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连线 »

一块“饿”字泥坯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9-05-17 18:43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川
    编者按:《中国青年网》关心吕梁老区红色文化传承,多次随同基金会走进老区参与公益活动,传播正能量。《中国青年网》今天“要闻头条”发《一块“饿”字泥坯背后的故事》一文。文章中的革命文物是在山西兴县石岭子村,当年120师政治部招待所旧址窑洞内发现,并及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措施,旧窑洞现已不复存在。文章摘编如下:
    山西兴县石岭子村,在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招待所旧址,土窑壁上清晰可见一个“饿”字。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7日电(记者 李川)一块来自山西吕梁革命老区土窑的泥坯,辗转到北京,曾受到很多人的呵护,它一直在静静等待,等着远道而来的工匠……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泥坯,它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山西吕梁兴县石岭子村曾是当年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所在地,近年来,在曾经是当时兵站(招待所)的土窑洞中,发现了八路军当年留下的字迹。 
    2017年10月,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来到山西兴县石岭子村八路军120师招待所土窑洞察看窑壁上留下的字迹。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供图 
  2017年10月,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闻讯赶到这个土山坡。土窑壁上一个清晰的“饿”字,让贺晓明和所有人感慨万千……窑洞当时即将坍塌,虽然旧址已无法保护,但当年战士们的字迹必须留下来。 
  在贺晓明的支持下,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及兴县县委、县政府将敦煌文物修复专家请到兴县,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土窑洞的粗沙层和白灰层中,揭取了壁画泥坯,随后将其带到北京。
    贺晓明(左2)、段晓飞(左1)观看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师李晓洋(右1)修复演示。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供图 
  5月15日,贺晓明、军事博物馆设计美术室主任夏鑫、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秘书易海燕、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段晓飞一起与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师李晓洋商讨红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在文物修复现场,李晓洋的修复演示,让贺晓明等人感叹文物工匠的精湛技术和专业水准,感谢年轻文物修复专家为红色文化所做的奉献。 
  贺晓明说,一个字承载着一段历史。当年晋绥根据地不仅拱卫着延安,更是用后勤物资全力保障着延安。在八年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晋绥军民宁可饿着肚子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也要把粮食和物资送到延安。这种坚定的意志、忠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6月到兴县考察时所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2018年11月,受邀专家到山西兴县石岭子村抢救保护红色文物,图为李晓洋(中)正在向沙土层注射粘合剂。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供图 
  作为一名从敦煌走出来的80后文物修复专家,李晓洋表示一定会像修复敦煌石窟的壁画一样,把革命遗物保护修复好,为红色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段晓飞表示,我们今天付出这么大代价,抢救、保存、修复、还原革命文物,正是为了铭记,为了弘扬,为了传承。看到它,能让我们更清醒,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本站编辑:杜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