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三)
发布日期:2015-07-06 16:5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1937年9月,渡河后的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
昔日的庙前渡口已被河水淹没,(图中间凸起部分)。旁边建起的北赵引黄工程,灌区覆盖6个乡镇,122个行政村,周边乡镇18万人受益。
走进山西抗战老区,走进当年革命根据地
聆听抗日烽火中发生在三晋大地的感人故事
历史回放
八路军挺进山西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共产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利用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时改编红军为八路军。8月底至10月初,在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左权、任弼时、邓小平等同志的直接指挥下,八路军3大主力3.2万人从陕西韩城县芝川渡口登船,东渡黄河,在万荣庙前渡口进入山西,分赴各地展开敌后抗战。115师抵达繁峙、灵丘一带;120师抵达宁武、神池一带;129师经太原抵达晋东地区。从此,我党在山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掀开了抗战新篇章。
尘封往事
朱德发名片
1937年10月初,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山西,当地很多群众都想一睹朱总真容。一天,朱德夜宿河津西畅村畅印庆的家,短暂座谈之后,大家觉得这位八路军老者言谈举止不凡,而且十分和气。临别时,畅印庆的父亲就试着询问朱总的“尊姓高名”,朱德笑着取出一张名片递给他,上面写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四川仪陇”。全家人激动地奔走相告,叫全村人都来看看。还有一次,稷山翟店镇的师生们听说朱总司令要过来,在校门外夹道欢迎,朱德欣然走进学校,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报效国家,然后让士兵拿出一盒名片,亲自向在场的每位老师人手发了一张,老师们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当时,朱德的名片在河东发了多少张,已无从考究,但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朱德的名片就像燎原之火,燃烧在河东人民的心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红色记忆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78年前,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在高亢激昂的《救亡进行曲》中,从陕西芝川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
400余条船,40余天,千名船工手摇木桨,在黄河两岸穿梭往返,航渡着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这不仅是黄河航运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奋勇前行的惊世之举。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滔滔黄河从晋陕峡谷一出龙门,河床陡然变宽,河水缓缓流动,烟波浩渺,一碧万顷。然而,岁月蹉跎,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登陆的万荣庙前古渡口如今已被河水淹没,黄河古渡也被上游的禹门口铁路和高速公路大桥取代。但八路军东渡黄河留下的红色
足迹,却永远镌刻在当地群众的记忆中。
6月30日,记者到庙前古渡采访时,正好遇到在庙前村寻访红色足迹的万荣县党史办主任贾孟奇。他说,庙前渡口原属荣河县宝鼎镇,八路军三大主力师当时选在庙前渡口登陆,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与阎锡山建立统一战线,而且荣河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更重要的,这里是晋南大粮仓,为八路军东渡山西、北上抗日打开了通道。二是庙前渡口与隔河相望的陕西芝川渡口之间的河道宽阔,水流平缓,地势平坦,有利于大部队顺利登岸。
庙前村是当年船工最集中的村,也是八路军上岸的必经之路。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李稳学的带领下,寻访到一位亲历过的村民。老人叫潘振明,已经91岁高龄,耳朵虽有些背,但提起那段历史仍激动不已。借助李稳学的“翻译”和贾孟奇的补充,记者仿佛回到78年前迎接八路军上岸的庙前古渡口。
八路军东渡黄河必须有大批船只。由于阎锡山当局对沿河船只的破坏,并散布了反共谣言,使原有的3000多只船仅剩百余只。经过八路军先遣部队的宣传动员,才使躲藏起来的船工多数返回村里,并主动献出船只。不到几天时间,就有1000余船工,400多只船加入到运送八路军渡河的船队中。
1937年8月30日,八路军先头部队115师和骑兵营东渡黄河,开启了这段具有史诗般的伟大征程。
此时正值阴雨连绵的秋季,一向平静的河面巨浪翻滚。艄公们站在船尾目向前方,双手紧握方向舵,一声吆喝,两边船工众声接应,随着指令奋力摇桨。虽然河面只有10里宽,但船是从西北朝东南斜行,风吹雨打浪阻,一次渡河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渡河的40多天里,船工们在八路军抗日激情的鼓舞下,起早贪黑,换班吃饭,人停船不停,确保了八路军安全、有序、按时渡过黄河。
9月15日,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人员冒雨渡河,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首长同在一条船上。
“听说八路军最大的官要过黄河,我们几个娃娃跑到河边看热闹,却一直没见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戴斗笠、打裹脚、穿麻鞋的朱总司令和首长们,早就随队伍过来了。没想到八路军大官和士兵没有一点区别,根本就看不出来。”
“我家每天住一拨新战士。他们一进门就扫院、挑水、做饭,对我们特别亲。而且树上的红枣一颗没丢。那年月,要是换了别的部队早光了。”
说起当年八路军,潘振明老人滔滔不绝。
八路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官兵一致、爱民亲民的作风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不少热血青年纷纷跟随部队参军抗日。据万荣县党史记载,贺龙率领的120师离开万荣境内时,就增兵近千人。
“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正在登陆的后续部队。那些天,抗战必胜的情绪感染着每个人,大家热血沸腾,斗志昂扬。”贾孟奇补充了一句。
东渡黄河的40余天里,军民情深的故事数不胜数。有一个叫贾存宝的艄公,一次在运送八路军渡河后,一位战士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刻着“胜利红旗插遍全国,和平之声弥闻欧亚”的竹笛送给了他。至今,这把竹笛还保存在贾存宝的孙子贾智业家里。记者见到这把竹笛,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见。贾智业说,爷爷临终前把笛子交给我时一再嘱咐,这是八路军留下来的,你要好好保管,代代相传。
采访结束时已是傍晚,夕阳映照在宽阔的河面上,曾经浑浊的黄河水清澈了许多。河面上有许多鸟儿盘旋、嬉戏,岸边三三两两的村民悠闲地钓着鱼,一群老人围坐在树荫下谝闲,一派安乐祥和,让人倍感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