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战斗剧社之四

发布日期:2015-05-06 12:00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女同志赛跑,最边为战斗剧社申伸

  一九四二年,战斗剧社部分同志在延安合影

  一九四二年,战斗剧社儿童演剧队在延安合影

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

  毛泽东于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战斗剧社在《讲话》前,受“大戏”、“洋戏”之风和剧社队伍调整的影响,创作了一批名剧,却不受群众喜欢。经过延安之行,剧团认真领会《讲话》精神,创作出了以《刘胡兰》为代表的不少优秀剧作。

好剧不合时宜

  “同志!你来看《雷雨》的时候,请勿忘带手帕。”1941年的初冬,吕梁山上的一个村口外,在两棵高大的白杨树中间,高高地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广告的下端贴着一张套色油印的说明书,有一行字特别醒目,这行字的内容就是本文开头的这几句话。同时,广告上面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她幽灵似地隐藏在雷电的闪光中。

  原本以为,剧团经过认真地选择并准备上演《雷雨》这部作品,肯定会得到观众的认可。相信观众会通过观看演出,会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流下辛酸的眼泪。所以在广告内容中就提到让观众带手帕。这不是讽刺,也没有任何的夸张,更没有任何贬低这部名剧的意思。结果,完全出乎众人的意料,舞台下不仅听不到半丝啜泣,传来的却是一片哗笑声。这不仅是因为露天剧场上雪花飞舞,而剧中的鲁贵却赤膊摇扇;也不仅是因为晋西北零下数十度的严寒里,剧中的四凤却穿着露臂的纺绸小褂,在神经质地喊着:“好闷热的天气啊!”。更主要的原因是敌人近在数十里之内,是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我们英雄的八路军战士有什么闲情来欣赏这出发生在周公馆里的悲剧呢!

  这部戏的失败,没有引起剧团的足够重视,接着又远从延安鲁艺搬来了大型话剧《中秋》。该剧是反映抗战时期农村生活的,剧中人物的心理刻画是细致的,语言是优美而精辟的,戏剧情节波澜起伏,这剧本是有“高度”的艺术魅力的。演出时,大幕拉开以后,舞台上出现了古槐、农舍、中秋皓月,湾湾的闪着银光的河流…… 这时,台下骤然地响起了雷动的掌声。这是观众为剧团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搞的灯光布景在喝彩。

  然而,好戏不长,第二幕刚完,贺龙师长,突然从观众中站起来,直率而严肃地对演出人员说:“你们演这种悲观失望的戏干什么?”那天晚上,戏在一场一场的演,观众是一队一队在“起立”、“向后转”的口令声中散去。最后,只剩下剧社的十来个人,冷冷清清地坚持到最后一场的大幕落下。事后得知:当时战土们看了后很生气,甚至有人想把石头子扔到舞台上来。他们说:“把我们的农民演成了‘软蛋’,一点也没有中国人的骨气!”

  可以说,花费了两个月排练的戏,竟然被彻底否定。剧社是有着革命文艺传统的老红军宣传队。为什么会产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需要,经过长征锻炼的一批骨干调出剧社;另一方面,剧社来了一批批刚从大城市进入根据地的文化人与知识青年。因为剧社的成员与领导骨干发生了变化,随之工作方向也发生了变化。当时,不少同志,人在根据地,心却在大城市。不少人对艰苦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向往着城市生活,甚至在打算将来抗战胜利后,拿什么和城市观众见面。客观原因也受当时刮着的“大戏”、“洋戏”之风影响。

  真正让剧团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误的道路上回头的,是剧团到延安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剧社不少同志,都是两次到过延安。第一次,是在1938年前后,祖国危亡,大地沦陷,在四顾茫茫中,奔向延安,找到了救中国、求解放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次,就是1942年,随剧社重返延安,认真地学习了《讲话》精神。

  但是,这次去延安的途中——绥德休整期间,剧团商讨拿什么节目向党中央汇报和延安的观众见面?有的同志坚持要拿在敌后创作出来的反映抗日斗争的作品,有的仍主张搞几个名戏,才能显示剧社的所谓水平。结果,后者的意见又一度占了上风。就在此时,派赴延安去参加文艺座谈会的代表赶回绥德,根据记录传达了毛泽东同志《讲活》的主要精神,这场争论才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大家一致同意上演自己创作的大型话剧《丰收》和《求雨》、《回头是岸》等戏,当时的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延安。毛泽东同志观看演出之后,亲笔写信鼓励:“感谢你们,你们演的剧,我认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要看反映敌后斗争的戏,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好戏。”

  歌剧《刘胡兰》的产生,就是贯彻《讲话》精神的典型例子。最初上演的《刘胡兰》,仅是两场活报形式的话剧。那是在解放文水战斗中,为了配合任务突击出来的。后来,文水解放,创作组即去英雄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云周西村访问与生活。并在优美动听的晋中民歌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大型歌剧《刘胡兰》。这个剧本在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演出,起到了巨大的政治动员作用,每次演出,全场观众都沉浸在悲痛与愤怒的情绪中。战士们观看后,往往热泪横流,举枪高呼:“为刘胡兰报仇!”记得有几次正演到阎军以铡刀杀害我们女英雄的时候,台下竟有战士猛地站起来,拉开枪栓,要向扮演阎军连长大胡子的严寄洲同志开枪。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连队进入剧场前,连长、指导员们都自动地检查一遍战土们的枪槽里是否压了子弹。

  几十年过去了,战斗剧社为了实践文艺为工农兵的方向,不少人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如剧社编辑股(后为创作组)的丁基,赵鹏、刘昭平等同志,都先后英勇地战死在抗日与解放的战场上。

  经过漫长曲折的革命斗争实践的证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永远是无产阶级文艺的光辉旗帜。它的伟大的生命力就在于使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在空前规模和空前深度上结合起来,把中国革命文艺运动推向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