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小调大王---安波

发布日期:2017-07-10 15:16    来源:延安鲁艺文化园区管理办公室    作者:付小芬
    安波,原名刘清禄,1915年出生于山东烟台市牟平县的一户农民家庭。于1937年年底因公来到延安,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来延安。途中,他将姓名改为安波,意在希望自己能够安然无恙地屹立于汹涌澎湃的革命波涛之中。抵达延安后的安波先进入陕北公学学习,陕北公学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气氛,使他获得了有生以来最渴望的“解放感和自由感”,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1938年2月,三个月学习期满后,安波本想回胶东继续做地下工作,但意料之外的是,此时恰逢鲁迅艺术学院成立,安波被分配为鲁艺音乐系第一期学员,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由一个国统区党的地下工作者,彻底转行,走上了与文艺工作结缘一生的道路。
    在鲁艺音乐系,安波除了学习专业课和理论课外,他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旁听沙可夫的俄文课,自学世界语,坚持用世界语写作,阅读日文书报等。催促安波成长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一条教学相长的规律,就是能与冼星海等音乐家朝夕相处,共同完成音乐作品。冼星海曾为安波的词作谱曲,安波也曾为不少音乐家、文学家的词作谱曲。
    陕甘宁边区是一个民间音乐极为丰富的地方,回荡在田野崖畔上的陕北民歌为安波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养分。他利用一切机会,走村串户去采风,在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着民歌词曲、器乐曲谱。虽然只在鲁艺学习时间了3个月,但他在民间音乐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创作和研究能力。鲁艺音乐系的学习结束后,安波被留在鲁艺编译处工作,一边创作歌词,一边继续研究民间音乐。这一年是安波走上音乐创作道路的起点,也是他真正科学的搜集整理民歌,潜心学习研究民歌的开端。
    安波辗转于榆林、延安、西安等地搜集记录的民歌,其中有33首刊载于《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他在歌曲的曲谱上配上各段歌词,标注出流行地区,注释采录的时间地点并释义其中的方言、典故、采录缘由等。为了学习掌握陕北民歌,安波和农民歌手形影不离,睡同一孔窑洞,吃同一个锅里的饭。他不仅掌握了当地的音乐音调、音乐语言等规律性的东西,而且也掌握了当地语言和语调的变化特征。
    这一时期,安波在创作中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给群众熟悉的民歌填词配词。他创作的歌词绝大多数都是押韵的,配上曲谱是歌词,离开曲谱是独立存在的诗,他的诗人风采,也而初露端倪。这些歌词通俗易懂,生动明快,题材多是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再加上所用曲调又是群众熟悉的,所以他的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安波搜集、创作的歌曲,不论从数量还是从创作周期来看都是非常可观的,仅在1938年他就收集记录了数百首民歌,熟记的民歌有200多首,而且还为十多首民歌填写新词数,同志们送给他一个朴素而又光荣的称号“小调大王”。
    晋西北和陕北还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民歌,叫《谁都不要卖良心》,也叫《芝麻油》。1938年,因为抗战宣传需要,安波利用《芝麻油》的曲调,重新填词为《白马调》。这个曲子在1942年经过佳县李有源重新填词之后,就是响彻寰宇的《东方红》。
    河防慰问团回到延安的时候,延安文艺座谈会已经进入了尾声。5月28日,安波聆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感触颇深。他回来回忆说“从那时起,我的许多的文艺工作伙伴们,也连同我自己,开始踏上了一座金桥,通往工农兵博大精神世界之桥。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学会迈步,通向人民艺术宫殿之步。”《讲话》对安波以后20多年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安波把党的中心工作与音乐创作紧密结合起来,1942年12月,为了庆祝新年,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推动边区拥军爱民工作,安波选用了陕北民歌《打黄羊调》填词创作了《拥军花鼓》。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1943年元旦,鲁艺教员王大化手执小铜锣,学员李波身背小花鼓,用锣鼓和唢呐伴奏,以边歌边舞、男女声对唱的方式演出了《拥军花鼓》,这首既保留了陕北花鼓和陕北民歌的元素、又注入了拥军爱民内容的新民歌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彩。演员喜欢唱,群众喜欢听,刚刚演唱过一两场,再次观看时观众就又情不自禁地随着演员的表演与乐队的伴奏一起唱了,从此,《拥军花鼓》成为当时拥军爱民运动中影响最大、最为著名的一支民歌。
    《东方红》和1942年的《拥军花鼓》的创作成为了他在1943年秧歌运动中创作《兄妹开荒》的有准备的练习,也将延安的合唱运动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1943年,反映大生产运动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成为了1943年春节演出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也成为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与群众结合,文艺为抗战服务的典范。
    《兄妹开荒》的演唱轰动了延安,轰动了陕甘宁边区。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有鲁艺秧歌队的演出,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就奔走相告,争相观看,有的人干脆带上干粮跟着走,场场不落空。观众们常常眼看着秧歌队进了鲁艺校门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兄妹开荒》中《向劳动英雄们看齐》这支歌,很快就在群众中流行开了,甚至老百姓家里办喜事,民间乐手也要反复地吹奏。鲁艺秧歌队在三五九旅慰问演出,当唱到《向劳动英雄们看齐》这支歌时,数以千计的战士,一齐举起镢头,和演员同声歌唱。从这种轰动效应也可以看出,安波对民间音乐的深入挖掘和作品与时代的融合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继《兄妹开荒》之后,而立之年的安波连续创造了挖掘民间戏曲音乐的奇迹。1945年2月安波来到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但任教员,同时抱定向民间艺人学习的态度开始研究秦腔音乐和说书艺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迎接胜利的日子里,安波接到了即将奔赴东北的命令。1964年,由周恩来亲自调令,安波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在紧张建院的同时,安波担任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音乐创作组组长。在创作中,安波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民族乐器,组成100多人的民族乐队,使民族民间音乐在《东方红》大歌舞中拓现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3700多名文艺工作者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从延安时期所创作的《拥军花鼓》以及轰动一时的《兄妹开荒》再到解放后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一举成功,安波的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事业,为中华民族的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