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窑泥坯”到军博(05月28日)
- 晋绥情怀和“智慧乡村”(05月23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二)(05月14日)
- 2018年基金会工作回顾(一)(05月09日)
- 贺大姐和红军后代到卢氏(05月08日)
- 军刀的故事(05月06日)
- 一位海军将军的期盼……(04月23日)
- 祭奠归来随想!(04月18日)
- 祭父亲(04月16日)
- 祭扫先烈有感(04月15日)
烽火三晋 抗战老区记者行(十四)
发布日期:2015-08-03 09:46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晋绥基金会
-
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在桐峪镇召开。图为边区临参会全体参议员合影。
-
刘伯承、邓小平在西河头村研究开展游击战问题。
-
位于左权县桐峪镇的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旧址。
红色记忆汽车在大山深处蜿蜒前行。远远地,依稀望见路侧有一个广场,一座高大的塑像屹立其间。走到近前,广场整洁,侧柏翠绿,在花岗岩基座上,邓小平以深情的目光,眺望着他曾经战斗过的巍巍太行。塑像下面,“新中国的曙光”6个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位于太行山腹地的左权县桐峪镇。抗战时期,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在左权并肩战斗,播撒抗日游击战争的火种,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建树。70多年前,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主盛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以下简称“临参会”)第一次会议,就在这座塑像背后不远处的古庙里召开,华夏大地上第一个“三三制”民主政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议会从此诞生。而邓小平,不仅是“三三制”民主政权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本次会议的设计者之一。穿广场,过山门,入古庙,进会场……在解说员王晓丹的一路讲解中,邓小平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光辉形象跃动在了眼前。1940年,日军开始对我华北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也对根据地进一步实行封锁、包围和进攻,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使得根据地的斗争越来越艰苦。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太行党政军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制定的“十大政策”,全面展开战胜严重困难的顽强斗争。其中,建立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各占1/3的“三三制”政权,就是“十大政策”之一。1941年3月16日,时任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的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委托,在冀太联办(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提出了以“三三制”原则成立晋冀豫边区临参会的建议。他深刻地指出:“在今天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关头,必须集中全民族一切抗日阶级抗日党派的力量,才能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所以必须有代表各抗日阶级党派的‘三三制’政权,才能实现这样伟大的任务。”在邓小平的提议下,会议决定成立边区临参会筹备委员会。会后,晋冀豫边区展开了参议员的推选工作,选出的参议员中除共产党员外,还包括国民党元老、无党派人士、学者名流、工人农民、妇女青年,以及宗教界、少数民族等各界人士。为了进一步阐明“三三制”原则,邓小平还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刊物《党的生活》上发表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成为指导“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走进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旧址,这是一座二进院落的古庙。正殿即为当年的主会场,两侧厢房分别是秘书处、主席团、提案审查委员会和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办公室,后院为临参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高等法院、议会和边区政府办公地。1941年7月7日,纪念抗战爆发四周年的特殊日子,临参会第一次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邓小平位列大会主席团23名成员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建议,大会同意将鲁西33个县划入本区,晋冀豫边区临参会遂更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会议历时40天,肩负神圣使命的134名议员经过充分民主讨论,审议通过了边区政府施政纲领及一系列重要条例、法令,选出了临参会正副议长及驻会委员、边区政府组成人员、高等法院院长等。8月15日,临参会第一次会议圆满结束。对于“三三制”民主政权的创建,党史研究者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实践。它不仅在烽火岁月中凝聚和团结了各方面力量,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扩大乃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给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人大、政协组织形式奠定了基础。车出桐峪,渐行渐远。回望雕像,不再清晰可辨。但“新中国的曙光”这6个大字,却深深地烙在了记者的心头。历史回放邓小平在左权1937年11月15日,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进驻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1938年1月18日,邓小平到达西河头村,先后担任129师政委、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10月,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成为晋冀鲁豫根据地党、政、军的领导核心。此间,邓小平与刘伯承一起缔造了驰名遐迩的刘邓大军,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策划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建立了第一个“三三制”民主政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及议会,为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领导开展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奠定了夺取抗战胜利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太行区贯彻落实“精兵简政”方针,取得了实效;支持制定具有深远影响的“滕杨方案”,使军队机关人员生产积极性大增。尘封往事邓政委分粮1942年—1943年,太行革命根据地连续两年大旱,粮食歉收。当地军民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过着艰苦的日子。其间,129师政委邓小平按照八路军总部指示,将战士的口粮由每人每天一斤半减到九两,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当地揭不开锅的困难户。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邓小平总要亲自过问分粮的情况,要求在给群众分粮时做到秤平斗满。一次,司务长给邓小平孩子的奶妈发米时,秤稍稍高了一点,司务长把秤绳向后抹了抹,就准备倒米。不料,这个细微的动作被邓小平看见了,他近前仔细查看秤星后,语重心长地说:“这是国家的小米,谁也不能搞特殊化,不要因为她是我孩子的奶妈就可以多分一点。”说着,他亲自把秤盘里多出来的小米又掬了回去,在场的群众无不为之感动。
主办: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 晋ICP备15001143号-1
Copyright Shanxi Jinsui Culture Education &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办公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广安路9号院国投财富广场4号楼313/314 邮编:100073 电话:010-63395639/63395661 邮箱:sxjs93@163.com