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他这一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和士气

发布日期:2017-07-20 12:04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大伟 吴琪
戎马一生的勇将
——专访杨得志之子杨建华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并发动大规模全面侵华战争。正在抗大学习的杨得志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685团团长,前往山西率部抗击日军。
    “平型关战斗是父亲参加抗战后打的第一个大的战斗。”杨得志的儿子、原南京军区联勤部部长杨建华说。
    1937年9月,日寇兵分两路向太原推进:一路进攻雁门关,一路进攻平型关,意图夺取太原。115师从侯马沿同蒲铁路迎击进犯平型关之敌。
    根据任务部署,685团要先敌占领关沟至老爷庙一线南侧高地,截击敌先头部队。
    “我们团是在伏击战场的底部,如果守不住口袋底,整个战役计划都要落空。”战前,杨得志向参战的三位营长下令:“这一仗一定要打出红军的威风来,打出中国人民的志气来!”
    “双方打得异常激烈,战士们英勇无畏,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断了就用枪托,枪托折了就和敌人扭在一起打。”杨建华说,八路军最终取得胜利,“这一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和士气,打出了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强信念和信心!”
    1938年,为在冀鲁豫平原开辟、发展我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战争,配合和支援正面战场上在徐州一带的作战,杨得志率领100余人东出太行山,与王新亭部组成漳南兵团,消灭了扈全禄部伪军1400余人,解放了滑县县城。随后,肃清周边伪军,初步建立起直南、豫北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3月,杨得志带领的少量部队在鲁西南的东明地区,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他任支队长。4月底,冀鲁豫支队远程奔袭日军重要据点金乡县城,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还建立了与新四军和山东八路军在战略上的联系配合。
    “一系列的战斗胜利,打开了鲁西南、豫东边界地区的抗日局面。”杨建华说,老乡们从内心相信八路军是真能打鬼子的,不少青年参加了八路军。支队组建不到一年时间,就由2000人发展到1.7万人,还帮助各县建立了游击支队。
    1941年至1943年,日伪军对冀鲁豫根据地实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及上百次“扫荡”“清剿”和“蚕食”。敌人的经济封锁及“三光政策”加之连年大旱,导致群众生活极端困难,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
    “父亲和部队的同志们把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拿出来帮助群众。”杨建华说。
    1941年秋收时节,杨得志在部队自身缺粮的情况下,将设法紧急筹措的粮食分给百姓。1942年初,杨得志等组织开展生产和军民自救,帮助当地群众耕地、运肥,并将游击支队由12个增加到20个,进一步打击了日军,保卫了人民安全。
    在艰苦的抗战中,杨得志在冀鲁豫边区战斗、工作了5年多,参加创建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冀鲁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前夕,边区人口达2000万。
    “始终关心关爱群众、坚定地依靠群众,是我党我军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和基础。父辈们创造出的这个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需要我们后代永远铭记和传承发扬!”杨建华说。
    (新华社北京7月9日电)
 
    本站编辑:杜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