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1977级清华校友林炎志:四十年来我的清华故事

发布日期:2018-12-17 16:56    来源:清华小五爷园    作者:小五爷园
    林炎志,1982年获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1999年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2008年获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主席,后担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吉林省委副书记。
    作为1977级清华校友,林炎志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清华的变化,并始终致力于对青年共产主义者的培养和支持。每年的入党第一课上,给清华同学分享他的入党故事和入党动机;开设《创新人才与大学文化》课程,从思想上鼓励每位清华同学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设立“林枫奖学金”,推动“林枫计划”,以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清华大学优秀政治辅导员。
    言志清华,这是林炎志学长与新时代的故事。
 
林高风有态
    林炎志出生于革命家庭,家庭的氛围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亲林枫,在南开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追随毛泽东,拉响中国革命的号角。他在学生中积极进行进步思想宣传,街头演讲、私下动员,带领北平学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同为进步青年的母亲郭明秋,高二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虽为女子,却在白色恐怖中毅然走上街头,时任北平大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的她,为革命奔走呐喊,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与“一二·一六运动”。
    林枫和郭明秋在革命的狂潮中相识、相知,经历过受迫害、假结婚,并最终相伴走到一起。为了革命事业,他们的孩子或出生在前线,或交给老乡,他们的父母去世前,他们并没有能够陪伴在前。
    “我的父母总是以政治上的需要为首要任务,我们的家庭付出了很多,‘一二·九运动’和我们紧紧相连,我想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小插曲。”林炎志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时这样说道。
林炎志
    林炎志虽然没有经历抗日运动的腥风血雨,却在文革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于家庭背景敏感,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做了五年农民和六年工人。从高官之子到工人,林炎志没有半分怨言,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人一样,踏踏实实地弯腰劳作,挥汗如雨。
    在每天的辛苦劳作后,他总是坚持读书,没有人愿意加班的夜晚,林炎志一个人伴着繁星独自加班,从毛选到医生手册,到大学有机化学,到天文星座,在文革期间,林炎志就这样“不甘心”地学习着。
    纵使车间里机器轰鸣,林炎志却安然地趴在楼梯上一笔一划地写着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表达自己的志向。
    至今林炎志还记得所在工厂党委书记所说的话:“谁做的活多,这是清清楚楚的;谁愿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清清楚楚的。”
     “不求个人功利,只顾集体能否进步,我要做的就是低头踏踏实实工作,用我的肩膀推动集体的进步。” 时代背景虽劳苦了林炎志筋骨,却也因此磨砺他的心志和思想。
    林炎志在工厂里入了党,宣读入党誓词的时候,他在心里默默发誓:要带领工厂走得更好。
    于是,他带领着工人开始仪器改造,技术创新,工人没有上过大学,他们就从基本说明手册开始改进工厂仪器,东奔西跑,四处请教。经过努力,改良后的仪器使得工厂收益提高,林炎志的贡献也被每一个工厂人看在眼里。
    就这样,1977年,林炎志被全体工厂人举荐到清华,进入工程物理系学习,而那一年林炎志已经29岁。林炎志用低头的汗水表达了自己的心志,这一点,比任何材料都有说服力。
林炎志(右)在1977级校友毕业30年聚会时。
 
炎炎赤子心
    林炎志结缘工物系,只因核武振兴中国,让工物成为清华的骄傲。
    走进“理工结合,又红又专”的工物系后,林炎志一边低头读书,帮同学们找吉米多维奇,听数学老师解读《微积分》哲学史;一边抬头展望,作为学生会主席的林炎志大胆发声,带领同学们共建校园生活。
    林炎志坦言,清华学习的这些年是他思想成熟的时光,也是清华培养了他关注教育的独特眼光。
    1982年林炎志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1999年又在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他又选择母校清华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深造,并在2008年获得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林炎志说:“我有一种学习‘末班车’的恐惧感,30多岁开始学核物理、量子力学很难学,但我学了理科,还想补文科,想学市场经济,于是我读了武汉大学的经济,又回清华读了法律。
    当林炎志取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岁。正是这种“恐惧感”让林炎志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位文理兼修的人才。
    林炎志也曾寄语清华学子,“坚持对自我继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兴亡,清华有责,希望清华的学子们都要学习理工科文科的知识,丰富自我。”
林炎志在清华进行讲座
    从1978年到2018年,这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清华巨变的四十年。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林炎志见证了清华如何承担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的领头者重任。
    “第一点,规模变大了,我毕业之后两三年,全校本科生也基本只有一万人左右;第二点是层次水平上去了,我们上学的时候,本科就是学校的主体,而现在硕士、博士的水平要比那时高很多;第三点是眼界开阔了,世界前沿的课题,在学校里都能很容易的找到。”林炎志谈起清华的变化时如是说。
    飞速扩张的校园规模,走向国际的科研水平,面向世界的学生群体,这是四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如今却成为了现实的清华骄傲。
    昔日难得一见的国外教材,现在只是清华自编教材的参考书目;曾经狭小的教室,如今承载着五湖四海的数万学子;曾经立志追赶国际脚步的实验室现如今已成为世界科研的潮流引领者。
    “清华作为中国教育的抽象和典型,浓缩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里中国思维与世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清华的规模、质量、中西文化的结合和她对于人的鞭策,实际上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的缩影。”
林炎志接受清华大学工物系采访
 
志当存高远
    “想当干部,想当精英,第一点要求就是奉献一定要大于索取,责任一定要大于权利。”林炎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开设《创新人才与大学文化》课程,设立“林枫奖学金”,推动“林枫计划”,林炎志一直在默默关注着清华的人才培养。
    为了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清华大学优秀政治辅导员而设立的“林枫奖学金”,还有一段动人的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对林枫平反昭雪,并补发林枫和夫人郭明秋入狱6年期间的工资,除去党费等开支外,还剩下近3万元。
    林炎志和二姐背着书包,骑自行车,把这笔钱领了回来。这是父母6年的牢狱生活换来的,所以子女谁也不愿用。这部分资金一直存定期或者买国库券,到1996年连本带息已经累计至20多万元。
    郭明秋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郑重谈了她的决定:捐出这笔钱。她说,“过去我们做地下工作,打工挣钱给党。解放后党给我们发工资,我们一直心存不安。现在我们应该为党尽一份力,捐出这笔钱,培养青年共产主义者。”
林炎志(左八)在2016年林枫辅导员颁奖现场。
    到底把这笔钱捐到何处来用于“培养青年共产主义者”呢?郭明秋明确提出捐给清华大学,因为她清晰地记得,清华学子是“一二·九”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林炎志和大姐林梅梅非常赞同母亲的提议,他们一家两代人跟清华的渊源太深了。大姐是清华大学66届校友,“文革”期间在清华“劳动改造”,妹妹林星玉也跟着姐姐在清华打扫厕所、推粪车,而他本人则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清华学生。
    当林家兄妹陪着母亲来到了清华大学,找到时任校党委书记的贺美英老师谈捐款的想法时,得到了贺美英和陈希等校领导的高度赞成。
    贺美英提出,活跃在清华大学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前沿的辅导员队伍,比较符合青年共产主义者的内涵,建议用善款设立一个专门用于奖励校内辅导员的基金。
    “林枫奖”由此设立,奖励对象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清华大学优秀政治辅导员。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基金本金从设立时的20万元,如今已增长到4000多万元。
    除了设立奖学金,在每年入党第一课“入党动机”上,林炎志也会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对于“为什么要入党”和“怎么认识党”两个重大问题的感悟和理解。
林炎志为本科生党的知识概论课作结课报告
    “时代主题过去是‘抗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它的阶级实质、社会实践和队伍实体使之成为民族复兴使命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清华的同学们,要敢于献身、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林炎志眼中,新时代的学术精英要做的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从学术技术、科技、社会管理上带动起中国的十四亿人,共同朝着新时代努力进步。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