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专栏 » 晋绥战地通讯 »

我对于行署教育处晋西青联工作互助协定的认识与希望

发布日期:2017-04-28 12:35    来源:抗战日报    作者:杜心源
 杜心源
    青年组织的任务是团结和教育青年的整个一代,而青年本身的责任就是学习。
    教育行政机关是直接担负着推行整个国民教育的任务的,而今天国民教育主要的对象就是青年和儿童。所以,教育机关和青年组织,这两个机构,是做着一样工作,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取得密切联合,在组织上必须有经常的联系,方能齐一步调,把工作做得好又做得快。
    本文刊载于1941年3月26日《抗战日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     报纸提供  王波
    行署教育处和晋西青联在一年来的工作过程中,虽然彼此已经取得联系,如在集训小学教师,集训冬学教员,开展冬学运动,组织学生会和儿童团等工作上,教育处已得到青联不少的帮助,使晋西北教育工作建立了初步基础。但是这仅限于个别部门工作的配合,和断断续续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经常明确的联系制度,这便无形中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根据一年来的经验和进一步推动国民教育工作的需要,双方为了建立这种经常的联系制度,经过几次讨论,于3月1日正式签订了“关于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的互助协定”。这一协定在晋西北教育工作与青年工作的发展阶段上有很大意义:它将推动全晋西北国民教育,大踏步地向前迈进;它将予晋西北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工作者以更大的鼓舞;它是一面光明而有力的团结旗帜。
    然而,它还仅仅是一面光明而有力的团结旗帜,它还仅仅是晋西北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团结的第一步,而进一步在彼此亲密的团结中完成共同的任务,尚有待于我们将来在实际工作中的努力。
因此,第一,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青年工作的同志,对于互助协定,应该进行热烈的讨论,深刻的认识它,并以正确的态度和绝大的毅力来执行它。
    第二,一件新的工作在开始做时,总是要困难些,不是没经验,便是不习惯;不是制度欠健全,便是干脆没制度。但是这些现象,我相信会从工作过程中克服纠正的,假如我们双方能及早注意,可能从开始工作时,就能避免的。为此,我指出开始工作时,最易发生的现象,提供双方同志们的注意:
    甲,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在开始执行这一工作时,他们意识中,可能残留着或多或少的包办主义,认为国民教育一向是教育行政机关直接领导的,学校是由校长教员直接负责的,因而常常自居主人翁的地位,不肯自动的吸收青年团体的同志参加教育行政会议,或拒绝他们在学校中进行学生组织工作,忽视青年组织的独立性。他们在工作上依然采取保守观念,不肯征求青年团体意见,不肯接受青年团体的建议与批评;即使青年团体自动积极帮助,亦可能存轻视冷淡应付的态度;当他们发现青年团体与自己意见不同时,既不肯耐心解释,又不想适当的解决办法,却独行我是,而完全取消了配合与联系,而犯了既保守而又包办的错误,这种落后意识的表现,不仅客观上限制了青年工作,而且也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乙,部分青年工作者,开始做这工作时,在行动上可能或多或少的表现急性病和先锋主义。见到一件工作的到来,由于热情兴奋,急于求成,有时或因为教育机关或学校的少数工作同志的冷淡迟缓,因而可能忽略了工作范围与系统,过分强调了青年组织的独立性,而“越俎代疱”,或者采取对立,表现了单刀直入,一步抢先的先锋主义,取消了双方工作的配合与联系。
    总之,包办主义与先锋主义是双方工作联系中的有害毒素,我们应该坚决反对。
    第三,为了今后双方亲密合作,顺利地开展工作,完成任务起见,我简单提出以下三点意见,供献给大家参考:
    甲,双方要站在工作立场上以互相尊重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去考虑问题,推动工作。有工作要双方共同来做,但应事先商讨,齐一步骤,只容许做革命工作竞赛,却不容许孤家包办,更不容许暗里抢先,你一把,我一爪各自争取群众,自乱阵营,妨碍了工作的发展。如果有了错误,也应该执行自我批评,不应互相推诿,彼此抱怨,有批评即应提出会议批评,却不应会后再提。旧事重提就会节外生枝,弄起不必要的纠纷。
    乙,工作协定是原则性的,并不是死硬的教条,在一般的经常的情况下,是要双方共同遵守的。但是根据时间地点的具体情况,经过当地双方工作同志的深刻讨论一致同意后,便可以尽量的灵活运用,这样既不拘束于死硬的教文,也不会停止了工作的进行。
    丙,为了保证工作的计划性与一定的进度,双方应建立经常的会议制度,保持经常联系。同时,尤应尊重双方上级的决议与指示,对上级指示,应共同商讨,绝不应因单方面的不配合,便随意取消或改变上级决议和指示,使整个工作失去计划性与一定的进度。双方的意见,互有相持不决时,应听从上级解决,自会免去许多纠纷。
    最后,我们必须深刻的了解:教育机关和青年团体,这两个机构,既是都做着一样工作,那么如果教育工作做不好,青年工作也一定做不好;同样青年工作做不好,学校与社教工作也一定做不好。所以只有每个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在这一协定的旗帜下,很好的团结努力,才能很好的开展晋西北的整个国民教育。
   同志们,我们要用最大热情与毅力,保证这一协定的不折不扣地见诸实行,不要使它变成从具形式的纸上条文! 
1941年3月6日(原载《抗战日报》)
 
    作者简介:杜心源 (1907-1985),山西五台县人。1925年在川至中学读书时任学生主席,带领学生步行到太原声援五卅运动。1927年入党,同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33年毕业于后到太原成成中学教书,任教务主任,做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起历任晋西北行署教育处长、民政教育处长,晋绥分局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晋绥党校教务长。1949年南下入川任川西区军管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川西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川西日报》社社长,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本站编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