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战斗剧社之一

发布日期:2015-04-30 12:41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40年5月关向应政委向晋西北文艺工作者讲话

贺老总“三宝”之一

  人们常说:“贺老总有三宝:亚五亚六(指三五八旅七一五、七一六团)、战斗篮球队和战斗剧社。”有的说:“一二0师有三好。仗打得好,球打得好,戏演得好。”从中可以看出,战斗剧社向来是贺龙心目中的瑰宝。它是红军三个方面军中唯一流传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完整的文艺组织。

  最早的战斗宣传队队长周逸群同志

战斗剧社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斗剧社全称为八路军一二O师战斗平剧社,是我军中历史较早、活动很广、影响较大的一个艺术团体。他的诞生要追溯到1926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浦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派到以贺龙为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的宣传队。这个以周逸群为队长的宣传队,曾随贺龙部队出湘鄂到河南参加北伐战争。以后由于南昌起义失败而中断了工作。1928年到1930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一向重视政治思想工作的贺龙和老宣传队长周逸群,把湘鄂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但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政治机关被解散,宣传工作陷于瘫痪。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路线的统治,战斗宣传队随着政治机关的恢复而重建起来。1936年10月,长征到达陕西省。1937年初,在富平县庄里镇正式改编为红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战斗剧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O师。作为师政治部的战斗剧社,随军东渡黄河到达晋北抗日前线。1938年冬,随军挺进冀中。不久离开师部移住晋察冀。1940年初,又随军返回晋西北,直到抗战胜利。战斗剧社于1941年4月组建于兴县,是以一二O师独立一旅战斗剧社平剧队为基础,抽调该师所属各“战”字剧社(即战斗、战力、战火、战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战斗剧社随军北上绥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下四川。全国解放后于 1954年调到北京与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合并。至此,战斗剧社作为一个独立整体,走完了它的战斗历程。

  从北伐时的宣传队算起到解放后取消建制止,它经历了四个革命战争时期(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历时二十七年。在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的十七个省份(湘、鄂、豫、赣、闽、粤、黔、滇、川、康、青、甘、宁、陕、晋、冀、绥)留下了足迹。

剧团队伍在不断的充实与变化

  自战斗剧社成立,其人员也是在不断的充实与变化中。北伐时期的宣传队有三十余人,经过北伐和南下,大部分光荣牺牲。湘鄂苏区初建时期的宣传队发展很快,但在艰苦斗争和错误肃反中,牺牲很大。黔东重建时,开始只有十余人。长征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为建立剧社补充到三十多人,被送到以李伯钊为团长的红三军团工农剧社学习。长征结束后减员过半,只剩下十余人。根据方面军领导的决定,又补充到五十余人,并被派到保安(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向以危拱之为团长的人民剧社学习。1937年春正式改编为剧社时,又从各单位抽调有专长有文化的人加强领导,同时又吸收不少新生力量充实剧社,这时剧社共有六十余人。 1938年到1939年,从晋西北到冀中和晋察冀后,阵容有了很大发展,成份也起了重大变化,许多经过长征的老同志陆续调离剧社去担任军政职务,同时有大批知识青年和专家分别从八路军学兵队,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河北抗战学院、华北联大文艺部、抗大总校和二分校等单位调进剧社,人数增加到百余人。1942年陕北绥德和吕梁剧社合并,阵容继续得到加强。抗战胜利后随军反攻到绥远时,根据精兵简政的精神,晋绥野战军各旅取消剧社建制,独一旅的战力、独二旅的战线、三五八旅的战火等剧社的艺术人员都集中到战斗剧社,人数近二百人,成立了话剧、平 (京)剧两个队。以后由于军事形势的 变化,随军返回晋西北老区,平剧队改属晋绥平剧院,话剧队则和抗大七分校宣传队等单位合并。1951年到重庆,又和第二野战军文工团合并,改名战斗文工团,发展到全盛时期。

  战斗剧社自成立后,出于形势的变化和工作之需,领导班子不断在调整。先后担任过队长、社长、团长的有周逸群、金如柏、熊晃、陈杰、向德忠、欧阳山尊、朱丹、陈播、董小吾等,先后担任政治委员或指导员的有吴国华、梁金龙、罗洪标、王启春、成荫、靳金、文山、赵伟、时乐蒙等。同时涌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其中有著名的作家莫耶、陈靖,著名的导演成荫、欧阳山尊、王炎、严寄洲,著名的演员高保成,著名音乐家时乐蒙、安春振、罗忠贤、孟贵彬,李桐树等。他们都对部队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

  红军时代战斗剧社部分领导同志合影

辉煌的艺术成就

  战斗剧社包括它的前身战斗宣传队,从诞生起到取消建制止,二十多年来一直活跃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出生入死,不避艰险,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文艺宣传工作。在艰苦卓绝、生死难卜的长征路上,随时随地都有他们的吹、拉、演、唱活动。有百多位同志,为了国家独立和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战斗剧社编演了大量的文艺宣传节目。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仅从1928年到1953年止,编演的戏剧、活报、舞蹈节目有二百多个,自己创作的诗歌和乐曲一百多首。洪湖苏区开辟时期贺锦斋创作的长诗《澧源之歌》、周逸群创作的歌曲政《工农、世界主人翁》、长征路上陈靖编写的《牛皮干粮》、《过鸭池河》等,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代表作。在抗日战争直到全国解放初期的众多作品中,有不少获得好评或奖励。如多幕话剧《丰收》、《甄家庄战斗》、《一万元》、《把敌人挤出去》,独幕话剧《晋察冀的乡村》、《求雨》、《自家人认自家人》,儿童剧《荒村之夜》,秧歌剧《大家好》、《新旧光景》、《三个女婿拜新年》等,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有很大影响,有些获得晋绥文联组织的“七七七”(意为“七七”事变七周年)文艺奖金。舞蹈《平原游击战舞》,《反扫荡舞》,都是抗战时期自己创编的较好的舞蹈。《嵌筑路舞》、《藏民骑兵舞》,《军民打青稞》,歌曲长英雄们战胜大渡河》《嚷藏民歌唱解放军》、噬突击生字三件宝》等,都是在全国解放后全军汇演时的得奖节目。至于广大观众所熟悉的歌剧《哎!女英雄刘胡兰》,歌曲《党在敌后方》、《解放区的天》等,都是在全国流传比较广泛,影响比较深远的作品。

  战斗剧社的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为国家的独立解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战斗剧社的同志们,在长期战斗生活中,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战时文艺工作经验,成为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史上有声有色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