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晋绥边区:延安的屏障(下)

发布日期:2015-03-01 22:02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作者木二东 曹永亮
  

  晋绥边区阻敌西进、屏障陕甘、拱卫延安,很好地保卫了延安党中央与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以及北平、天津联系的交通枢纽,有力地控制了两条晋绥敌伪大动脉。边区50327余八路军战士和113800余名老百姓的鲜血洒遍了晋绥边区。

  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不断壮大,使“进入山西的日本军队”在战略上已经陷入 “八路军和其他中国军队的四面包围之中”,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恐惧与仇视,从而将其攻击的矛头进一步指向华北、指向八路军总部所在的山西抗日根据地。于是,敌华北方面军即按照其“巩固点线,扩大面的占领”及“治安肃正”与“肃正建设”的施策,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日益疯狂和规模越来越大的“扫荡”与 “蚕食”进攻。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晋绥边区的军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有关资料统计,8年间晋绥边区晋西北的24个县,被杀害群众12.7 万人,被致伤、致残8万余人,被俘、失踪9万余人,被抢粮食3057万石。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晋绥边区军民前仆后继,奋勇杀敌,顽强地坚持持久抗战,进行了史无前例的、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大批抗日勇士血洒疆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部队牺牲的指战员有4万余人。

  

  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蹂躏并未吓倒晋绥边区的人民群众,相反,边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成千上万的青壮年涌入了抗日部队,特别是各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县,参军的人数都在几千人,有的甚至达到数万人,源源不断地补充了部队的兵员,壮大了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力量。1937年至1944年春,第120师由8000余人发展到8.5万人,边区军民和日伪军作战一万零一百余次,毙伤日伪军十万零七百余人,仅从 1944年开始,晋绥边区军民在春季、秋季攻势中先后进攻静乐、交城、忻县等地区的日、伪军,开辟了大片新的游击根据地,毙伤敌900余人,俘敌1000 余人,收复土地770余平方公里。1944年,共解放村庄3100多个,解放人口40余万。1945年8月,中国军民展开对日本侵略军的全面反攻。8月 11日,晋绥军区向附近日、伪军发出限令投降的最后通牒。晋绥部队一部向平绥路以北进攻,一部沿黄河北上攻击归绥,一部在南线由同蒲路西侧反攻太原。8月 15日至19日,先后攻克太原市外围的日军据点,并一度攻入太原以南的晋源县城,对太原形成包围。9月下旬,晋西北全境解放。

  驰聘在晋西北抗日前线的120师骑兵部队

  反扫荡胜利后,军民拆除日军炮楼。

  与此同时,在根据地巩固与扩大的过程中,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抗日救国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一大批青壮年脱离生产,参加了县、区基干队,晋西北的民兵有10万人。在8年抗战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不但源源供应了进行战争所需要的粮食、被服及各种军需资材,承担了庞大的战争费用,使部队指战员和党政机关干部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担负了繁重的战勤任务,如抬担架、运物资、带路、送信、抢救伤兵、看护病员等工作,从而使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的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了可靠的保证。1937年9月至1949年9月,12年的漫长岁月中,晋绥边区军民英勇奋战,使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连成一片。

  兴县妇女先锋队在集训

  1948年春,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来到晋绥边区,对边区人民是极大的鼓舞。毛泽东在兴县蔡家崖发表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两篇光辉著作,为晋绥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对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边区的各项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晋绥根据地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再到顺应革命潮流撤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卓越的功勋。

  1948年,毛泽东路居兴县蔡家崖旧址

  原载于2014年4月19日《吕梁日报》晚报版 照片提供: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