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红色专栏 » 晋绥战地通讯 »

悼石宾

发布日期:2017-12-01 04:05    来源:抗战日报    作者:芝青 卢梦
  芝青  卢梦     
    石宾同志病故的消息传来后,明媚的春光像是突然变得阴郁而暗淡了!在去看望他的遗容的路上,我不断的抹去眼泪,悲痛的心弦一直在剧烈的振动着。当我们到了医院里的时候,他已经落葬了,我们走到他的墓前,看着那一堆新土,心哀伤地沉了下去。
    这是一个如何重大的损失啊!在正与敌人进行着激烈战斗的晋西北文化战线上,一个优秀的战士消逝了!一支有力的笔停止活动了!
    石宾同志是《抗战日报》创始人之一,是晋西北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当他于19401月来到晋西北之后,便以他十年来在文化战线上奋斗的丰富经验加强了晋西北文化战线上的战斗力量,使晋西北文化运动,展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他是一个永不知疲倦的文化工作者,他来到晋西北,在准备出刊《抗战日报》的半年多中间,为当时的《五日时事》写过不少的论文,还写过许多宣言传单及小册子。《抗战日报》出版后,他把全付精力贡献了它,他写了不少的文章,他勇于负责,毫不苟且地工作着,也帮助同志们工作着。从创刊号到他卧病之前的报纸,每一期都从头到尾不漏一字的看过,一字一句都不轻意放过,每期新报印出后,不论在什么时候,他总要抢先得再看一遍!
    他是一个感触锐敏,思想深刻,理论水平很高的宣传工作者,他认识与判断问题特别锐敏与深刻,他能很快的了解问题的实质并决定自己的态度,而写文章的“快”,是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拟的。
    他是一个修养很高的文艺工作者,他的诗有着很丰富的思想内容,他也曾从世界语与英文翻译过一首外国诗人有名的诗,在抗战前一年,他曾翻译了普式庚最有名的诗“欧根·奥尼舍”的一部份,在当时出版的《时事类编》上发表出来。
   他是一个最有韧性的,最有坚持力量的文化工作者。他真正懂得文化工作的重要,他真正懂得了鲁迅先生的所谓“韧”的战斗,因此,从1932年起直到停止了最后一口呼吸止,他一直紧紧地握着一支锐利的笔,向民族的敌人,向反共顽固分子向落后的意识战斗。在十多年的工作中,曾经遭到许多次的挫折与迫害,然而,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使他放下了笔,甚至他连这样念头都没有过,这“韧”的战斗精神,这坚持到底的力量,是一个革命的文化工作者的高贵的本质,而石宾同志,就具有这样本质,这尤其是值得我们记述,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样的一位战友的消逝,能不使我们悲痛,能不使我们衷心地哀悼吗?
    石宾,你去了,留下了无尽的工作,也留下了一个模范的榜样。
    石宾,你去了,你不只有28岁,未来的远大的前程正在向你招手,然而你却去了!
    石宾,你去了,无数尊敬你的朋友们正在准备和你一齐度过这最困苦的阶段,走进幸福的新中国去,然而你却去了!
    石宾,你的消逝,能不使我们悲痛,能不使我们衷心地哀悼吗?(原载《抗战日报》1942年)
链接:
       赵石宾(1915-1942)原名赵荣国,山西榆次人。山西大学文学院国文系第10班学生,1932年,石宾和同学李宝森等与国师赵善述等共同发起组织了"抗日救国大同盟",举行抗日宣传活动,1933年被迫离校1936年下半年,党派他回到太原,参加牺盟总会宣传委员会的工作,编辑牺盟会机关刊物--《牺牲救国》周报。赵石宾用真名或笔名写了许多社论、评论和其他文章,还编过不少抗战课本、救亡故事类的通俗读物。期间,他一方面积极筹备《牺牲救国》的复刊,一方面编印抗日小册子和宣传材料,分发到各地的牺盟会和新军,还与当地的基层牺盟会联合开展群众性的宣传工作。1940年,赵石宾到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负责筹办《抗战日报》,并担任总编辑。紧张繁重的宣传工作以及常年累月的写作和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赵石宾本来就很弱的体质越来越弱。1942年2月赵石宾在晋西北病逝。(360百科)
 
 
资料提供:王波
本站编辑: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