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五)
发布日期:2015-07-10 09:02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图为1938年9月,聂荣臻与白求恩在金岗库村接受记者采访。
图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金岗库旧址外景。
历史回放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会议决定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聂荣臻等率 115师一部,创建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后,115师主力依托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20师依托管涔山脉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29师及115师一部在晋东南地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说:“在山西,我已三面包围了同蒲路(路之东西两侧及南端),四面包围了太原城。”这些抗日根据地不仅使八路军在山西站稳脚跟,而且成为我党华北抗日的重要战略支点。
尘封往事
聂荣臻与五台山“和尚连”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帅与五台山僧人留下了一段佳话。晋察冀军区成立后,很多部队就住在五台山的寺庙里。当时五台山佛教僧会会长、大法师然秀得知聂荣臻来看望僧众,特地组织了寺庙乐队欢迎。僧人奏出的动人音乐令聂荣臻十分意外:“真想不到,在这偏僻的山乡,在这四面被敌人包围的境地,还能听到如此幽雅的音乐。”
聂荣臻亲临寺庙宣传我党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国纲领,加上八路军态度友好,爱护古迹,众僧看在眼里,感动在心。然秀大法师代表五台山僧众向聂荣臻表示:“出家人慈悲为怀。吾等出家不出国,保不住国家,佛教、寺庙何存!抗日救亡,僧众有责!”
后来,五台山寺庙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组成的抗日自卫队。僧人们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环境,想方设法营救被日军关押的八路军和群众,许多人还拿起枪与日军展开斗争。当地群众称赞五台山和尚为“革命和尚”,而由他们组成的抗日连队则被称为“和尚连”。
1938年6月,毛泽东曾对白求恩谈起聂荣臻在五台山的活动。他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毛泽东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红色记忆
由南门入五台山景区必经金岗库村,但由于地处隐秘大多数游客会与它擦肩而过。这个小村庄在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即由此肇始。
与景区熙熙攘攘、香火鼎盛相比,金岗库村静谧安详,充满乡土气息。老乡指引我们来到一座藏于小巷的院落——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经重新修缮,1986年这里已被开辟为纪念馆。卵石铺路,彩绘门楼,依山而建,与两侧土墙灰瓦的院落相比,它透出与众不同的气息。
管理员杨春兰推开院门,那段峥嵘岁月迎面而来,众多旧物和图片让当年根据地的面貌渐渐清晰。
八路军115师东渡黄河旋即北上,平型关大捷后主力挥师晋西南,时任副师长的聂荣臻则率115师一部及军政干部2000余人留驻五台山地区。很快,电波把金岗库村与千里之外的延安紧紧联系起来。毛泽东来电:“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的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
1937年11月7日,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的晋察冀军区成立,司令部进驻金岗库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奠基;军区成立11天即1937年11月18日,司令部等军区领导机关便迁往河北阜平;直至1938年3月,根据地领导机关才重回金岗库村,驻扎至当年9月下旬又移驻河北省平山县。
前后短短6个月时间,却给金岗库人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与司令部旧址一墙之隔,住着74岁的张金槐老人。他虽未能亲眼目睹却听过父辈们无数次讲述,说起八路军就像在讲述邻居家的故事。“脚穿草鞋,粗布衣裳,穿着打扮和士兵没啥区别”,村民们眼里的聂荣臻高高瘦瘦,透着一股英气,“是个不像官的大官”。虽然讲来绘声绘色,但彼时金岗库人并不知道这个“大官”是谁。直至抗战胜利,老乡们才知道那个常在村中小巷踱步,常向他们嘘寒问暖的高个子就是聂荣臻。
张金槐同村的七八个老伙伴闻讯赶来,言语间满是对八路军的深情厚谊。高二良,69岁,他家旧院曾住宿过十几名八路军。“帮助我们挑水扫院,种地收谷,父亲说八路军就像亲戚上门,和一家人没啥不同。”那时,金岗库村每一个院落几乎都有八路军留下的足迹。
因为军民同心,抗日大旗才能在根据地飘扬。距司令部不远处有座古佛寺,村民张金德的父亲曾在此目睹聂荣臻雨中演讲的情形。“雨下了有两个钟头,聂帅在台上大声号召军民齐心抗日。”这是1938年4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在金岗库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会议确定了诸多建军、建设根据地的任务和方针。讲到激动处,张金德举起拳头高喊:“军民团结起来,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这句当年的口号,金岗库村人记忆犹新,仿佛仍回响在五台山的山梁沟壑之间。
八路军驻扎金岗库村的6个月,与8年抗战相比时间短促,却意义非凡。省委党史办副巡视员杨玉堂说:“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是武装斗争的问题,还包括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内容。”晋察冀边区推行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已具备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某些基本特征。而边区政府颁布的《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则激发了群众开荒造田生产热情;当时的晋察冀根据地,还成立了高等法院、边区银行、医院学校等。晋察冀根据地不仅留下值得代代相传的故事,也创造和实践了诸多政治、经济建设重大方针。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这样评价:“已创造的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你们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