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难忘岁月

发布日期:2015-06-19 09:22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兴县瓦塘镇姚家会村晋西师范学校遗址。

  晋西师范学校,是晋绥分局党校的前身。它先后招收了知识青年、乡村干部500多人,培养专职教师队伍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多名。它的兴办过程是极其艰苦的,师生们经历的苦,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1941年,晋西北行政公署决定将晋西抗战学院改编为晋西师范学校。1942年元旦刚过的第二天拂晓,全校师生出发,进行反扫荡转移。直到晚上上灯后才到达目的地。这一天20多个小时急行军,同学们没有吃到一点食物,饿得饥肠辘辘。到了驻地才开始找房、征粮。等把饭做好已到半夜三更,大家才算吃上这一天的第一顿饭。渡过黄河住的村子在山梁上,用水极其困难。师生们不得不用两头毛驴下到山涧里驮水,除保证做饭用水外,平时喝水每天只供应二次,每组只给一小盆,众人分着喝,只能润润口。取暖用的煤炭也很困难,每个房间只发给五斤。这时正逢春节(1942年2月15日),口粮只有小米。为了给大家改善一下生活,学校派人赶着毛驴外出寻找土豆、萝卜等。没想到几天后赶毛驴的同学提着驴耳朵回来了,含着眼泪说,因路滑毛驴滚下山涧摔死了。付阿模总务长和杨股长安慰了他们,问清了毛驴摔死的地方,又派人将死驴抬回来。于是大家过了个驴肉炖土豆、小米焖饭的愉快春节。

  虽然学校发展了,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是十分困难的。学生们穿的棉衣还是自己动手用劣质布缝制的,破了连缝补的材料都没有,只好千疮百孔,实在过不去时,把它折起来缝到一起。单衣是学生自己用黑豆皮截等原料做成染料,染成灰色的。把单裤膝盖裁剪下来,节省下来的布做成背心或短裤。冬天用的帽子是和当地老乡一样的毡帽,袜子是发给每人半斤羊毛自己捻线自己编织。

  为了节省,同学们舍不得穿,总是到了11月天气很冷时才穿上,第二年3月就脱下来打赤脚。鞋子用的是老乡做的军鞋,由于多次转发常常弄得配不成对。尤其对女同学来说,基本上不能合脚,只好前后左右缝几个“鼻子”,凑合着穿。后来同学们发现作豆腐的水去污力比灰条草强,于是大家纷纷到老乡的豆腐坊接挤过豆腐的水,清洗被子等污话较厚的物件。饮食能吃上豇豆小米焖饭,同学们就觉得非常可口味美,不用再像光吃黑豆那样消化不了肠胃难受了。那时很少能吃到菜,更吃不到油,因此很多同学患了夜盲症。学校领导想方设法调剂生活,发动大家挖野菜,但油的问题无法解决。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领导为了给大家补充能量,做了一顿菜豆籽面条,不想同学们吃后发生了食物中毒,很多同学上吐下泻,反而影响了运动会的正常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