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从《抗战日报》到《晋绥日报》之三

发布日期:2015-04-30 13:59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晋绥日报》社印刷部遗址

《抗战日报》改名《晋绥日报》

  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国主义向国民政府递交投降书,中国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鉴于抗日战争胜利,国际国内形势进入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于是1946年7月1日,晋绥分局决定将《抗战日报》更名为《晋绥日报》以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这样《晋绥日报》便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的机关报,社址仍在山西兴县。《晋绥日报》的内容主要是社论、国际国内新闻、地方消息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导地方的工作。1948年4月2日,毛泽东曾对该报编辑人员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9年5月1日,《晋绥日报》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而终刊。

  珍藏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晋绥日报》

抗战胜利边区酝酿报纸更名

  1945年,随着美军攻入日本本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中国军队亦开始对日军发动总反攻,满洲国、汪精卫政权等傀儡政权相继瓦解。同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向同盟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9日,日本在南京向国民政府递交降书,中国获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处于重大转折关头,而国民党妄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抢占战略要地。山西的阎锡山的部队也不断抢占山西平川的重要城市和交通线,频繁向晋绥边区蚕食、侵扰、进犯。

  面对国民党军队不断挑衅,晋绥边区的农民同其他解放区的农民一样,迫切要求党坚决地领导他们解决土地问题,发展生产,反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保卫解放区。

  为此,党中央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制止内战、保卫和平的不懈斗争。这要求解放区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在农村中,一方面坚定地解决土地问题,紧紧地依靠雇农、贫农,团结中农;另一方面,在解决土地问题时,应将富农、中小地主分子和汉奸、豪绅、恶霸分子,加以区别。在城市中,除团结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进步分子外,注意团结一切中间分子、孤立反动派。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将抗日战争期间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明确改名为没收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出:“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环节。”

  在这种形势下,当时解放区的主要工作,一个是发展自己的力量,随时准备歼灭敢于进犯的敌人;另一个是实行土地改革,发动群众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

  根据这种形势的要求,《抗战日报》的主要任务已完成,于是晋绥边区政府酝酿改名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1949年《晋绥日报》终刊时,报社的同志们在报社门口留影

贺龙请字毛泽东题写《晋绥日报》

  报纸改名提上了议程。为了报社的改名与报头,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在延安开会时专门请毛泽东为《晋绥日报》题写报名。

  一次在延安开会时,贺龙见到毛泽东,对他说:“现在抗战胜利了,《抗战日报》要改名字,我们商量改成《晋绥日报》,你看行不行?”毛泽东说:“我看可以。”“那就请你再给我们写一个报名吧,我开完会带回去。”毛泽东看着贺龙,稍停,笑着说:“贺胡子,你是引我上套啊!征求意见是虚,写字是实。”贺龙也笑着说:“两者都有,既征求意见,又请你写字。”

  会议结束了,贺龙去枣园毛泽东的住处取稿。毛泽东把3幅题字摆在桌子上说:“请你看看写得行不行?”爽直的贺龙说:“我看这3幅字都好,我带回去轮换着用吧。”

  回到晋绥边区后,贺龙把毛泽东的题字交给报社,很快制成锌版试印。

  《晋绥日报》社排版处遗址

各界同意报纸改名为《晋绥日报》

  1946年7月1日起,《抗战日报》正式改名为《晋绥日报》。

  改名当天,报社发表《本报今后的任务》的社论,说明了报纸改名的原因:“抗战胜利的结束,本报主要的政治任务已完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入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之际,由于晋绥人民所给予本报的新任务,已与《抗战日报》原名互不相称,因此特征得党政军民各界之同意,本报从今日起更名为《晋绥日报》。”

  社论同时申明:“本报今后将一本初衷,无条件地为我晋绥人民服务,晋绥人民的利益就是本报的利益,晋绥人民的疾苦就是本报的疾苦,使之真正成为晋绥广大人民的喉舌。”并宣布:“本报今后的任务即坚持和平民主,反对封建独裁。只有制止内战,实行民主,结束封建独裁,才能挣脱近百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境地,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为达到以上目的,誓愿与我晋绥六百万军民及全国军民,携手并进,奋斗到底。”

  此后,报纸的宣传工作即以土地改革运动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整党工作为中心展开,同时用大量篇幅报道了解放战争、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和发展生产建设的活动。

  为了适应形势,改名《晋绥日报》时,报社内部的编采力量较前也有了发展与加强。除了领导人员的变动外,先后从延安和晋绥边区其他单位调进了一批干部,还从各地通讯干事和通讯员中遴选了不少干部充实到报社。这些新进的干部,有的被派往基层当记者,深入第一线采访,有的被留在社内搞内勤,加强通讯联络工作。

全党办报增强为边区人民服务

  报纸改名后不久,贺龙同志为报纸创刊六周年向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最近几个月来报纸有很大进步,你们登载了侵犯中农利益的新闻,登载了反贪污浪费的消息,这是为了为人民服务。”“今后报纸还要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报纸要为人民服务就要替老百姓说话,成为人民的喇叭。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大课题下,去反映实际,写群众生活,报纸的内容才会更充实、更生动和更有力量。”

  贺龙谈话后,1946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写信给晋绥日报社社长周文同志,也提及报社办报要增强“全党办报”和“农村办报”。对 “全党办报”,他指出全党办报包括我们办报的人,要“以党的利益为第一,以为人民服务为第一,以为通讯员服务为第一。”对“农村办报”,他指出“包括一切适应农村环境。农村里交通不便,各种物质条件不足,……有许多事情在农村是办不通的,勉强办了,吃力不讨好,或者反而有害。……在文学上,因为在农村,只应作相应的改变。”陆定一同志说:“总而言之,我们办报的人,对于人民,对于党,是个勤务员,也只有做个好勤务员,人家才会喜欢这个报。”

  贺龙同志的谈话和陆定一同志的信,都要求报社工作人员深化对“全党办报”方针的理解,增强了为晋绥人民服务的观念,把报纸宣传工作搞得更好。

  因此,由《抗战日报》到《晋绥日报》,不仅是报纸名称的简单更换,而是报纸整个工作的深化和发展。此后,《晋绥日报》宣传工作直至1949年5月1日终刊即以土地改革运动和与之密切相关党的工作为中心展开,同时用大量篇幅报道了解放战争、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和发展生产建设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