤走时还执意要给她家食宿费用,说这是咱们穷人队伍规定的红军纪律,战士们必须严格遵守……大邑分会寻访队员们感动不已,杨刚祥秘书长代表分会及全体寻访队员送上慰问金,向老人表达由衷敬意。
    午后,分会寻访团返回西岭镇。在红军精神感召下,不顾路途疲劳和饥饿,就地于镇政府会议室即兴座谈讨论。时任大邑分会副会长、县政协常委、军地电器城总经理丁德洪先生表示,此次红色之旅生发感慨很多,看到红军孤坟那么凄凉沉寂不由得悲从心中来。为挖掘并利用好大邑县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资源,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将向大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抓住当前大好时机,将飞水村改名为“红军村”,以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为龙头带动乡民们致富。
    那一次,大邑分会表示,将不负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尽全力打好红色老区这张牌,把革命老区特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结合实际从文化事业建设的宏大视野出发,做大邑红色文化继承传扬者,形成一三产业互动,为促进大邑经济建设贡献分会应有的热能。
    花水湾第一村 召开红军在大邑座谈会
    为缅怀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演绎的不朽的传奇篇章,2016年5月19日,四川省旅游协会、中共成都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在大邑花水湾温泉第一村举行“红军在大邑”历史座谈会。当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有关军政领导、专家学者和红军后代代表300多人相聚在西岭雪山下的花水湾温泉第一村。徐向前元帅儿子徐小岩中将发来贺信,并向长眠于大邑境内的400名烈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座谈会上,代表们参加了观看红军战斗历史纪录片、听讲红军传统故事、参观红军作战遗址,凭吊红军烈士墓等一系例纪念活动。
    军人出身的李竹燕曾经在战区机关工作,有着深深的红军情结,他放弃大都市繁华生活,来到这块红色土地,建立了花水湾温泉第一村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举办这次“红军在大邑”纪念活动,花水湾温泉第一村董事长李竹燕出资100多万元用于座谈会展览、代表食宿、交通等开支。
    在花水湾温泉第一村,看到当身穿红军服装的一群群男女战士时,与会代表恍若置身于艰苦卓绝的漫漫长征途中。 “横断山,路漫漫”,“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雪皑皑,野茫茫”等雄浑壮伟的歌声回荡在第一村上空。许多代表被这动人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有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彭满山将军激动地说,我们就是要通过忆红军事、唱红军歌、讲红军情、颂红军精神,来激励我们做好本职工作,在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奋勇前进”。
    四川省原副省长王恒丰,原成都军区彭满山将军,黎明将军等老领导作了精彩演讲。红军后代余昂、谭林、天文等及车耀先烈士家属;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等在座谈会上发言。
    两个月后,花水湾温泉第一村再次邀请成都红军后代50余人前往横山岗、尖山子,寻访父辈足迹,重温红色历史。李竹燕董事长对大家说,花水湾温泉第一村正在四川省、市党史办等部门配合下,逐步增补“红军战斗在大邑”史料,建立省、市级重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建川博物馆、悦来车耀先故居、西岭横山岗、花水湾第一村旅游点为基础,打造成首批大邑一条线路“革命传统教育旅游接待单位”。
    党史研究 西岭雪山曾是红军浴血地
    西岭雪山横山岗是中国道教起源秘径,成都平原通向藏区的茶马秘径,也是国宝熊猫发现秘径。1935—1936年初,红军进驻大邑县境内,在大邑的尖子山、九顶山、唐王坝、西岭镇、横山岗等地都留下了红军战斗的足迹,400余名红军战士长眠在此。
    早在2010年10月19日-20日,大邑县党研室崔海全一行到临近的雅安市芦山县考察红四方面军在芦山县活动的情况。芦山县委党研室、县志办、县档案馆、县文博馆等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在芦山活动的史实图片和文献资料。他们配合考察团对红四方面军南下实施《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计划》中攻占大川直逼大邑双河场,并在大邑境内建党建政的人和事通过翻阅档案、走访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核查。
    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南下,在芦山县建立了中共四川省委和省苏维埃,下辖天全、芦山、宝兴、雅安、太平、荥经、名山7个县委员会和20个区委,并层层建立了乡、村苏维埃,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分田地运动等革命斗争。其中太平县委和县苏维埃在大邑县与大川交界处建立了横山岗村苏维埃(隶属当时大川乡苏维埃),后来,大邑县因此被认定为革命老区县。
    1935年,国民党在大邑县王场外修建了四个碉堡,八角庙为东碉,牛市坝为南碉,王祠堂为西碉,湖广庙为北碉。碉堡二楼一底,青砖修建,四周留有枪眼,碉顶周围砌的围墙垛,可瞭望来人,可甩手榴弹。碉内可容三四十人,此外,在邛大公路要道的红庙、飞羊铺、张店子、八店铺等处也建了泥碉。这些碉堡现在拆的拆,垮的垮,已荡然无存。
    横山岗处于西岭雪山怀抱中,当市民前往西岭雪山茶坪村旅游时,途经西岭镇至大飞水时,左边一条顺山公路延伸不远的地方,就是横山岗下的横山村了。横山岗是大邑、芦山的分界线,又是当时成都、雅安、阿坝三地通商往来的重要关隘和战略要地。
  “红军打横山岗时是1935年冬天,我当时有十多岁了,我家住横山岗下的邱河坝,红军来时在我们那里驻扎了十多天,他们穿得很烂,每人都穿个羊皮褂子,赤足走路,不住人家户里。每人背上都背有一两双草鞋,问他们为啥不穿?他们说要打仗时才穿。”这是1981年当地人邱升庭的口述材料。
    据《大邑县志》记载,1935年,敌人为了阻击红军,在大邑王泗场外修建了四个碉堡,八角庙为东碉,牛市坝为南碉,王祠堂为西碉,湖广庙为北碉。碉堡二楼一底,青砖修建,四周留有枪眼,碉顶周围砌的围墙垛,可瞭望来人,可甩手榴弹。此外,在邛大公路要道的红庙、飞羊铺、张店子、八店铺等处也建了泥碉。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夹金山,向宝兴、天全、芦山、大邑发起攻击。徐向前部进军大邑县与芦山县交界处的横山岗,以打通到成都的重要通道。11月10日,红军分三路进攻大邑双河场,第一路直上横山岗,第二路穿唐王坝椒子坪,第三路过花架子。红军前锋直逼双河场,被敌军阻击。
    1935年12月8日,敌军向红军驻地发起进攻,红军在大雪封山的不利条件下,从邱河坝撤回横山岗、花架子、唐王坝一带,战斗中击落敌军的战斗机一架,从九顶山上截住了敌人的后援。
    在横山岗,红军帮助群众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将横山岗改名为“红山岗”,并且到处张贴标语“打倒土豪劣绅”“打富济贫”,组织群众开展抗丁、分粮等斗争。红军在横山岗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红军针药救婴儿”、“红军班长赠宝刀”、“徐向前来到横山岗”等感人故事。
    如今,在西岭雪山尖子山一带和横山岗上,当年红军作战的不少战壕仍依稀可辨, 红军浴血奋战的横山岗红军战场遗址,1995年已被命名为大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邑解放 土匪头目被镇压
    过去,大邑县有个臭名昭著的土匪头目汪子华。此人幼时读过私墪六年,小学一年。民国1910年毕业于邛崃巡警教练所,次年在邛崃警察局任职。清王朝覆灭后,潜回故土出江乡。1916年投川军刘成勋部队,历任哨官、连长、等职。刘成勋在军阀混战中被24军击溃,汪子华弃军回乡。
    1935年红军南下来到庐山、邛崃、大邑一带,途经与西岭雪山的橫山岗时,汪子化纠集八个乡的地方武装,成立“民团指挥部”,自任总指挥。出江乡和双河乡的乡长杨殿荣与杨廷显任副总指挥阻击红军。
    原来,这支红军是徐向前、王树声的部队。橫山岗一战,打得十分惨烈,敌我双方伤亡很大,真是血流成河,尸体滿山。因寡不敌众,红军战士在百姓的掩护下,被迫仍然退回西康。
    大邑解放后,汪子华等土匪头目被人民政府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
    在汪子华的背后还跪着七八个不知名的土匪小头目,他们皆是面色苍白、头发散乱,衣衫不整,个个皆是失魂落魄,既可惗又可悲。这些人,正是当年在橫山岗打过红军的的大小土匪头目。
 
本站编辑:姚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