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缅怀诗书双绝革命家李一氓之诗词联话

发布日期:2017-03-16 14:22    来源: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姚老庚
    题记:《人民日报》(1991.06.02第5版)载宋任穷;耿飚;姬鹏飞联名著文:“一氓同志的彻底革命精神,最后集中地体现在他如何对待自己生后而留下的感人肺腑的遗言之中:“我的后事从简。只称一个老共产党人,不要任何其他称谓。不开告别会和追悼会。火化后我的骨灰撒在淮阴平原的大地上。”李一氓同志的彻底唯物主义的宽广胸怀、共产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一个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将作为我们党和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而永存。”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彭县。在上海求学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投笔从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并任秘书长。皖南事变后,他历经艰险于1941年夏辗转回到苏北新四军军部。1942年2月,经中共华中局决定任淮海区行政公署主任兼淮海区党委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十二次、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曾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1958年4月到1963年9月任驻缅甸大使。1962年后,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李一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一位学者、诗人、书法家、收藏家和文物鉴赏家。像一氓同志这样,既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阅历丰富、博古通今的学者,这在我们党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知识分子。熏染南昌硝烟,丈量长征艰险,他留下一串革命者的红色足迹。左翼文坛,携声挟雷,他挥洒笔中豪气,肩担文章道义。文武之道,张弛自如,儒将之风,扑面而至。李一氓在大渡河畔得讯我军已过泸定桥,喜不自胜赋诗:“十七人飞水上蛟,一江烽火两山烧。输他大渡称天堑,又见红军过铁桥。”
    在长征路上,一氓同志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先后任特种营教导员、总政宣传部宣传科长。瑞金时的红军大学等四所红军学校在长征中曾改称干部团,团长陈赓,政治委员宋任穷;李一氓同志与徐特立、董必武、冯雪峰等同志一起,担任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政治教员。1932年李一氓同志奉命去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任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长。同时兼任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编辑工作,先后为该刊撰写了38篇社论。在几次反“围剿”中,历尽千辛万苦,为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出了优异成绩。他于1962年重访瑞金后写的一首五律诗《叶坪老樟树》,抒发了他对当年斗争生活的缅怀:“屋后百年樟,盘虬散木香。随枝系战马,纵笔听寒。别久如亲故,感怀益劲苍。重来绵水老,难以纪流光。”
    李一氓还经常亲自动手给边区政府机关报《新华日报》华中版撰写文章。在华中文协主办的《江淮文化》 上,发表了《论文化》一文,作为代发刊词。1946年3月18日,在刘老庄82烈士牺牲4周年之际,李一氓亲笔为抗击日寇、英勇殉国的忠魂撰写了挽联:“由陕西,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入路;从拂晓,达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该挽联,一直作为刘老庄82烈士墓园的门联,并且永远镌刻在苏北抗战史册上。从拂晓到黄昏,敌人发动了5次冲锋,但在82位勇士面前,除留下200多具死尸,带走300个伤员外,未能前进寸步。恼羞成怒的日寇集中了上百门山炮、迫击炮,向我四连阵地整整轰击了5个多小时。四连勇士在弹尽粮绝,敌人炮火不停轰击的情况下,上好刺刀,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经过一场激烈的白刃战,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四连勇士全部壮烈殉国。但日寇妄图合围我淮海区党政机关的阴谋,遭到了彻底的失败。82烈士气壮山河的气概,激励了解放区的抗日军民。朱德总司令在《论解放区战场》中,称赞82烈士是人民军队“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代军长说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高大雄伟的烈士纪念塔,正面是李一氓亲笔书写的“淮阴八十二烈士墓”,左侧是三师师长黄克诚的题词:“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右侧是副师长张爱萍的题词:“八十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众,美名万古传。”
    1946年4月23日,边区政府在城南公园内召开了纪念叶挺、邓发、秦邦宪、王若飞不幸遇难的万人集会。李一氓即席发表了悼念演说。其中有挽联云:“替国家争生存,取义成仁,天地风云应保佑;为民族殉死难,报躯殒命,山川草木尽含哀”。别具风格,真可谓大家手笔。
    李一氓在淮海区工作期间还留下了不少诗文。他曾先后为英勇牺牲的部属刘之武、朱启勋、陈维毅等人撰写了情真意切的挽联、悼诗。1942年,他在《新知识》杂志发表了诗作《七•七感怀》:“触目四郊多故垒,半年游击出张圩。琴书冷落诗人老,慷慨平生付马蹄。七月战云仍黯黯,六塘堤柳自青青。新亭风景无须泣,泗上蜂屯子弟兵。北渡三年多战迹,南征残腊有冤魂。徐扬淮海无余子,青史难湮新四军”。一方面反映了敌后斗争的艰难性,记录了不断转移、颠波的战斗生活;另一方面以诗言志。作者扬鞭催马,驰骋疆场,投身抗战的慷慨激情奋发。浩然大气,跌宕磅礴,充分彰显了新四军的光辉历史,也体现了诗人对新四军的一种特别情怀。字里行间,不仅抗敌豪气跃然纸上,而且饱含了他对淮阴大地的深切感情。
    1945年冬,泗阳县长夏如爱请李一氓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将士撰写碑文。其为墓地命名为“爱园”,并用骈体撰写了《泗沭抗日烈士公墓碑志》。其结句“为鬼也雄,其魂也忠,其志也烈,而其事也可哀已。盖反攻如早,胜利已获,今日动荡之敌后,岂非和平之乡村,今日殉国之烈士,岂非建设之干部耶!”叹息扼碗之情如诉如泣,使人读后倍增感慨。
    李一氓 是诗人,也是出版家,虽戎马一生,却留下了不少诗文。1945年春暖花开季节,李一氓同志观看了淮海区的文艺演出后,挥笔写下了《观会演》 一诗:“桃红柳绿莱花黄,田畴农村百样忙。软童樵叟相和唱,陌上田姑漂淡装”。记述了根据地内群众文艺活动的盛况。
    1945年7月,盐阜、淮海两区合并为苏北行政区,李一氓被任命为主任委员。随后他重过爱园,感慨抗日战争胜利在即,抗日将士长眠地下,触景生情,遂赋诗《爱园》:“柳堤浓绿一春过,爱字题名意若何?漫草壮词留石壁,还从淮水逐胡戈。万花种就江山阔,志士生成肝胆多。风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与国销磨”。八年抗战,一朝胜利,其中弹雨枪林、南北奔逐、生死未卜齐涌心头。从这脍炙人口的佳构中,可以窥见李一氓当时的胸怀和抱负。
    在淮阴故地重访中,李一氓还游览了城南公园、若飞桥,为当年结识过的裱画师傅李学金挥毫写下了《忆淮阴》诗:“淮海梦回三十年,清河炮火地连天。飞身雉堞峭烟里,放眼风城春色边。沐泗淮涟皆新貌,油粮稻麦赛江南。相逢重到原非客,水调高吟醉爱园”。其诗作于1979年国庆节。当时李一氓刚从“四人帮”监狱中放回不久。他恋恋不忘的是淮阴,想抒发的是与淮阴人民相濡以沫、共同战斗的情怀。李一氓夫妇还走访了泗阳的爱园、泗洪的雪枫墓园。对1945年5月l日为雪枫墓园所撰的门联改动了一个字,又重新工整书写赠送给墓园。其联句为:“半壁河山留战绩,两淮风雨慰忠魂”。把当年“吊”忠魂,改为今日“慰”忠魂,尤为贴切。
    1981年是皖南事变40周年。当年秋天,李一氓怀念昔日战友,赴南京雨花台望江矶凭吊项英,在墓前触景生情,赋诗一首:“秣陵秋染浅丹霜,独有荒坟卧望江。麦饭篮空惭无奠,桐弦调走笑雌黄。临危受命原无忝,到死方休亦可伤。四十年间云岭怨,皖南山色自苍苍”。综观全诗,从文学角度评判,不失为上乘之作。
    1981年底,中联部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领导干部新老交替的政策,李一氓身体力行,主动先于同龄人退居二线,积极扶植和支持较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李一氓一再向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推荐德能兼备的乔石,使乔石一步一步得到晋升,最后出任中联部部长,担负起中联部全权工作的重任。1982年秋,李一氓在一次接待外宾的场合,把他的新作《游泰山至中天门止》一诗抄录给乔石,诗文:“漫游处处起云根,面对灵山自出神。且谅老夫艰步履,俊髦齐跻南天门。”他策勉、激励后辈的赤诚之心,跃然纸上。乔石深得教诲,把他的殷切厚望永远铭记在心。1982年9月,他俩都参加了党的十二大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有位同志请李一氓为《诗刊》写点东西,谈谈十二大的感想。李一氓专门请了半天假,第二天就写出一首词给乔石看,词的末段是“临危受命,坚维真理,登高倡开放改革。信如今,民主重复,一堂争团结。共生产,物质精神,青年中国。”诗虽是急就,但李一氓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由衷赞扬,对欣欣向荣的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满怀信心,溢于言表。鲜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亦令人感奋不已。
    一个做过毛泽东秘书的才子,诗书双绝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李一氓出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负责中国的古籍整理。而他自己已经出版的专著,就有《一氓题跋》《花间集校》《存在集》《诗集》《续存在集》等。他早期主编过杂志《流沙》和《巴尔底山》,问世的译著有《马克思恩格斯合传》《马克思论文选译》《新俄诗选》等。他的许多著述,尚待整理出版。
    当年在淮海区与李一氓共事的原淮海区党委宣传部长杨纯曾以一篇诗作忆及李一氓,其中有:“擢英才,用贤能,团结干部舒豁达胸襟。通古今,赋诗文,战火中更挥洒儒雅之风。”此涵盖甚为恰当。李一氓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诗人和书法家。作为一位可尊敬的老革命家、红色外交家,他彻底唯物主义的宽广胸怀、共产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一个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将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