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向陈云学习调研工作的方法

发布日期:2017-11-03 11:4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松松
——以《青浦农村调查》为例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陈云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典范,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他积极响应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解决农业经济恢复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上海青浦小蒸公社开展蹲点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成果《青浦农村调查》。如何从陈云这次经典调研中学习方法、吸取智慧,对当前党员干部做好调研工作很有意义。
    注重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蹲点
    陈云惯于和善于使用蹲点调查法,寄希望于“解剖麻雀”,以点带面,为解决实际问题助力。1961年选择青浦小蒸公社进行半个月的蹲点调查就是实例。陈云的蹲点调查主要表现在:
    一是蹲得住。作为党中央副主席、主管财经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可谓日理万机,但是他清楚这次农村调研的意义和分量,仍旧“一竿子插到底”,轻车简从,在小蒸这个地方扎扎实实搞调研,而且一蹲就是15天。
    二是能蹲到群众中去。他谢绝了县里做的生活安排,给县里同志提出“不请不到”的要求,尽量不给地方同志添麻烦,不给地方正常工作带来影响。他在小蒸公社能够深入基层干部群众中去,看他们吃公共食堂、养猪、种地等,真正和调研对象打成了一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的虚招。
    三是蹲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地方。陈云之所以到小蒸公社调研,不仅在于“大跃进”以来这个地方问题突出,还在于这个地方是他生长、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关注的地方,和这里的干部群众相互熟悉、感情深厚。在困难时期,陈云相信到家乡去,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基层实情。正如他所言:“掌握实际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向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去了解。”“农民知道我们,所以敢于讲话。”
    善于从细节中找到问题突破点
    陈云讲过:“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陈云的小蒸公社调研就注重将情况摸细摸清。
    一是通过解剖麻雀、细化问题。不仅选取小蒸公社这个有代表性的调研点,而且选取了农业经济恢复发展的若干重要也很具体的养猪、农作物种植、自留地等问题。
    二是善于从细节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比如他跟农民聊的时候了解到一个喂养猪崽的细节问题,农民“对最后生下来的比较瘦弱的奶猪特别照顾,把它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个奶头上吃奶。经过安排,奶猪就习惯于在固定的奶头上吃,大小长得比较均匀”。从这个细节中陈云看到的是农民“私养猪”的精心。还比如,在分析多种蚕豆好的原因时,陈云运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佐证,“种小麦比种蚕豆消耗土地的肥力多,原因是豆科植物有根瘤菌,可以固氮。豆田种水稻施同样多的肥料,要比麦田种水稻每亩多收约五十斤。如果把种豆少用的十担猪肥施在水稻上,再增收二十斤,两项合计每亩可以多收稻谷约七十斤。”可以说,陈云这种站在宏观全局高度,从小处着眼,通过“打算盘”明成本看效益的做法,正是探求重要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性的要义所在。
    三是把调查细节与作出决策有机结合,提出思考,做到了“先调研后决策,不调研清楚不决策”。
    全方位比较确保调研情况真实性
    陈云曾说,领导干部听话要特别注意听反面的话,因为不同的意见,常常由于领导人不虚心,人家不敢讲,不容易听到。在青浦调研中,陈云综合使用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他调研求真的风格。
    一是交换意见。既听肯定意见,也听尖锐批评意见,同时做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当时小蒸公社的老百姓对困难时期的生活、对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有意见:“一是粮食吃不饱”“粮食征购多了,只留400斤,每天只能吃两稀一干”“二是基层干部不顾实际,瞎吹高指标,参加劳动少,生活特殊化”。正像群众反映的,“干部吹牛皮,群众饿肚皮”“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而且干部是“大衣捧了捧,不做三百工”。群众是“头发白松松,不做不成功,做了两百工,还说不劳动”。“三是干部在生产中瞎指挥,不向群众进行自我批评”“四是没有把集体生产组织好,群众的积极性差”。陈云听到这些意见后,说国家遇到了困难,让群众受苦了,他是中央副主席,有责任,应该检讨和道歉。其坦荡的胸怀,为民的情怀,真诚的品格,着实让基层干部群众感动。
    二是比较分析。搞清实际情况,作出相关研判。陈云调研善用比较分析法,彰显着比较分析的特点,什么事情能办什么事情不能为,往往会用权衡利弊方式进行,利大于弊,可为;弊大于利,慎重。
    三是反复验证。情况分析完毕,不急于做结论,而是反复核实,最终确立解决方法。经过15天的调研,陈云形成了对农作物种植、养猪、自留地等问题的研判意见,但是他没有急于下结论或者将调研成果上报中央,而是按照毛泽东所讲的:“在调查的时候,不要怕听言之有物的不同意见,更不要怕实际检验推翻了已经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他又到杭州、苏州,找了和青浦情况相仿的几个县的县委书记和若干个大队支部书记,研究了种双季稻和种小麦的问题,也顺便问了养猪和自留地的情况。另外,又找了与青浦土地、人口、气候条件不同的萧山和无锡两县县委的同志,调查了种植情况,研究了农作物种植安排上的有关问题。经过进一步的求证,当发现了小蒸调研得到的结论能够经得起检验后,陈云才将撰写的报告上报。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他慎重稳当的工作风格。
    能够抓住实际问题的要害所在
    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的讲话中对陈云有过评价:“不要看他平和得很,但他看问题很尖锐,能抓住要点。”陈云1961年青浦小蒸公社调查就是能够抓住问题要害的典范。
    一是确立农村经济恢复发展问题的要害。主要抓住三大问题:农作物种植、养猪、自留地。这些问题关乎粮食产量的恢复发展,关乎肉食供应和农家肥提供,关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和度过饥荒的现实。
    二是确立每个具体问题的要害。农作物种植安排不能仅看上级怎么发的行政指令,也不能仅凭老农的经验,主要决定于无霜期长短、人口和耕地比例、地势高低、土质情况和耕作习惯等;养猪方面,公养和私养只是主体不同,最关键的要看如何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自留地应否多留,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统筹解决集体和农民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三是确立调研方法的要害——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小蒸调研综合运用的实地查看、专题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都蕴含着这六个字的辩证法思想。
    坚持调研成果的效用发挥
    陈云说过:“我们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是什么就是什么,应该怎样就怎样。”他的小蒸调研就充分体现了一个“实”字。
    一是结论科学。陈云调研形成了《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三篇报告,后来他以《青浦农村调查》为题,给中央相关领导写信,并附上了这三个报告,以求为中央决策服务。
    二是效果实在。毛泽东看过陈云的调研报告后,给予了充分肯定,说:做调查研究,就应该向陈云同志学习,用数据说话,让人心服口服。中央采纳了报告意见,做出相应工作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思考深远。陈云的小蒸调研既关注非常时期的困难问题,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力解放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开始关注、理解、支持安徽、湖南等地在困难时期出现的“包产到户”,他认为这可能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力解放发展的方向。后来找机会向毛泽东陈述自己的相关思考。遗憾的是,当时中央对“包产到户”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受到很大压力的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征求陈云对安徽再次搞“包产到户”的意见时,他讲了“我举双手赞成”的话,历史证明了陈云思考的深刻和正确。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