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剑魂从黄崖洞走来

发布日期:2017-07-06 11:14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光亮 通讯员 杨虎林
 老兵工在战斗中
  在近百年的时间长河中,和建党、建军息息相关的许多故事被那些执着于理想与信仰的人们珍藏、保存。为了让更多人能了解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本报推出“烽火足迹”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近身边的老党员、老兵工、战斗英雄,重温经典故事。
  剑,古之圣品。剑与艺,自古纵横沙场,安身立国,行侠仗义,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之后,黑火药的发明成为冷、热兵器的分水岭。由黑火药制成的热兵器,使古老的华夏民族一度走在世界各国前列。但明清以后,我国的火药火器技术却停滞不前。西方人把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指南针运用到坚船利炮上,轰开我们的国门,给中华民族强加了衰败和屈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红色兵工,艰辛铸剑、勇于亮剑,打击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
  在阳泉这个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的土地上,有一家执着传承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研制生产的国家重点军工企业,她就是从黄崖洞一路走来的晋东公司。该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特能集团,前身是由冀鲁豫、太岳、太行三大军区的炸弹厂和军工十一厂整编而成的黄崖洞兵工六厂(炸弹总厂),1948年4月为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搬迁到阳泉市。建厂以来,晋东兵工人在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军火物资和急需的民用产品的同时,绘就了一幅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兵器特种化工“园林式”企业蜕变的历史画卷。
火种
  火种是温暖,火种是希望。传承火种,播撒火种,正是晋东人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起全面抗日。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每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各根据地陆续成立了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炸弹所(厂)和修械所。
  武乡县东南部有一个叫柳沟的地方,1937年11月,杜生旺、王化南等从太原火药厂返回家乡的工人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武乡县工人抗日救国会,并在柳沟附近的曹村白龙洞庙、佛爷滩办起了修造厂,夜以继日地锻造大砍刀、试制手榴弹。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成立了军事工业部,接管了这个小型兵工厂,并改为八路军总部炸弹总厂,这便是晋东公司的前身。1939年4月,八路军把129师辽县(今左权县)的杨家庄炸弹厂和115师壶关县马家庄的炸弹厂并入八路军总部炸弹总厂,炸弹总厂逐渐发展成为我党抗日战争时期武器装备的总后方,为“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和历次反日寇扫荡提供了充足的军火武器。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老一辈兵工人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下,辗转于太行吕梁、黄河两岸,在黄崖洞燃起炉火,用熊熊烈焰熔犁铸剑,为抗日军民锻造着“土造”兵器。他们没有高炉,没有车床,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只有不屈的信念和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从武乡到黎城,从左权到长治,一次次的战地更迭,一次次的出生入死,彰显出兵工人顽强和坚韧不拔的铸剑精神。
  1946年夏,为配合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我党的军工生产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和扩建。1948年2月,晋冀鲁豫军工处将冀鲁豫、太岳、太行三个军区的炸弹厂和军工十一厂(雷管厂)整编为兵工六厂。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为更好地支援配合解放战争,华北兵工局决定将兵工六厂搬迁到阳泉市。从此,人民兵工的火种开始在晋东大地上熊熊燃起。
  在狮脑山下、桃河南岸杂草丛生、沟壑纵横的荒凉土地上,晋东人开始了气壮山河的创业历程。在企业建设的紧张时期,老一辈晋东人响亮地喊出“工厂是战场,机器是武器,多生产一枚手榴弹,多打死一个敌人”的口号,昼夜生产,为夺取胜利立下不可磨灭的战功。当党中央发出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号召后,晋东人选派优秀儿女,奔湘水、赴赣江、入巴蜀、爬云贵,把建设现代化兵器工业的火种播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铸剑
  铸剑,古代冶铜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中国古代铸剑工艺最高水准,应该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百炼钢”。百炼,是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百余次,使得杂质尽出,最后锻造出最精纯的钢用以铸剑。
  兵工六厂来阳泉建厂初期,厂区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厂房破旧不堪,设备少而且老化,职工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力量薄弱。为满足国防建设需要,老一辈晋东人迎难而上,一方面制订计划培训人员,一方面自力更生创建新厂。他们采取“走出去(培训)、请(技术人员)进来”、成立业余文化学校和“传、帮、带”等办法,迅速掀起了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潮。到1957年底,参加学习的人员达1000余人次,80%的职工经过专业技术培训,职工文化和科技素质有了质的飞跃。1953年至1962年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有计划的发展时期,国防建设也被纳入建设规划。兵工六厂在边生产、边建设的创业高潮中得到了迅猛发展,由生产单一的手榴弹,开始向以黑火药为主的多种火工品方向发展,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军工企业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兵工六厂在调整中整顿、在改革中探索,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并在“保军转民、寓军于民”方针指引下,工厂走进了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新时代。
  兵工六厂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先后学前苏联、鞍钢、邯钢、嘉陵的管理经验;数次制定工艺管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设备管理、计量器具管理、能源管理、财务、人事劳资等制度;落实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开展内部经济改革,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制等,积极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
  工厂的产品创新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先后开展无数次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仿研、预研和试制工作,引进和上马黑火药、真空镀膜、导爆索等多条生产线。军品从品种单一的手榴弹,发展到黑火药、导火索、导爆索、雷管、拉火管等,乃至发射装药、烟火药剂、火工品、特种弹、“三防”系列软硬包装等系列化、通用化产品。民品从解放式水车、雷管、轴承、灭火筒、水磨石、烟花等,转产到导火索、导爆索、塑料箱包、软塑包装等。
  晋东兵工文化的核心是坚韧不拔的铸剑精神。在这种精神指引下,大批晋东骨干支援地方工业和军事工业大、小三线建设,成为新中国军事工业的“摇篮”之一。
亮剑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舍生忘死,亮出正义之剑;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浴血奋战,铸就了民主革命之剑;和平建设时期,他们艰苦创业,锻造了保家卫国之剑;改革开放时期,他们开拓创新,亮出了强军兴企之剑。
  经过艰苦奋斗,晋东公司逐步成为技术密集型兵器特种化工研发基地;先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成立合资企业和营销机构十余家。面对军品任务锐减、生产任务不饱满的严峻形势,晋东公司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拓民品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开发了多种市场急需的民用产品。其中防静电包装材料、箱包等多种民品获得国优、省优、部优荣誉称号,使企业在经济转型时期得以持续发展。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组建以来,晋东公司在“精干军品主体、放开民品经营、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核心业务”战略方针指引下,积极致力于军工高技术转民用,充分利用军品技术和资源优势,坚持改革转型和科技创新,大力实施高科技兵器工程、改革脱困、民品分立改制和规模化经营工程,形成了高科技军品、高新技术民品互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
  进入新世纪,晋东公司持续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努力开拓创新,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兵器技术向高精尖科技的升级,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体,火工品、特种弹、烟火药剂、发射装药、军用软硬包装等多种产品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服务领域由单一的陆军兵种,发展到海军、空军、武警、防化等多兵种;民品主要有森林灭火装备、人工影响天气产品、防静电软硬包装材料、民用黑火药、民爆器材等,产品畅销国际国内市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由该公司研制安装的点、传火装置成功点燃了主火炬,成为兵器高新技术与艺术构思完美结合的经典力作。
  近年来,随着国家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晋东公司积极顺应装备采购竞争机制变革,主动把科研目标瞄准军事需求,将试验靶场对接实战演练场,以“强军”、“强装”为目标,不仅全力保证传统产品按计划生产,新产品不断投入试制,还争取到包括轻武器、特种效应类等数十个产品的研制任务。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企业,晋东公司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激励、培养制度,加强内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和技术、文化底蕴积累。目前拥有本科大学毕业生近300人、硕士研究生32人、博士研究生3名;取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近20人、高级工程师56人、高级技师9人、技师79人。晋东公司加强与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以及研究院所、部队、企业的专业合作,人才和智慧的聚集,为企业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几代晋东人的不屈精神和浩然正气已凝固成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三晋大地;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谱写成一曲英雄的赞歌,激荡在太行山上……
  本报记者 李光亮 通讯员 杨虎林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