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难忘晋绥 » 晋绥记忆 »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十)

发布日期:2015-07-22 10:07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 图为七亘大捷中缴获日军的部分战利品。

  • 八路军129师在七亘村的驻防洞。

    历史回放 
    七亘村伏击战 
      1937年10月中旬,为打击沿正太铁路西犯的日军,配合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率师部及386旅进抵平定地区,积极寻机侧击日军。25日,侦悉日军第20师团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河北省井陉县测鱼镇宿营,刘伯承判断日军必于次日经七亘村西进,即令386旅772团在七亘村附近设伏。26日9时许,日军进入预定伏击地区,八路军发起冲击,消灭日军300余人,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刘伯承判断,日军前方急需补充粮弹,其辎重部队仍将经七亘村西进,遂令部队再次在七亘村附近设伏。果不出所料,28日,日军辎重部队仍沿原路西进。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772团三营发起猛烈冲击,展开白刃格斗,战至黄昏,消灭日军100余人。七亘大捷是刘伯承首次运用“重叠待伏”战术取得胜利的光辉战例,也是抗战初期我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取得的又一次较大胜利。
    尘封往事 
    “老英雄”董三元送机枪
      1937年10月26日,第一次伏击日寇胜利后,七亘村数十名群众主动为八路军牵马、搬运战利品、掩埋烈士。陈赓旅长把许多日本压缩饼干、罐头送给群众尝鲜。次日下午,129师教育股股长卢仁灿在七亘村南河发现一个头扎毛巾、满脸络腮胡的老汉背着一件东西跑来,高喊着:“快来,快来收枪呀!”一个通讯员把东西接了过来,原来是一挺日造614轻机枪。
      “这是鬼子偷袭七亘村那天我偷弄狗儿的。”老汉说,“我已经藏了3天,专等你们来。”“你是老英雄!”卢股长和在场的战士们一齐称赞。“不,你们来保卫我们,我们应该尽力干,可惜我已经55岁了,要不,我还要参军同你们一道杀日本鬼子。”
      这位老汉就是七亘村村民董三元。刘伯承师长在指挥部接见了他,称赞他是“爱国老英雄”,还送给他一块军毯。董三元是个单身汉,因为家贫无固定住处。后来虽然分到两间平房,可没几年便倒塌了。直到1962年去世的25年中,他搬过10多次家。每次搬家人们总能看到他夹着那块旧军毯出出进进。他曾说:“军毯是八路军的深情,是刘师长授予我的光荣,它比俺的生命还要紧!”
    红色记忆
    “重叠待伏”出奇兵
      “三天之内,在同一地点,用同一部队,伏击同一支敌军,打了日寇一个‘想不到’!”7月2日,平定县志办原主任刘春生在向记者讲述七亘村伏击战时激动地说,“这种反常用兵‘重叠待伏’的战术,展示了刘伯承等人高超的军事才能。”
      “七亘大捷”震惊中外,也让七亘这个地处僻壤的晋东古村蜚声在外。七亘村位于太行山脉中段,晋冀两省接壤处,平定、昔阳、井陉三县的交界地带,为平定县的东大门。
      古称太行“八陉”之一的井陉,有两个大门可穿过太行山进入平定:北门为娘子关,南门就是七亘村。
      7月3日,出平定县城,驱车向东行,过柏井、东回两镇,山间公路蜿蜒向前,人烟逐渐稀少,景色愈发秀美。行约数十公里,忽见一村庄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陡峭,是为抗战时期七亘村伏击战的发生地——七亘村。
      今日松柏绿,当年战旗红。1937年秋,129师师长刘伯承率部伏击日寇的主战场就设在村西的峰台垴山腰,上设“西口悬关”,晋冀通道穿腰而过。关前是两个“之”形盘山古道,过关则是一条悬在半山腰的羊肠小路,它与关下深达数十米的石峡并行,其险无比。
      在七亘村党支部副书记董会忠的带领下,记者循着当年山间战场、古村小路,徒步行走10余里路,找寻当年八路军抗战的足迹。一路走来,仿佛穿梭于78年前硝烟弥漫的抗日前沿阵地——“好一个险要伏击地!”1937年10月25日,刘伯承在七亘村观察地形后由衷赞叹。当获悉日军辎重部队千余人在七亘村附近的测鱼镇宿营,他认定日军必经七亘村向平定城进犯,遂命386旅旅长陈赓利用七亘村有利地形秘密设伏,出其不意袭击日军辎重队。
      当晚,772团副团长王近山率三营将士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伏击地。秋风冷雨袭来,将士们仍严守纪律,静伏待敌。
      不出所料,次日,日军辎重部队千余人在数百名步兵的掩护下,向七亘村进犯。当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时,随着红色信号弹腾空,三营勇士们如“天兵下凡”,以猛烈火力杀得敌军人仰马翻、死伤惨重。百余名后援日军转头逃窜,被我将士一一击溃。
      这时,100多名先头日军回马杀来。危急关头,11连连长李春山迅速组织火力阻击,战士们投出一排排手榴弹,几挺机枪拼命扫射,敌人还是突入了阵地。李春山端着上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带着战士们怒吼一声,向日军冲去。刀枪相击,喊声震天,战士们用刺刀、砍刀与日寇展开白刃格斗。
      突然,李春山的背部不幸被两把刺刀刺中。在敌人拔出刺刀的一刹那,李春山急转过身来。他扔了手中枪,从腰里解下一枚手榴弹,拉开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敌群……敌人打退了,李春山却倒在了血泊中。
      日军向来骄横,加之西犯师团先头部队急需补充军需,除七亘村外再无他路可走。“兵不重伏”,本来是兵家用兵之道,但刘伯承反其道而用之,决定再次在七亘村秘密设伏。
      28日拂晓,日军果然从测鱼镇向七亘村出发了。此次,日军强化了武装,辎重部队由步兵连、骑兵连、钢炮连护送。尽管日军提高了警惕,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八路军还会在七亘村再次设伏,给他们迎头痛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时间,那首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歌犹在耳。69岁村民董千籽至今仍记得,过世多年的公公董文和曾给她讲述的抗战往事。作为民兵连长的董文和,当年曾带领民兵们上山投石杀敌。
      光阴荏苒,青山依旧。在新建的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里,竖着两面黑色花岗岩烈士墙,镌刻着数十位七亘大捷烈士名录。居首的是李春山烈士,文字显示,李春山系湖北人,1932年参军,共产党员,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0月26日在七亘村带部截杀回援日军时英勇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