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张澜与朱德的师生情

发布日期:2017-02-24 12:22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吕光光
朱德与恩师张澜在中南海
    1905年,张澜先生任四川顺庆府(今南充市)官立中学堂监督(校长)时,锐意整顿校务,一洗保守、萎靡、颓废的学风,主张既然办“洋”学堂,就得开新风尚,从而将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进了该校,致使学风大变,名噪川北。自幼追求进步的朱德,于同年秋季,慕名来校求学。
    那时,朱德年方19岁,正是求知欲旺盛的年华。张澜与朱德长达几十年的师生情谊,便由此展开了。
    开办“洋”学堂
    张澜要办“洋”学堂,就要从实质上洋化,以促进封建社会的开化。
    张澜亲自讲授“格致”课(包含生物、物理)时,将留日时所学得的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他从日本带回的标本、挂图、仪器、资料等,能近取譬,详为阐述,引起了包括朱德在内的学生们专心致志学习的兴趣。
    张澜经常对学生宣讲:
    人生在世,作人作事。作事难,作人尤难。学生求学,旨在学好作人作事的本领。要作好事,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就要安心向学,勤奋不懈,以便经世致用。要作好人,成为仁人志士,就要正心修身,行端表正,以便担负天将降的大任。这两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为使学生具备作人的基本功夫,他将教“修身”课的守旧派的教师换掉,自己不嫌校务和课程的繁重,兼授“修身”课,课程内容也改为与爱国爱民、勤政亲民的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和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有关的知识。由于张澜循循善诱,缓缓熏陶,既教书,又教人,使朱德的品德和学业,都大为精进。
    注重“因材施教”
    张澜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子,经常同学生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当时学校虽不兴家访,可他对学生们的家庭情况,了然于心,这就有利于他对学生们“因材施教”。
    张澜知道朱德家境清贫,对他勉励有加。他尤其喜欢的是朱德爱好体育课,每当课余朱德奔驰于篮球场上时,他便鼓励在场外围观的学生向朱德同学看齐,到球场上加强锻炼。他给朱德讲述东晋大将军陶侃朝夕运砖以习劳励志的故事,要朱德立志洗雪“东亚病夫”的耻辱。
    当时清廷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日亟。张澜经常给学生讲解国际国内形势,严肃地提醒学生们:“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管,就是牺牲身家性命,去救国家!”
    张澜的谆谆教诲,像阳光一样沐浴着朱德,他吸收着,追求着,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朱德在顺庆府中学堂求学的时间虽仅一年,而张澜的言传身教,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曾长期认为张澜是同盟会的秘密会员,也就是说他将张澜长期当作清末从事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党人了。张澜固然在组织上不曾加入同盟会,可他的思想意识和活动,早已革命化了。
    1906年暑假,已经受到民主思想启蒙教育的朱德,为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之道,随即去成都投考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不久又远走昆明,进了云南讲武堂。
    虽然同张澜天各一方,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朱德对张澜的怀念,有如“月落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拳拳的问候
    朱德当了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后,凡是有机会向张澜致意之时,他总是要托人代致拳拳的问候。
    抗战军兴,四川的军政首脑刘湘将军于1937年10月赴南京出席国防最高会议时,朱德也出席该会。他在会后到刘湘下榻处拜访,请托刘湘向张澜问好。
    1938年春,在山西前线抗日的邓锡侯将军,返回四川任川康绥靖主任,前去八路军总部辞行时,朱德请托邓锡侯带信慰问张澜。
    自从朱德由山西前线回到延安主持抗日军机以后,由于延安与重庆的往来增多,而董必武、林伯渠两老每去重庆,总要捎来他对张澜的问候。
    特别是1944年9月林伯渠由延安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朱德请林伯渠代致张澜一信,信中写到:“你的事业,我坚决支持。”因为张澜已是国民党统治区致力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了。与此同时,朱德请林伯渠将延安生产运动中出产的一床蓝色方格呢毯转送给张澜。
    1945年8月30日下午,毛泽东飞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第三天,亲自去张澜寄居的“特园”拜访,首先转告张澜:“你的学生朱德向你致以亲切的问候!”而且赞扬张澜:“曾经教育过朱总司令这样抗日报国的当代英雄!”
    张澜同朱德再次见面的时间是1949年6月14日下午,地点在当时的北平前门火车站。张澜同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劫持,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后,应中共中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电邀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当朱德见到阔别44年的张澜时,立即举手敬礼,表示崇高的敬意。
    过了几天,朱德设宴招待张澜,并邀请张澜的另一位学生罗瑞卿作陪。席间,朱德详细叩询了张澜的健康情况,说他将派遣他的保健医生傅连评同志给老师彻底地检查身体,并负责老师的保健任务。他又指着罗瑞卿对张澜说:“老师,瑞卿可是一位好同志呀!难得的是他早年也受到你的教育,你对他的影响很深,勉励很大!”罗瑞卿连连点头,极为称道张澜对他的教育。宴后,朱德、罗瑞卿又陪同张澜泛舟中南海,畅游畅叙,尽欢而散。
    一曲师生弦歌
    周恩来安排张澜去颐和园听鹂馆侧近休养,从此,这个地方成为张澜在北京的休养处所,朱德也多次前往该处看望张澜。
    后来,每当朱德外出视察回京,总是要去看望张澜,将他视察时所见的新气象、新问题,与张澜相谈。所谈的新气象,大都是祖国经济建设后的新貌等等。所谈的新问题,不外是干部执行政策时出现的偏差,铺张浪费的现象,强迫命令的作风,等等。
    每当张澜因病住进北京医院时,朱德总是第一个去探视他的病情。这时多为叙旧:在病情较轻时,朱德多叙述求学时的敬业乐群,军旅中的赏心乐事,以博得张澜捋髯一笑;在病情较重时,朱德则叙述扶病长征、抱病抗日的同志们与疾病作斗争的事例,以鼓舞张澜精神一振。
    张澜在1951年4月2日度过80岁生日时,远在南方休养的朱德,于3月27日驰函祝寿。函云:“张副主席:兹值你八秩大寿之辰,我以欣慰的心情,庆祝你的健康长寿。适在休养,未能面祝,特致贺忱。”
    1955年2月9日张澜病逝,治丧委员会主任由朱德担任。朱德对张澜做到了“生侍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自始至终,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高礼仪。(作者吕光光系张澜生前秘书)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