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汇文中学“贺龙班”成立 全国招生贯通化、一体化培养田径人(02月23日)
- 怀念一位百岁晋绥老前辈(01月27日)
- 家中吊唁蹇阿姨……(01月03日)
- 他是最后一位亲历者(11月28日)
- 永远和老区人民在一起(09月09日)
- 基金会七年资助2918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09月07日)
- 岢岚县举行“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09月02日)
- 临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9日)
- 保德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 石楼县“2022晋绥情·阳光助学公益活动”捐助仪式举行(08月26日)
邓力群心系一二·九运动时期的战友们
发布日期:2017-06-28 11:07 来源: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作者:湖南桂东县委党校 郭
邓力群在北京汇文中学和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参与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组织和发动学生游行示威,推动学生斗争运动向前发展,因而也结识了许多学生运动中的战友们,结交了众多民族的精英分子。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之所以振臂一挥,云集广场,其精神动力就是爱国主义。为此他们不怕寒风凛冽,不怕高压水龙,不怕被捕坐牢,甚至不怕流血牺牲。他们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私的真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惊天地,泣鬼神。邓力群和他的战友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党的事业奋斗,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骄人业绩。如:郭明秋、徐化一、姚依林、宋平、黄敬、孙敬文、王念基、徐化一、黄华、张申府、邹文宣、王大彤、贺凌、徐树贵、陈大东、王大化、顾大椿、朱穆之、刘居英、王季青、陆平、宋尔纯、杨裕民等。
1、郭明秋,女,1917年生。直隶(今河北)涿鹿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部长,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是“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之一。建国后,历任东北实验学校副校长、全国妇联东北工委主任、全国妇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顾问。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徐化一,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人。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离职休养。老红军、陕西省司法厅原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副厅级、享受正省级待遇)徐化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9月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7岁。
3、姚依林,(1917年9月6日-1994年12月11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曾用姚克广一名, 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1917年9月6日出生于香港,幼年丧父,随母亲在江苏、浙江、上海生活。他在上海读高中时,阅读进步书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他在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参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是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36年5月,党组织调姚依林同志到天津工作,先在党的刊物《长城》担任编辑,后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领导了各界的抗日救国活动。
1979年7月,在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上,姚依林同志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经济工作。此后,他还兼任了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引进智力领导小组组长。
1987年11月,姚依林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4、宋平,男,汉族,1917年4月生,山东省莒县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大学学历。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34—1937年,宋平在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
1938—1947年,宋平任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干事,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并任组织科科长、教育处处长,任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秘书,中共中央南方局学习秘书,重庆《新华日报》社编辑部资料室主任、秘书处主任、编辑部秘书长,新华社重庆、南京总分社负责人,周恩来同志政治秘书。
1989年6—12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1989.12—1992.10 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90年兼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会长。)
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三届四中全会增选)。
5、黄敬(1912-1958年)原名俞启威,又名俞大卫,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俞明震的孙子,俞大纯第三个儿子。
幼年随母住在南京家中。中国共产党高层领导人之一, 冀鲁豫边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天津市长。
1924年开始曾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汇文中学。1930年在上海参加左联文艺团体南国社,从事进步文化活动。1931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1932年,俞启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立山东大学(由国立青岛大学改名)地下党支部书记。1933年,俞启威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
1933年夏,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秋被营救出狱后到上海治病,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35年到北平,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曾参加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北平分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同年12月,参与领导“一二•九”爱国学生示威游行活动。
1936年初参与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曾任北平学联党团成员,同年4月任中共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学委书记。受党组织的派遣到上海参与筹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7年2月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5月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到天津、济南、太原等地。后任中共晋察冀区委员会书记。1938年春任冀中区党委书记。参与组织领导冀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创建工作和反“围攻”、反“扫荡”斗争。
1957年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1958年1月11日至22日,中共中央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黄敬参加了这次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之后,黄敬坐飞机从南宁飞往广州。在飞机上,黄敬突然心脏病旧病复发。飞机抵达广州后,陶铸派人急送黄敬治疗。
1958年2月10日,黄敬病逝于广州。
6、孙敬文(1916-1998.11.03), 男,直隶(今河北沧州)黄骅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任北平学联总交通。1937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重庆《新华日报》党总支书记、营业部主任,中共冀热察区委宣传部部长,张家口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孙敬文先后担任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局局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副局长,察哈尔省副主席,城市建设部、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天津市革委会副主任,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化学工业部部长、顾问,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董事长。
7、王念基,1912年生于河北省雄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京队第二区队长、全国总队部组织部干事。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北京队第二区队长、全国总队部组织部干事。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延安抗大训练部教育干事、政治教员,冀中地区河间县县长,冀中行署秘书、八分区专署秘书主任、专署专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调津委会、冀中行署十分区专署、冀中行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商业厅副厅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应局副局长、生产资料局局长、基层工作局局长,商业部组织技术局局长,国家建委材料局局长、设计施工局局长,国家计委商业局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顾问、棉花工作组组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党组成员、顾问。1995年离休。
王念基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8、徐化一,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人,1935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离职休养。
老红军、陕西省司法厅原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副厅级、享受正省级待遇)徐化一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9月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7岁。
9、黄华(1913年1月25日-2010年11月24日),曾用名王汝梅。河北磁县人,中国外交家,燕京大学毕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外交部部长,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黄华同志1913年1月出生于河北磁县。他从中学时代起就追求进步,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蒙。1929年考入东北交通大学预科,开始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他为国家的前途担忧,立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战斗。
1932年秋,黄华同志考入燕京大学经济系。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地区的入侵不断加剧,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他参加了燕京大学进步学生组织的抗日救国会,并发起成立东北问题研究会,积极投身爱国救亡运动。1935年5月,当选为燕京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同年秋,参加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他参与组织指挥了影响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此后,响应党组织的号召,组织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任第三团团长,深入工农群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6年1月,黄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学生联合会主席。同年6月,经中共北平市委同意,他担任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翻译,陪同其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在陕北苏区,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征战行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同年11月,被分配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部工作,任后方司令部秘书兼英文翻译。1937年8月,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黄华同志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负责接待和培训来自全国各地进步青年的工作。
1980年9月,黄华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部长。
1983年6月,黄华同志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黄华同志曾先后担任中国福利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和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积极从事国际友好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理解。
黄华同志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共十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
10、张申府(1893年-1986年),名崧年,张岱年之兄,河北沧县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哲学家,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张国焘由他介绍进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也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因政见不同退党。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7年被打为右派分子,曾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6年逝世,享年93岁。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张申府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张申府是中国罗素研究的第一人,张申府是黄埔军校教官中的中共第一人,张申府是中国推介爱因斯坦的第一人,张申府是一二九运动的幕后总指挥,是新青年杂志的编委,是民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是毛泽东北大图书馆的领导人,是《每周评论》的创办人,是活得最久的中国共产党创党元老之一。
11、邹文宣,又名邹问轩,原名邹恩洵,曾用名邹恩沪、邹文宣,祖籍江西省余江县。1914年4月20日,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小官僚家庭,长兄是著名民主战士、"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邹恩润)。诗人革命家。邹问轩少年时入家塾,1930 年考入了南昌心远中学,后转入省立一中读书,后因参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1933 年,他进入北平大中中学学习。一年后,他考入中国大学。邹问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赞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在学生时代,他非常爱好文学,并勤于写作,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文作品。1935 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白色恐怖下,他不畏强暴,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举行游行示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刀和水龙头,他们毫不畏惧,坚决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后,他加入左联。1935年12 月下旬,由北平左联市委书记陈络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先后担任北平左联市委委员、中国大学党支部书记、北平东区区委书记、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党团委员、北方局军委秘书等职。 1937 年6 月,他来到上海,担任北平学联派驻全国学联代表和全国学联、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
1952年4月,邹问轩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离开海滨城市旅大,到黑龙江参加大规模经济建设。他奉命调到哈尔滨任国营一二○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前身)厂长。
1956年7月,邹问轩被党组织派到黑龙江省委工作,先后担任省委地方工业部部长、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常委等职。
1966年6月19日,邹问轩被迫害致死,终年52岁。1978年11月,黑龙江省委为邹问轩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并为他彻底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12、王大彤(1916—1966) 笔名陈叔哲。山东潍坊人。1932年在济南高中读书时,领导济南中学生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和反会考斗争,因此被学校开除。
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与北平文艺青年救亡协会刘曼生(谷牧)、魏东明、刘御、鲁方明(余修)等人组建北方“左联”,出版刊物,成为北平学联负责人之一,参与领导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平民先西城区总务。之后,调任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同年9月,因劳累过度, 肺病加剧,回济南养病,从此与组织失掉联系。后与济南的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按中共济南市委的指示,打入国民党的国民公报社做地下工作。
1946年因从事策反工作暴露,遭敌人追捕,转入渤海解放区。194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科长,华东大学附属中学(后为山东省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济南市教育工会主席等职。
1952年,调任济南齐鲁大学教务长兼党组书记。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任山东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批斗,1966年8月31日被迫害致死。
13、贺凌,原名赫敏超、又名赫灵,1912年12月7日生于吉林省九台县太平村。父赫文衡,1911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曾在军阀李景林部下,先后任过排、连、营、团、旅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贺凌父母回长春市定居。贺母生有五女二男,贺凌为次女。
1934年春,贺凌插班到北平念一中学读书。她的大姐夫彭志芳不仅同情她的处境,而且极力从思想上引导,鼓励她不向恶势力低头,要勇敢地战斗和生活下去。彭志芳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公开身份是东北大学工学院电工系的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他介绍贺凌阅读了《碳王》、《母亲》、《一个女兵的自述》、《高尔基传》等进步著作。
1935年秋,贺凌考入北平两吉女中,并经同学王文、朱小山介绍,参加了“妇救会”、“学生会”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和北平学联的领导下,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运动。两吉女中的校长非常反动,不准该校学生参加游行。姐夫彭志芳鼓励她自己行动,去经风雨,见世面。当她在人群中听见有人说这是中共煽动的,贺凌挺身而出与其辩驳。她说:“我就可以证明救亡运动并不是中共煽动的,是出自爱国青年的民族觉悟。眼看国家危亡,稍有良心的人,能不起来救国吗!谁甘心当亡国奴呢?除非是汉奸才不赞成抗日救亡。即使救亡队伍中有共产党,他如果是积极抗日救亡的,又有什么不好呢?就拿我来说,我并没有看见共产党,我参加抗日救亡纯出于自己的想法,就是不想当亡国奴,并不是哪个人煽动的。”她简短而又铿锵有力的批驳,受到在场围观人们的赞许,说阴阳怪气话的人,灰溜溜的而去。经过一段考察,贺凌于1936年3月初,经王文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担任了两吉女中分队的秘书和交通员。
1936年3月9日,传出了在“一二•一六”游行中,被捕的北平十七中学生郭清惨死狱中的消息后,引起了各校学生的无比愤慨,要求学联采取反击行动。北平学联决定,于3月31日,举行追悼郭清大会。两吉女中民先队长王文派贺凌代表该校学生会参加大会,她欣然接受任务到北大三院参加大会。这天,反动当局派军警包围了北大三院,还架设了机枪,这就更激起了干余名学生代表的义愤,遂推倒学院后墙.冲上街头,举行了抬棺游行。于是遭到军警的镇压,许多学生被捕。目睹这一事实,贺凌更坚定了抗日救亡的决心。
中共北平市委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变“反蒋抗日”为“逼蒋抗日”的新策略,以及中共北方局刘少奇同志的指示,组织发动北平学生于6月13日,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贺凌同两吉女中的几位“民先”队员参加了游行。
由于贺凌加入“民先”后,与当时担任“民先”东城区队队长的邓力群同志有了工作上的接触,邓力群曾给贺阅过《萍踪寄语》、《通俗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书刊,并对贺凌进行了有关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问题的教育,她在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心实意抗日,而且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曾向邓力群提出过入党要求。所以,在“六一三”游行的当日,于钓鱼台附近的一个小山上,经邓力群同志介绍,贺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举行了入党宣誓。同年秋,贺凌考入东北大学补习班,编入南校补习班党小组过生活。这个期间,学校的教学秩序已经打乱,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同时,贺凌又因怀孕不便从事活动,遂向党组织申请去延安,终于1937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由交通员护送去了延安。
到延安后,中央组织部分配贺凌到中央党校任文化教员兼教务处秘书。
根据贺凌本人的请求,组织上考虑她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有强烈的进取心,有培养前途,决定参加中央党校十二班学习,并于结业后,又送她到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一年。
1956年11月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提任贺凌任中共沈阳市委党校校长。1959年初,调来吉林市工作。省委决定,任命为中共吉林市委常委、文教部部长。同年8月1日,在吉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又增选为副市长,主管文教工作。1960年6月12日,贺凌同志突发脑溢血症,经抢救无效逝世。
14、徐树贵(1915~1976) 曾用名徐捷。原籍河北省新城县。8月2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今昂昂溪镇)。1925年在昂昂溪第五中学就读时,接受中共地下组织邹大鹏等人的革命启蒙教育,参加了“读书会”、“抗日救国会”等革命组织。1932年起,多次参加由哈尔滨地下党和“抗日救国会”组织发动的抗日游行示威,积极参加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活动,受到抗日将领马占山的接见和热情鼓励。
1935年,徐树贵到北平(今北京)东北大学读书,参加“反帝大同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伟大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和“一二•一六”进步学生南下请愿革命活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夏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经邓立群同志介绍,同年9月转为中共党员。历任北平东北大学党支部委员、东北大学南校党支部书记。
1937年底,徐树贵离开北平,经太原奔赴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后受周恩来同志派遣,随晋东北地区游击队司令赵尔陆到山西盂县、平山县、灵寿县开创抗日根据地,历任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副书记、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树贵于1950年到大连工作。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积劳成疾,身患重病,曾任旅大市农业试验场场长。治病期间,他长期带病工作,不辞辛苦,勇挑重担。病愈后历任旅大市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市联社主任,市委商业部、财贸部副部长、部长,市委秘书长、常委、候补书记。
1973年,徐树贵担任大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职务。1976年2月,徐树贵病逝于北京,终年61岁。
15、陈大东(1912-1996),河北定县人,毕业于北京中法大学,1932年参加革命,解放后先后任太原市副市长,省财贸部副部长,山西省供销社主任、党组书记,山西省外贸局(后改名为山西省经贸厅)局长、党组书记等职。陈大东夫人黎颖(1914-2008),河北丰润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与陈大东相识于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1937年入党,同年只身从河北唐山来到太原,参加了党领导的牺盟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当过牺盟会县特派员,晋冀豫边区农民救国会常务委员和组织部副部长。全国解放后,连续14年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并被选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共山西省委委员。
16、王大化(1919—1946) 又名端木炎。1919年6月13日生,潍县(今潍城区)东关人。1935年毕业于济南育英中学后,去北平入艺文中学高中部读书。193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为纪念爱国学生郭清用黑白版画描绘了“抬棺游行”,遭北平政府通缉,被迫去南京,入国立戏曲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戏校迁往长沙,后参加洪深领导的演剧二队,活动于武汉、 重庆、 成都等地。曾撰写《八百壮士》剧本,并和刘岘创作《抗战版画》。1938年,他在成都组织了“十月歌咏队”和“木刻讲习班”,以戏剧、木刻工作为掩护,主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任中共成都市区委书记。1939年春,他在重庆,除主持木刻分会的会务工作外, 还创作了一组反映鲁迅先生所著《阿Q正传》的套色木刻连环画。是年秋,他奔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业余从事戏剧活动,在苏联名剧《马门教授》 里扮演老科学家马门洛克医生, 以卓越演技轰动整个延安。1941年到鲁迅艺术文学实验剧团工作,兼任“鲁艺”戏剧系朗诵教员。1942年5月2日, 他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即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1942年冬,他和李波创作并演出了“拥军花鼓”;1943年春节,他和李波、杨路由、安波等创作了秧歌剧《兄妹开荒》。他和李波分别扮演剧中的哥哥和妹妹,把边区青年农民又劳动、又生产、又学习、又娱乐的新气象完全表现出来,轰动了整个陕甘宁边区,后来成为驰名全国广为演唱的最优秀剧目之一。之后,他又创作演出了秧歌剧《赵富贵新传》《张模锄奸》《周子山》等剧。1944年冬,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被评为甲等文教英雄。1945年春,“鲁艺”集体创作大型歌剧《白毛女》,他是执行导演。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随延安干部团步行去东北解放区开辟工作。在沈阳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他先任该团戏剧部长,该团改组后任组训部长。曾先后率团到长春、丹东、大连、哈尔滨等地演出。他除参加团里行政领导,还参加编写了《东北人民大翻身》、《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导演了《东北人民大翻身》、《把眼光放远点》、《祖国的土地》、《血泪仇》等。业余时间编辑了《新音乐》、《介绍黄河大合唱》、《音乐八一五》、《关于曹禺先生》和木刻《血泪仇》等作品。1946年1月,当选东北文艺工作团特等模范工作者。1946年12月21日,他率创作组从齐齐哈尔赴讷河,途中坠车遇难。他牺牲后,新华通讯社发了电讯讣告和悼念文章;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并经毛泽东主席批准,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在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建墓立碑;在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着他的遗像和事迹。
17、顾大椿(1915-2007)顾大椿同志,江苏南京人,1915年2月生于上海。1935年在南开大学参与“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指示考入北京大学,曾任北大党支部委员。“七七事变”后,按党指示赴南京,1937年9月至10月,任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地下党支部书记。l977年4月至1979年8月,任湖北省委书记、省纪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市代理第一书记。1979年8月至1985年1月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1994年8月1日离职休养。2000年9月,中央批准顾大椿同志按中央机关部长级待遇。顾大椿同志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18、朱穆之(1916年12月—2015年11月),原名朱仲龙,江苏江阴人。1933年起在北京大学外语系学习,参加一二九运动、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起,任南京《金陵日报》编辑,山东聊城、临清专署秘书。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统战部副部长,太行分局宣传部科长,北方局宣传部秘书,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科科长,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临时总社蒋管区组组长、解放区部主编、编辑部副主任、社委会成员、编辑委员会成员、第二副总编辑。1949年后,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编委会党组第二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劳动。1972年9月后,任新华社社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党组书记,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2004年3月离休。
2015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19、刘居英,1917年出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参加一二九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北大团支部书记,后到豫西工作。1937年到山东,自莱芜地区组织抗日武装。1951年入朝,任志愿军铁路管理局局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1961年,陈赓逝世后,刘居英继任“哈军工”院长。“文革”后,刘居英担任过海军政治部主任,最终回到铁道兵任副司令员。他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2015年12月6日5时45分,刘居英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8岁。
20、王季青(1913年2月6日—2007年12月24日),辽宁沈阳人,原国家副主席、新疆农业大学创始人王震同志的夫人,原北京西城区第八女子中学的老校长。王季青,于1913年农历正月廿八出生于辽宁沈阳,幼年丧父,“九•一八”事变后随母亲流亡北平,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历史系。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于193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她基于满腔爱国热忱,从学生运动的第一线奔赴抗日武装斗争的第一线,到晋西北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O师民运部执行扩兵任务。同年底调至三五九旅,在旅部任文化教员,经贺龙介绍,不久与该旅旅长王震结为伉俪。
1949年底,王震将军率部和平解放新疆,她随军入疆,组织上就派王季青等中共党员作为代表接管新疆学院,并立即着手对学院进行全面的整顿和调整,后又更名为新疆民族学院。1950年10月30日,在中共新疆分局和省政府领导下成立了新疆民族学院院务委员会,王季青任秘书长。1951年她调任新疆军区俄文专科学校校长。1954年初,她随王震将军调往北京工作,被任命为北京女八中(现为鲁迅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57年反右时,王季青被勒令停职反省,调离了学校。
1962年七千人大会之后,彭真在北京市万人大会上宣布为王季青平反。她又回到女八中继续当校长。
21、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其弟弟刘居英。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其弟弟是刘居英。陆平1933年2月加入加入中国共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他曾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队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北野战军三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后于1957年10月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校长。
陆平一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工作扎实,密切联系群众,廉洁奉公,从不贪图个人名利。曾任北京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中华民解放先锋队华北队部队长、中共中央晋察冀北方分局青委书记、中共平北地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青委书记。建国后,历任青年团中央常委兼青工部部长,铁道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国罗马尼亚友好协会会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2002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22、宋尔纯,后改名为宋应,曾任国家地质部副部长,1916年生,直隶(今河北)枣强人。1932年任南开中学反帝大同盟支部书记。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了一二九运动。曾任中共临县中心县委书记、临县地委书记、中共晋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晋南工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川西区委组织部部长、成都市委第二书记、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地质部副部长、国家地质总局顾问。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23、杨裕民(1889--1939),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第1路政治部主任。 抗日民族英雄,留美博士,大学教授,我国著名造纸专家。名彦伦,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字灿如,河北省(直隶省)迁安市(县)杨团堡村人。
2014年9月,杨裕民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1904年来津入天津直隶高等工业专门学堂附属工厂学徒。1906年入天津工艺学堂,后又转入南开中学读书。1916年,首创芦苇制浆造纸,并为上海大中华和江南造纸厂首先采用,到30年代被普遍推广,工艺和产品不断有所创新,为中国开拓造纸工业新原料、新工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杨十三赴美国学习,获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工课课长。1923年,杨十三在天津积极帮助迁安人李显庭购买造纸机械设备,在三里河建立了一个半机械造纸厂,名“显记纸厂”(今华丰纸厂),是为迁安机械造纸之始,投产以后,质美价廉,畅销国外。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杨十三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以教授身份,走在队伍最前列,支持声援北平学生。
1937年天津沦陷后,与洪麟阁、连以农、工业学院校友及其子女近二十人,组成“工字团”、参加天津各界民众抗日救国会、华北人民自卫委员会,开展抗日活动,并以自家的住宅为地下活动联络据点。
1938年7月9日,杨十三和洪麟阁一起,率领所属抗联部队1000余人,积极配合挺进冀东的八路军宋(时轮)、邓(华)四纵队对敌作战,7月12日一举攻克玉田县城,活捉了日军顾问石本,伪县长宣布投降。首战告捷,万众欢腾,杨十三主持召开各界人士大会,号召他们团结抗日,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第三路军很快发展到近5000人,编成四个总队。随后,联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很快收复了丰润、玉田等县的沙流河、鸦鸿桥、亮甲店等重镇,一度攻克了丰润等县城。7、8月间,与日军作战50余次,毙敌甚众,曾收复玉田等15座县城。经大小战斗50多次,名扬冀东。后被朱德总司令电召八路军总部,担负军工工作。1939年6月,到八路军总部负责军工工作。7月21日,杨裕民因奔劳过度,心脏病复发,在与日寇九路围攻太行山作战转移时牺牲于担架上,享年50岁。毛泽东题写了《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朱德题写了《彪炳日月》的挽词。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冲破国民党政府高压政策,响亮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这个运动使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它打破了一度沉寂的政治局面,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正如毛泽东所说:“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它具有同五四运动一样伟大的意义。
品读《邓力群自述》,书中呈现了一二九运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一个个战友的名字,他们青春光亮,英勇无畏。既留在了《邓力群自述》里,也刻在了邓力群的脑海里。邓力群和他的战友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青年,天之骄子,出身优越,抛弃功名利禄,在党的召唤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本站编辑:杜瑞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