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战斗剧社之五
1953年战斗剧社军乐队在重庆嘉陵新村
战斗儿童演剧队“战斗”的两年
1940年秋季,战斗儿童演剧队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兴县河几上村成立了。这些小鬼多是一些十二岁到十六、七岁的孩子,文化程度也不高,一开始只能表演简单的舞蹈。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这些小鬼们开始进步了,自己动手做乐器,自己排练节目。排练了儿童独幕话剧《到八路军里去》、《小放哨》等节目。慢慢地,这些小鬼们开始挑大梁了,独自可以外出到后方和机关、医院等地演出,并且得到了领导的赞扬和群众的喜欢。
1940年,战斗剧社女同志演出反映妇女生活的戏(右起陈影、章辨、黄岫、陈凯、李健、申伸、肖孟)
1941年,儿童演剧队演出活报剧
“小鬼”们组“团”
战斗儿童演剧队是以一二O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歌舞组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歌舞组的成员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小鬼,有山西和河北农村参军的小八路,他们都是十二至十六、七岁的孩子,当时能演出的节目只有能演几分钟的儿童舞、柳絮舞、乌克兰舞、海盗舞以及几个小活报。1939年春,战斗剧社从冀中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灵寿县一带,经过三、四个月的整训,这些小鬼在政治、文化、业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这时已能演出独幕话剧《活埋》,并创作了《太行山舞》,参加了庆祝晋察冀边区成立一周年的演出活动。1940年初,剧社随部队返回晋西北。这个时期晋西北的生活异常困难,不仅战斗频繁,而且缺乏粮食,部队大部分成员,都只能以不足量的黑豆充饥,战斗剧社的“小鬼”们,其中还有不少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和年长的同志们一样,顽强地学习着、工作着。正是在这些日子里,小鬼们成立了童声合唱队、小歌咏团,唱出了《坚壁清野》、《保卫秋收》、《百团大战》等歌曲,演出了自己创作的四大动员活报等。
随着这些“小鬼”们业务上的提高,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原来的工作,他们要求有更多的艺术形式,反映当时抗日根据地里的少年儿童的斗争生活,这种愿望很快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战斗儿童演剧队,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做乐器排戏样样不落
演剧队当时有三十个小鬼和两个教员(音乐、戏剧)。队长周昌举,副队长唐成银,他们是经过长征的红小鬼。全体队员年龄最大的十八岁,最小的十三岁。他们全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子弟,入伍前文化程度最高的,只读过高小一年级,有的仅上过一、二年小学,有的还是文盲,这些带有浓厚泥土气的孩子们,来自湖南、湖北、四川、山西、河北等地,都是自愿参加红军和八路军的。在音乐方面的学习训练,除了合唱之外没有什么乐器可学,后来从敌占区弄来了几十把口琴和几把二胡、三弦等乐器,品种和数量都太少,于是,小鬼们就自己动手做乐器。他们抓蛤蟆剥皮作胡琴、低胡。没有弦用羊肠子、电话线自己缠,特别是李桐树同志,在这方面贡献最大。他想了许多办法修理了很多乐器,还用蛇皮自制二胡。被称为演剧队乐器修理师。一九四三年还专门举办了他的发明创作展览会,并授予他晋绥军区的模范工作者称号,出席了晋绥边区的群英大会,这是儿童演剧队全队的光荣。
除了音乐方面,还有戏剧舞蹈方面的排练,他们为了尽早排好一出戏,记台词、对台词、走路时记、背粮的路上记、劳动砍柴时记、挖野菜时记。为了跳好一个舞蹈动作,他们单调地数着一、二、三、四……跳呀跳呀,一直到满意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刻苦的学习与训练,诱发了这三十个农民子弟的艺术才能,他们学会了吹口琴、拉二胡、拉小提琴、弹三弦、弹曼德林,初步掌握了乐理知识,能演奏几首广东乐曲,还排练了儿童独幕话剧《到八路军里去》、《小放哨》、《黑豆与白面》、《勤务班》;小歌剧《荒村之夜》、《反法西斯舞》等节目,并练了几首童声合唱歌曲。一个晚会的节目排好了,当他们第一次挂上缝着战斗儿童演剧队队名的大前幕,向军区首长和驻地军民汇报演出之后,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好评。从此,在晋西北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文艺舞台上,又增添了一支年轻的文艺队伍。
战斗剧社部分同志合影(前排自左到右罗曼、王智、李健、彦平,后排由左到右肖明、王元方、小黑蛋、欧阳山尊)。战斗剧社篮球队(前排自左至右:林丹、崔明、董启、李力、华纯、赵伟、刘伍、朱丹。后排从左至右:向德忠、霍志勇、边保善、肖纪、孟贵彬、孟祥增等)
歌剧《刘胡兰》剧照,乔英饰刘胡兰,严寄洲饰匪军官
“小鬼”们挑大梁
由于第一次演出获得了成功,军区首长和观众给了队员们很大鼓励。接着就让演剧队去黄河西岸各后方医院和机关进行慰问演出。队员们接受了这个任务,又是兴奋又是担心,兴奋的是他们终于实现了单独组织演出的目标,担心的是,过去他们演出的舞台工作总有剧社大同志的帮助,如灯光(点汽灯)真要有点技术,特别是大风天出了故障怎样排除、做简单的布景爬高搭野台子。过去演出,这些工作大同志都替他们做了,这次单独执行任务,从后台到前台,从演前到演出一切的一切都要由这三十个小鬼自己来完成了。队员们经过认真讨论,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一定要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经过周密地组织,除了行政上的三个建制班外,还组成了剧务组、布景组、灯光组、道具组、化妆组,三十个小鬼,分别编在不同组里,他们是演员又是舞台工作人员,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这支年轻的队伍,身背背包、乐器和干粮袋,有说有笑地向黄河西岸出发了。
黄河西岸后方医院,物质生活也是异常艰苦的,伤病员们常常是连黑豆糊糊也吃不饱,药品更是奇缺,文化精神生活就谈不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演剧队的慰问演出,受到了伤病员和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医院为了欢迎和照顾这些小鬼,把当时最好的粮食荞麦面送给他们吃。小鬼们工作也非常卖力,他们自己挖坑搭台子、挂幕布,当时有汽灯但没有煤油,汽灯用不上,就用几个大碗,装上菜油,用棉花搓几根棉条点上照明,向老乡借个桌子,蒙上一块布,再往上边撒上些黄土,一个山头就这样完成了。做成的,演出所用的道具,几乎全部是向当地老乡和驻军借来。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是紧张的,但演出开始后更紧张。节目排列,第一个是合唱,这个节目大家都得上场,这时不管脸上化的什么妆,都要穿好军装,参加合唱,合唱结束后的一个节目的演员就要尽快脱下军装上场,舞台工作各组人员都要迅速把景物摆在预定的位置。如果是演歌剧就更忙了,有的人上台就当演员,下台后就去拉乐器,在正常演出的情况下,这群小鬼像一架机器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着、战斗着。出现了异常情况他们还会随机应变,如有一次演出话剧《到八路军里去》,演员盂祥增演出前得了痢疾。他上台后没演完就要上厕所,而且急不可耐,同台的其他演员就趁机编上几句台词,让他去方便,等他方便完后再上台接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