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 基金会七年资助2918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09月07日)
- 岢岚县举行“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09月02日)
- 临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9日)
- 保德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 石楼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嘉陵江上的“红军渡”因为哪一战而得名?
发布日期:2017-04-20 11:0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天秀
渡口,是船只出发或停靠的地方。嘉陵江上有一个特别的渡口,叫做“红军渡”。红军渡在嘉陵江中游,苍溪县城东南方向两公里。这里树木苍翠,青草依依。树木和青草讲述着一个鲜血染红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川北一带炮声震耳,火光冲天,红四方面军英勇杀敌,捷报像片片树叶飘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热浪滚滚,红旗漫卷。1935年1月22日,中央军委一纸电文飞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案头,要求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集中全力向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渡长江北上。手捧电文,徐向前望着远方,陷入沉思:敌军田颂尧部和邓锡侯部,共五十二个团,黑压压地码在北起广元县,南至南部县的嘉陵江西岸,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死死盯着根据地。要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只有依靠大家的智慧和群众的力量!
第二天,徐向前冒着刺骨的寒风,带领副总指挥王树声、30军政委李先念等高级指挥员,来到嘉陵江边,勘察地形,查看水文,了解敌情。翻滚的浪花打开了将领们的思路:苍溪县城南的塔山湾,县城以北的鸳溪口等地,是敌人防御的薄弱地带。如果在苍溪沿江百里地段,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就一定能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徐向前要求30军实施重点突击,从塔山湾对面突破,31军从鸳溪口对面突破,9军从涧溪口对面突破。突破成功后,先以穿插、迂回方式吃掉沿江之敌,端掉敌人老窝,然后以主力向敌纵深推进。
要渡江,就要有渡船。敌人在到达嘉陵江时,就将几个渡口的所有船只破坏。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火速建造一批战船。这个消息传到苍溪的一些老百姓耳朵里,一些青壮年迅速放下锄头,走出田野,赶到王渡场附近的蔡家院子外面河坝,为红军送去人民的心愿和重托,有的把自己的孩子送进红军队伍,有的送去木材,有的送去废旧钢铁,有一技之长的,就住在造船厂忘我地劳动,让青春在那里飞扬。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建造了适应强渡的船身小、形式巧、体量轻、航速快的“毛蚌壳”船75只,为渡江创造了先决条件。
1935年3月28日晚9时许,徐向前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渡江突击队静悄悄地将几十只木船,从造船厂抬到塔子山渡口,然后借夜幕和江水拍打的声音作掩护,乘船向对岸冲去。到达西岸后,突击队机智勇敢,神不知,鬼不觉,一下拿掉敌人三道岗哨。红军冲进敌人营部时,由于惊醒了熟睡的敌军,徐向前命令由“袭击”改为“强渡”。冲锋号迅速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塔子山脚二十多门迫击炮和几十挺机枪撕破夜色,一起向敌军扫射,渡江战士舍生忘死,奋勇扑向敌人,嘉陵江西岸的赵家山、杨家坝迅速被我军占领。就在这时,第31军在鸳溪口强渡成功,第9军主力在苍溪、阆中交界的涧溪口胜利渡江。到3月29日中午,红四方面军大部队踩着浮桥到达彼岸,好像一把钢刀插入敌军心脏,国民党军阀经营了三个多月的二百公里防线,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红军乘胜追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歼敌十二个团,攻克昭化、阆中、剑阁、梓潼、青川、北川等九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陕边界的广大地区。
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军强渡江河的成功范例,因其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而载入红军史册。它像一轮明月,永远映照在老区人民的心间。
红四方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背负人民的希望,吃草根,啃树皮,翻越冰冻三尺,白雪皑皑的雪山,走过千里迢迢,荒无人烟的草地,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他们从这里出发,和全国军民一道,挺起民族的脊梁,点燃抗日的烽火,把小鬼子赶出了中国。他们从这里出发,汇入解放战争的洪流,捣毁了蒋家王朝,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从这里出发,走进了和平新时期,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着祖国的大地和蓝天。
肩负历史使命勇敢出发,是红军的精神,也是老区人民的性格。
红军走后,苍溪人民沿着红军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英勇斗争,终于在1949年12月迎来了红霞映九天。为铭记红军的恩情,缅怀红军将士的英勇业绩,纪念红军胜利渡江,苍溪人民将塔山湾渡口命名为“红军渡”。1987年“八一”前夕,一座雄伟的红军渡江雕塑耸立在塔山湾下,塑像是用紫铜板冷锻制成的,底座由黑色大理石砌成,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红军渡”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闪耀在嘉陵江畔,底座上三名红军战士和两名赤卫队员雄赳赳,气昂昂,机警地注视着对岸。雕塑庄重,伟岸,是英勇的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飞波逐浪,勇往直前的伟大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苍溪人民从这里再次出发,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一直和贫困做着最坚决的斗争。几十年过去了,苍溪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突飞猛进,高速公路彰显老区人民的豪迈,兰渝铁路穿境而过,亭子口电站建成发电,天然气开发翻开了新的一页,苍溪雪梨、红心猕猴桃香飘万里,一座美丽的新县城崛起在嘉陵江两岸。眼下,苍溪人民从这里出发,正踏着红军的脚印,阔步走在脱贫攻坚的宽阔大道上,迎接文明富裕,民族复兴的曙光。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