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从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驻晋随营学校到贺龙中学(二)
贺龙中学毕业证书
随营学校迁到大武镇头一年
贺司令员在指挥部队作战的百忙中,还在考虑着随营学校的校址定在哪里合适?怎样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随着离石城的解放,解放新区的扩大,大武镇这个拥有极好地理位置、环境清幽的地方,也就成为了理想的办学场所。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学校成立。面对缺少教员和学校硬件差的状况,教员和学生们尽量想办法克服。转眼春节到了,这是大家参加革命后的第一个春节,为过好这个春节,大家精心准备了大量文艺节目,吃得好,玩得好,大家欢天喜地度过了这个春节。
大武镇传来读书声
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我军解放了离石县城,开创了一块连接老解放区的、纵横八十余里的新区。城北四十华里的大武镇,依山傍水,清秀幽静,有三百多户人家,街市繁荣,背靠老根据地,面向晋中平川,学生来源广泛,居住条件好,交通供给方便,是一个办学校的好地方。贺司令员考虑了大武的良好条件,便责成三五八旅在这里筹备建校。
张宗逊旅长和余秋里政委派金仲华同志来学校任教育长、秦德远同志来学校任教育科长。他们会同离石县四区区委和大武镇的领导,在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腾出八所地主庭院和一所小学校址,供随营学校使用。
随营学校在桑沟和南堡招收的学生同陈穆等同志来到离石,又招收了五十多名新生。至此,学生扩展到四百余人。于当年十月底迁进了大武镇。学校迁到大武镇时,张干臣同志调走,金仲华同志任教育长。学校校部设三个科:组织科,由李风年同志任科长;教育科,由秦德远同志担任科长;管理科,由郭永鉴同志任科长。学生按入学考试成绩编为五个队。
十一月七日这天,虽是寒冬,但阳光灿烂,随营学校召开动员大会,报告当前形势,布置学习任务。校前的大操场打扫得一干二净,周围墙壁上贴满了标语。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挂着“开课动员大会”的横幅,两旁挂着大对联,上联是“进贺龙学校前途远大”,下联是“跟共产党走无限光明。”开会时,各队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高唱着《东方红》、《万丈高楼平地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歌曲,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会场。
会后,每人发了十五张麻纸,让装订笔记本用;每人发了一个蘸笔尖,让自己找根细木棍,将笔尖绑上写字。又给各班发了几包蓝色颜料,用水调成墨水,有的拣个破碗盏,有的找个小瓶子装墨水用。上课没课桌与凳子,同学们便找几块砖头,搁块木板当座位,伏在腿上写笔记。从此开始,偏僻的大武镇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
1949年贺龙校长到西北军大、贺龙中学视察时讲话
教员不多学生辛苦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主席在抗大讲话时指出:“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社会科学概论》是马列主义的基础课,针对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和同学们初入校的水平,学校确定政治课首先讲授这本书,以使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奠定革命的思想基础。当时由于缺少教员,这门课程只能全校集中,请秦德远科长上大课。秦科长是武汉大学毕业生,抗战初到了延安,又在马列学院学习深造。他熟悉马列主义理论,学识又渊博,讲课很适应学生心理,又善于鼓动,干部和学生都佩服他。
说起教学效果来,学生们也很敬佩和羡慕陈德兹老师。当时他只有二十八岁,细高身材,红光满面,却留着长胡子。他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国文、数学、历史、英文都能讲。他原是三五八旅“战斗剧社”的社长,编排戏剧教唱歌更内行。因他多才多艺,学生们称他为“一号教员”。因为几个队都有他的课,讲课讲得好,接触同学多,同学们称他为“陈老师”,也亲切地称他为“陈胡子”。
全校当时只有一个党支部,党组织是不公开的,胡敏同志是女生班的班长,她是全校女生中唯一的女党员。学生们也不知道她是党员。她积极认真,做了不少工作。她出生于富农家庭,但父亲是个民族感强的人,死也不愿给日本人当亡国奴。她家地处我军游击区,一直有我们的武装活动。于是她家成了我方人员来往活动的一个暗点。她从小就经常听地下党和武工队的同志讲的革命故事,也常看他们带来的晋绥解放区出版的《抗战日报》。为了工作的需要,她十四岁时就被吸收入党。
女生们突然过起严格的军事生活,一天上八个小时的课,还要早出操、晚点名,大小便都得请假。起床号一响,马上起床,接着吹哨出早操,女生们还得梳头,但只有两把小梳子,两个小镜子,慢了就赶不上出操,她们觉得很紧张,很犯愁。有个十六岁的女生,为这种情况愁得哭起来,越愁越想家,想给妈妈写封信要点钱。可是家在敌占区,哪敢通信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女生们一研究,把发的卫生纸费凑起来,又买了两把梳子、两面镜子,作为全班公用,才解决了梳头的问题。
贺龙中学毛泽东青年团团员证
原贺龙中学生演出《兄妹开荒》
革命后的第一个春节
春节就要到了,如何过好第一个春节,活跃学校的文化生活呢?根据校部的布置,一定要想办法使同学们过得丰富多彩,又具有政治意义。一九四六年一月初,杨忠信同志从抗大七分校调来贺龙学校三队当指导员,他做思想工作细心,办事不慌不忙,态度稳重和蔼。他来时,正好赶上快要过春节,校部通知各队排练文艺节目,参加文艺比赛。于是,由他负责排练节目。幸好元月底有几个好天气,就动员大家把衣服、鞋袜和被子洗干净。女生们虽然对缝缝补补还不熟练,但比男生好得多。
每个窗户的纸都换上新的,房间和院子都扫得干干净净。二月一日是大年三十,除夕晚上炊事班剁好肉馅,发到各班,大家便围坐在炕上包饺子,欢欢喜喜迎接春节。离石籍的同学,根据当地风俗,在院内堆起引柴火,上面盖上柏叶树枝。学生们说说笑笑,互相介绍自己家乡过春节的风俗,直到午夜不肯休息。大家说,这是在革命大家庭中过的第一个春节,很有意义,我们要“熬年”。当驻地老乡的爆竹声划破晨幕时,学生们把院中的柴火点燃,熊熊火焰在劈劈啪啪响声中腾空而起。这时,炊事班的两口大锅已经烧开,各班在旺火的光亮中轮流煮着喷香的饺子,人人脸上露出了欢庆的微笑。
红艳艳的太阳升上了对面的山峦,照耀着新春大地。全校由金仲华教育长主持召开了团拜会,彭副校长笑容满面地祝贺同学们春节好!鼓励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要学好各项课程,有新的进步。接着举行了春节文艺演出,“陈胡子”是春节活动的总指挥,他同刘星火、肖世俊等几个文艺人才大显身手。节目搞得精彩而活泼。大清早在戏台上就挂起了幕布,周围墙贴满了红绿标语,使节日气氛显得更浓。文艺比赛的节目,除了集体跳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秧歌外,还演了《小两口一条心》、《参军》、《王德明拥军》等小戏剧。学校的文艺表演,引得周围几个村庄的男女老幼前来观看,场面热闹非凡。
正月初三晚上,战斗剧社特地来放映幻灯,学生们第一次观看了这一新鲜的文艺形式。放映的幻灯片有毛主席的故事,《刘小眼翻身记》等,使同学们受了一次革命教育。春节放假三天,各种活动和节目安排得满满的。学生们吃得好,玩得痛快,欢天喜地度过了参加革命后的第一个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