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抗战初的一份小报

发布日期:2015-07-15 11:31    来源:《吕梁晚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造纸工具
       1938年2月,汾阳县城沦陷后,日本侵略军气焰十分嚣张,经常四出袭扰。搞得地方上人心惶惶,日夜不安。当时驻扎在城北边山地区的山西省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游击第一支队政治工作团,在团长王燕士同志的领导下,为了鼓舞汾阳县人民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枕,决定在尽善村创办战斗报社,以便将各地的抗战实况及时传播给敌我交错区的人民群众,藉此增强其抗战必胜的信念。
       为了使这一战斗报刊的发行工作顺利无阻,工作团决定指派郝俊耀赴峪道河,李映源、李建平、马鸣华等同志分赴尽善、翼村、罗城、西陈家庄和见喜村一带进行活动。一方面通过各种关系,与当时各村公所、维持会打通关系,向他们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教育,争取他们支持战斗小报的发行工作。另一方面在各村秘密组织了“人民救国会”,安排了一些专职情报员,借用村公所或“维持会”伙计 (差 役)的名义,进行通讯联系工作,为报刊发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年3月中旬,报社正式成立,定名为《真实报》。董寺村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忠贤先生,将他在抗战前为本村小学校购置的一架油印机供给报社使用。继而又通过尽善村原在太原经商的梁文俊同志,利用合法身份,秘密地去太原购买纸张、油墨、蜡纸等物品。大家分工合作,开始了紧张的编印工作。
       稿件来源有自己编写的抗战救国材料、比较重要的报导通讯和党的各顶政策指示,均依靠支队政治部及工作团供给的《延安日报》、《晋绥战斗报》以及后方发来的各种抗日报刊中选择刊载。这样,使《真实报》不仅内容丰富真实,而且报道及时迅速,起到了宣传抗日救国的积极作用。
       报名是由王燕士同志和支队政治部研究决定的。派王德斋担住主编兼刻写。刚开始刻写创刊号,是由王燕士同志进行口传手授,排版、印刷等工序,都亲自指导。由于刻印、校对和发报纸人员有限,王增谦同志发动当地群众给予了大力帮助。
       创刊号由秘密情报员星夜用“鸡毛传递”的办法分发到各村,黎明前便张贴在大小村庄的通衢要路口、群众必经之地。过往群众看到了这一抗战小报,既惊喜,又赞叹,进而一传十、十传百,小报上刊载的内容象长上了翅膀似的,使党的抗日政策与八路军打击日军的胜利消息,特别是敌人的种种残暴行为,传播到了乡野山村,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真实报》是当时汾阳唯一的地方小报,它是战斗的号角,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当年9月下旬,由于战总会游击第一支队改编为山西新军暂一师36团,并奉命移驻五寨、岢岚一带,遂将这一报社移交给另一个新闻单位接办,不久即被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